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研究与思考
——以中考历史复习课《百年逐梦,回望初心》为例
摘要:史料实证是当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色的素养,是中学生学习和认知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本文试图探究以史料实证角度切入进行中考专题复习,改变以往复习课“背测练”的模式,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发展能力,有利于学生复习备考的同时,也为高中阶段进一步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史料实证;中考复习;中国共产党党史;核心素养;课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史料是通向历史认知的桥梁,史料实证是学生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切入,研究如何进行中考复习,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发展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复习备考,从而为高中阶段进一步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一、史料实证素养在百年党史复习课中的运用与培养
1.课题选取,凸显核心素养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考历史复习课的主要方法是“背诵”+“小测”+“练习”,这种以记忆知识点为主的教学手段很多时候只能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尤其是要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着手。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在历史中考复习课中,史料实证素养几乎贯穿渗透了每一个学习内容。在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的选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课时的限制和复习时间的紧凑,复习课要根据单元的主题以及每年的时政热点来备课。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笔者选定“百年党史”作为本节课复习的主题,很贴合今年的中考热点。而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进行党史复习切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教会学生论从史出。
2.史料筛选,树立实证意识
史料浩繁芜杂,只有筛选恰当、使用得当,突显史料的科学性与主题性,才能为历史课堂史料实证法的运用奠定扎实基础,激发历史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史料的选取不仅要多样、贴合主题,还要具有权威性、科学性。本节复习课通过四个章节“图证历史”、“歌颂历史”、“报道历史”和“表明历史”来复习中共百年党史,遵循了史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油画、照片、报纸、歌谣、表格、视频等取代单一的、生冷的文字,也让学生阅读起来更富趣味性。在这些史料中,图片、照片的选取要特别注意甄别,要选取最能反映历史原貌的图片。在本节课中,笔者选取了大量的能反映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史实的图片,并且尽量运用的教材中的图片,如用中共一大旧址的图片来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用张学良与杨虎城的合照来回顾西安事变等。这些史料均可认定为“第一手史料”,不仅符合科学性,也具有权威性,能够为史料实证提供正确的依据。
3.鉴别史料,培养剖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要求学生了解历史资料的分类,能初步判断历史资料的价值,具备一定的鉴别历史材料的能力。懂得史料的价值,重视史料仅仅是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基础,而初中历史要想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还需要学生学会鉴别史料,具有史料剖析能力。史料剖析能力指的是学生面对很多的史料资料,能辨别出其中的真假,能对史料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在本节复习课中,教师在回顾西安事变的时候运用了习题很好地解决了让学生学会对史料进行分类的问题:
研究西安事变,以下四个选项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属于第二手史料的是?
A《西北文化日报》B《中央日报》C杨瀚著《杨虎城与西安事变》D历史纪录片《西安事变》
此题让学生清楚明白史料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在运用多种史料复习完百年党史后,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学完本课后,小吕同学认为图像比歌谣和报纸研究历史的价值更高,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原因。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经过西安事变练习题的训练已懂得从史料的分类入手回答此题。通过这一设问,学生不仅训练了中考题型中的辨析题,还初步掌握了鉴别史料的能力。
4.情境创设,设问层层递进
创设一个好情境,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触摸历史,事半功倍。要在中考复习课中落实培养学的史料实证素养,创设有效情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使中共党史更加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本课进行了双主题的教学设计,即把中国共产党党史概述为一段追梦的历史,即寻梦、追梦、筑梦和圆梦四个历史时期。“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是初中历史教学常规模式,但“情境”创设的作用不仅仅限于激发兴趣或引发震撼,更重要的是“承上启下”和“问题探究”的“导学索”。本节复习课引用《启航》这幅油画进行导入,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最初的梦想,为本节复习课创设了情境。最后再以《启航》这幅油画结尾,并描述道中国共产党会带着他们的梦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中国人民继续远行,将中国共产党寻梦、追梦、筑梦和圆梦的历史鲜活地呈现在学生地眼前。
二、史料实证素养在百年党史复习课中运用的思考
教学反思不但帮助教师迅速接收反馈信息,找出成功与不足,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在此过程中还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针对本节复习课,史料实证在本节复习课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也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首先,史料的选取应谨慎再谨慎,还原历史的原貌,在史料过于庞杂的情况下,应当适当进行删减。本节课中,通过“图证历史”来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史这一部分材料和内容过多,给人以史料堆砌之感,应进行删减。
其次,对学生的史料鉴别能力培养不充足、不全面。学生对史料的辨析能力,不仅仅指向学生对研究同一事物时,史料价值优劣的判断,还指向学生对史料的辩伪能力,能够在多方面对比分析史料后,去伪存真。同时学生在鉴别史料时,还应注意区分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要求学生对史料进行分类,判断史料的价值,但是没有让学生区分史料的真伪以及史料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课时紧凑、枯燥疲惫的中考复习中,史料实证这一素养的培育,需要教师认真备课,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尤其是要通过为学生提供科学、权威且丰富多样的史料,引导学生辨别剖析史料,为学生创设史料研究的情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从而为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