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数学提高计算能力策略探究

高松竹
  
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
2022年7期
繁峙县滨河小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所谓计算能力,就是指数学上的归纳和转化的能力,即把抽象的、复杂的数学表达式或数字通过数学方法转换为方便我们理解的数学式子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计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在计算方面达到“熟练”“正确”“会”三个层次。”因而,必须重视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一、计算的重要性: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教学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内容的学习,抓好了计算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可以说没有计算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具体来说,在小学阶段学好四则混合运算并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二、小学生计算能力底下的原因

总结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小学生计算能力不强,主要存在以下五类问题:

(1)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如6与0,1和7,5与8写得模棱两可,以至于自己也无法区分。

(2)计算过程出错:如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或加法忘记进位,减法忘记退位等。

(3)计算习惯不好:如计算时不打草稿,全凭口算;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想东想西等。

(4)连带错误:如在应用题中列对算式而算错得数,在计算题中弄错运算顺序导致整题出错。

(5)不良的学习习惯:对数学学科存在畏难心理、对运算法则一知半解等。

针对这些学生的计算错误,从表面来看,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粗心”的原因又是什么?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

1、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学生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决定了学生是否具有相应的计算能力。例如,学生要具有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必须先要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理解并且掌握通分、约分,不同分数之间的互化等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只有教师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让学生真正掌握,学生计算才不会出错。

2、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1)重视口算训练。

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在正式开始课堂教学前,有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练习,基本上采用听算和看算训练,通过这种紧张而有序的训练,引起了学生兴趣及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对一些口算能力较低的学生,我则让他们在课后多多通过口算训练来练习。相信只要能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我总结了一些有助于提高口算速度的窍门,附在下面,仅供参考:

和、积为整百、整千的特殊数据。 如:25×4、125×8等;

记忆1—20的平方数、1—10的立方数、 1π—9π的值;

常见的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有关“0”、“1”的计算特征。

(2)重视笔算练习。

笔算是根据计算法则,用笔在纸上演算的方法。笔算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也便于发现和检查计算过程中的错误。当年级越来越高,学生们会经常用到“草稿本”。在做递等式计算和解决问题时,需要在草稿本上列竖式帮助计算。但草稿本不是简单拿张纸打打草稿,不能马虎对待,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规范使用草稿本,比如养成每次打草稿之前写日期、上一题和下一题之间要空一行、并排写的时候中间留一点空隙等好习惯、教师也可通过定期检查草稿本的使用,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

(3)加强估算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这里提到了“数感”,“数感”一旦形成,学生会具有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会科学的分析周围的客观世界,同时,也会主动自然地发现数学的美。在估算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经常接触的计算作为估算的题材,让学生把经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就能增强学生估算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4)掌握速算的技巧。

熟练掌握“凑十法”、表内乘法、加法的运算定律、乘法的运算定律和除法、减法的性质。如:计算125×32×25=(125×8)×(4×25)、计算18000÷8÷125=18000÷(8×125)、计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迈向成功的催化剂,好的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会终身受益,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与老师的教学息息相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这几方面的良好习惯。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看清运算符号,看清数字,弄清运算顺序。审题是计算,乃至做任何题的基础,在计算题审题时,既要看清数字,也要看明白计算符号,在做递等式计算时还要弄清楚计算顺序。但是当计算出错时,学生及其家长都会认为是看错了或者粗心,但其实错误的原因有很多心理、知识、非智力因素等。为了避免错误,就要培养好审题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第一步。

(2)培养规范的书写习惯。

从测试卷的卷面来看,部分学生的书写比较糟糕,特别是计算学困生的字迹歪歪扭扭、不用尺子划线等,更有甚者,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写的是“6”,但是写的很像“0”,到最后就当成“0”来算。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要严格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培养认真检查习惯。

计算能力再好的孩子,都不能每次计算都全对,所以检查环节就必不可少。很多学生的检查就是走马观花,就看看答案是否写了,有没有漏题,那只是检查的一部分。一般有如下检查步骤第一步,检查数字和计算符号是否抄对,计算顺序是否正确;第二步,通过验算检查得数是否正确 ,得数是否写对。 比如:()÷17=8……2 用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要让学生通过有效的训练,增强对数字的敏感和兴趣,熟练地掌握运算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数学计算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