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思辨读写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改进研究

王伟
  
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
2021年63期
湘钢一中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思考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大胆质疑和探索。批判性思维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思辨读写能够有效保证语文教育质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十分重要。

关键词:思辨读写;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改进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思辨读写教学内容应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本,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在意义深入思考,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文本。另一个是引导学生通过思辨读写去分析和质疑,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发展,实现对知识的内化。思辨读写是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高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1.以思辨阅读培养批判思维

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入手,利用大量的阅读为学生提供批判性思维形成的沃土。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通过下列途径有效培养高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1紧扣学生心理,进行思辨式阅读

思辨式阅读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变化。由于时代背景、制度、经济生活的不同,对于高中的一些文言文阅读文章,学生无法从本质上进行体会,更无法从"思辨"的角度进行探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阅读和赏析能力,但往往忽略了要对学生的思辨思维进行指导。甚至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教师对这种创新观念的提出是不赞成的,怕学生们脱离了既定的答案范围。而针对这种情况,思辨式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它能够使学生在思维创新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想法,挖掘出文章的独特内涵,在阅读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其次,思辨式阅读能够使学生获取到更多的精神养分[1]。

例如,在《阿房宫赋》的学习中,学生往往能够理解作者对亡国的感叹,读出其中忧国之心。但大多数学生都无法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难以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做到思辨式阅读。教师可以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第一,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当时的时代背景,将视频或者是影像呈现在他们的面前,加大对他们的触动。第二,教师提出假设,“如果你回到了唐朝,看到此番景象会有什么样的作为?”将学生两两分为一组,在小组内提出并总结自己的观点。第三,在问题提出后,可能有些学生认为作为知识分子,只能够用文章来使统治者受到撼动,以求能够做出改变: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会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放下手中的笔杆,投入到革命的大浪潮之中,然后教师再将学生分为反方和正方两个队伍进行对应主题的辩论。第四,在辩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几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总结,再以写作的方式将思辨过程展现出来,以此来逐渐形成一种新式的“批判性”思维。

1.2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兴趣关注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高中生感兴趣的内容和话题作为切入点,精心研究教材内容,推陈出新,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文章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获得不同的精神感受[2]。例如,教师在进行《项链》一课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深挖文本的内涵,围绕课文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女主角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经济情况有清楚的认知吗?她为什么要冒着风险去参加上流社会的舞会?她为什么要借价值超过自己偿还能力的项链呢?”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可以组织学生之间探讨和交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文本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理论依据。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3做好求异思维教学方案设计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应该明确自己要把求异思维结合到课堂教学中,设置好课堂教学。教师要明确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独特的魅力,提高课堂质量。教师在进行课堂设置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中出发,不断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帮助学生养成求异思维的良好习惯。教师要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方便了解学生的不同思想方式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求逆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情感和情景的理解[3]。如在学习《祝福》这一文章时,祥林嫂的形象较为丰富,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她淳朴、善良,但同时她也有些无知,甚至是不幸的。在这样多角度的分析下学生不但对文章有更深入地认识,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完成不同主题的教学目标。

2.通过思辨进行写作

思辨写作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为使学生大胆创新,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时应注意这方面的培养。比如,老师可以利用社交热点,引导学生写具有教育意义的重要文章,运用辩证法使学生注意生活实际问题和社会问题,观察社会现象,通过写作培养批判性思维,开展各种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一则新闻报道中,八旬老人要去成都看病,由于没有一张全程的票,到南充站时被该座位的票主请出来,老人想与该座位的主人挤一挤,但被拒绝了。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应该多学学,座位的主人则表示:坐自己的位置,难道有错吗?利用这种热点,让学生对这则新闻进行思辨:

观点一: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国传统美德。举例来说,在这个热点地区,法律对“年轻人应该给老人让座”这一点并没有具体规定,但古往今来,无论是在公共秩序,还是法律法规中,都提倡尊老爱幼。然而这则新闻里存在两个不合理的地方:第一,老人女儿的话;第二,指责年轻人不让座的观念,这种不合理的观点实则是属于道德绑架。

观点二:如果社会充满了道德绑架,谁都站在道德的高度评头论足呢[3]?在当今物质需求逐渐高涨的时代,许多人相信拜金主义,甚至有部分人的法律意识淡薄,传统的社会伦理已经无法证明其正误。让座是美德,但老人无权强迫别人让座,这样的强制性让步是否会成为美德?

以这两个观点展开讨论并将其结果作为基础进行写作,不但能够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能得到有效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师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行了思辨读写指导,并以思辨的读写指导,引导学生在教材矛盾、不合理之处进行思辨性阅读,从而形成思辨的作文指导。通过思辨读写,使学生逐渐产生和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提高高中语文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丽君.思辨读写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改进研究[J].课外语文,2019(28):42-43.

[2]瞿婷婷.思辨读写: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改进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03):24.

[3]朱明坤.思辨读写: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改进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04):34-3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