•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中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蒋湉
  
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
2021年57期
平水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幼儿时期是孩子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会景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和生活。习惯影响人的一生,积极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生命的最初阶段,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关键。如果幼儿教师不能及时规范孩子的行为,一旦形成坏习惯后,想要纠正将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日常生活活动;行为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一个人的习惯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一旦养成就很难去改变。3-6岁的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习惯是人生中最好的领路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

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界定

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开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2]

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是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主要包括入园、离园、进餐、喝水、盥洗、如厕、睡眠等生活活动。在幼儿园中可以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品德习惯和认知学习习惯。

(一)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如作息定时、独立进餐、安静就寝,早晚刷牙、饭前便后先手、讲卫生、爱整洁等,可以保护幼儿娇嫩的器官,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良好的品德习惯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如文明礼貌、友爱同伴、诚实勇敢、爱集体、守纪律等,可以发展幼儿活泼的性格,适应集体生活,有利于亲社会行为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三)良好的认知学习习惯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认知学习习惯,如观察敏锐、注意集中、勤思考爱提问、坐姿和写姿正确,爱护玩具和图书等,可以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启迪思维与想象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曾有一位诺贝尔科学获奖者,记者采访他:“您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来自于哪个学校的教育影响?”他说:“来自于幼儿园所受的教育,在幼儿园里学会了整理自己的衣物,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

这位科学家的回答说明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受益终生的。行为习惯在幼儿阶段最容易培养,因为幼儿还处在启蒙期,对于很多行为的好坏难以区分,正因为幼儿缺乏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所以需要幼儿园教师及时引导与矫正。

三、幼儿园中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

(一)教师要做好榜样

班杜拉等指出,观察学习、模仿社会榜样是儿童早期学习的重要方式与特征,年龄越小,越是突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在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更应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

1.衣着方面

教师A每次来园都穿着长裤、平底鞋。幼儿青青(化名),冬天也要坚持穿薄打底裤、小裙子来园,她说是因为老师穿着裙子好看,她要像老师那样漂亮。所以作为教师要衣着整洁,给幼儿一个健康向上的指引。教师的以身作则,也能更好的要求家长让幼儿在来园的日子里,尽量给幼儿穿简单,少装饰物的衣裤和鞋子。

教师的简单穿着既可以在活动中和幼儿更好的合作学习,又能在游戏中和幼儿尽情的玩耍。简单不复杂的衣服,能让幼儿在玩耍时没有任何顾虑,可以尽情的投入游戏中。

2.语言方面

在没有特殊情况下教师要讲普通话,吐字要清楚,平时说话要规范自己的言语,语句的表达要通畅流利,让幼儿懂得。

3.行动方面

教师的示范可以更加直观的帮助幼儿模仿和学习。坏的行为习惯的不是一日就可以矫正,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在一段时间里进行观察和指导。

上完厕所洗手,看到年年(化名)挤了很多的洗手液,没有把手上的泡沫冲干净就要去擦手。教师A看见并叫住了她,给她完整的演示了一遍洗手的过程,重点告诉她洗手液只要轻轻的按一下。接下来几天,教师A都会在她挤洗手液的时候适当给她提醒。持续一段时间后她不需要提醒了。

(二)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

幼儿园一楼的一面外墙上,画着一幅孔融让梨的故事,教师A吃完饭会带着幼儿去散步,有时候路过会看着这幅画,给幼儿讲这个故事。这画上的内容幼儿不一定理解,但故事他们都听的津津有味。班上有个活动,每个幼儿拿十块钱去买水果。回到班上,很多幼儿都买了好几种水果,教师A让幼儿挑一样水果带回去送给家长,小鹿(化名)挑了一个最大的苹果,放到了自己的宝贝桶里准备带回家。教师间接讲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故事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幼儿的行为。

(三)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反复练习

幼儿园生活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反复训练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机会,如饭前便后洗手、定时吃饭,垃圾分类等,有助于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

不同年龄儿童分类情况有所不同,4岁以下儿童基本上不能分类。教师A的班上有两个垃圾桶,一个是灰色的其他垃圾桶,一个是绿色的厨余垃圾。有些幼儿每次扔垃圾前都会问询教师,自己手上拿着的垃圾是扔哪个垃圾桶的,对于幼儿的询问,教师每次都是不厌其烦的回答。

教师的反复提醒就是强化幼儿养成垃圾分类这个好的习惯。对于幼儿园的幼儿,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要循序渐进,可以在各个游戏、生活环节中不停地反复提醒,一点一点去渗透去强化,不能强制性的要求他们一步到位。

(四)在游戏中指导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餐后活动结束收拾玩具时,有些幼儿会把玩具随便扔进框里。教师A对此开展了“送玩具宝宝回家”的游戏,通过游戏告诉幼儿玩具也会“受伤”,要爱护玩具,轻拿轻放。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性思维还有拟人性的特点,幼儿会把没有生命的物体当作人,对这些实物放入了自己的情感。所以幼儿才会觉得玩具也会“受伤”,并产生爱护的心理。

(五)家园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生最早接受习惯培养的课堂。家庭中所有成员都是幼儿模仿学习的榜样。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活动的两个主要场所,所以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园和家庭要同时进行。

1.家园交流

教师要时刻和幼儿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幼儿在家里的行为表现。教师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的同时,也要将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反馈给家长,让家长知道他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可以自立的。比如:夜夜(化名)幼儿在学校里是可以自己独立吃饭的,但他的家长和教师反映,夜夜在家里吃饭要有人喂。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在各个方面达成共识,更好的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家园联系手册

家园联系手册是教师和家长了解和交流幼儿的重要媒介。教师可以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活动,如是否“光盘”,是否早起早睡,是否自己叠衣服,是否穿衣服,是否收拾玩具等行为设计在家园联系手册里,让家长把幼儿的表现记录下来,并进行监督,对幼儿坏的行为习惯进行矫正,对幼儿好的,有进步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周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总结,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奖励。

处在这个阶段的幼儿乐于模仿教师、家长的行为,教师和家长无意识或有意识的言行会被幼儿看见并模仿。教师和家长经常的联系和沟通,能更好的找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原因。对于良好的习惯应该给予鼓励,对于不良的习惯要采取措施纠正。

四、总结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受益一生的。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时,还要注重家园之间的合作,只有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合作,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上,教师要在穿着、言行上做好一个好的榜样,给幼儿一个好的模仿对象。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缓慢的过程,教师需要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反复说,反复做,反复指导。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