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发展性评价探索
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途径多样化,评价过程人性化,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持续、全面、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性评价;多元化;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而是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学生的品行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评价的内容与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评价体系存在着许多不足:评价内容重智轻能化,评价主体单一,被评价对象处于被动地位,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严重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采用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途径多样化,评价过程人性化的评价策略,通过有效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基础。
一、评价内容综合化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大多数重视智育化的评价,即以一纸试卷评定学生整个学期的成绩,测试内容一般只从道德知识、道德判断和分析能力为主,学生根据出卷人的意图,凭语言和逻辑智能“纸上谈兵”,流露在纸上的并不是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因而使评价失去了信度和效度,由于评价指标的片面性,导致评价导向性出现偏差,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必须记住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背得好辛苦”、“觉得好苦”,久而久之易形成“孩子入学时像句号,毕业时却像句号”的可悲结局,严重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悖于素质教育。为了扭转这种可悲局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发展性评价尝试,还制定了发展性评价表,考查内容分为道德认知、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三大块,每一块根据学生实际及相应学段的教学要求制定了一系列评价指标,道德认知要求学生能准确理解、熟悉掌握教材覆盖范围内的知识点、道德概念;实践能力的评价指标分为日常行为表现和“八小能手”(小表演、小手抄报、金点子小博士、小辩论会、小调查、小当家、道德小文章、小广播)这两部分;情感态度涉及到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还包括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以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等。这样把评价内容涉及68到道德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等,从多方面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重视道德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需要,使“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主体往往是教师,这种评价主体单一化的方式存在着许多片面性,因为一个人的认识毕竟是有限的,再说教师也不能全方位了解学生在家、社会上的表现,有些学生为了博得教师的好评,在校表现相当好,可到了家里、社会上就不一样了,易形成二重性格,这对学生品德发展是不利的。《课标》中强调:“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也可以是家长、教育部门,以及社区有关组织和人士等。”这里提倡的是多元化主体,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提倡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把老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只有既重视对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又融合家庭、社会对其的评价,形成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老师审评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使家庭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步调一致,将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生活中,使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形成良好的自觉的道行为习惯,才能全面地、积极地、发展地看待学生、分析学生。如“八小”能手的“小当家”是这样考核的:学了《家人关怀我成长》后,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学生自主制定“当家计划”,建立家庭学校联系卡,实施当家计划,请家长指导孩子做家务,督促孩子执行学做家务的计划,真正开展学做家务活动,填写“今天我当家”活动家长反馈意见表,同时组织“假日小队”,全班分为若干小队,就近的同学分在一起去队员家里参观学习,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如卫生小能手(叠被子表演、拖地表演)、厨房小能手(现场炒一个拿手小菜)、小小记帐员(算帐:一天开支)并让学生写一篇体验日记,写出体验和感受,在班上进行交流。这样在自评、互评、他评的过程中能发现自我,找到差距,同时会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与指导,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评价途径多样化
发展性评价注重过程、结果并重的全面评价,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途径。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课堂中的即时性评价、行为观察、情境测试、档案记录袋等有机结合。重视儿童在生活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使评价贯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不断地给予学生评价,促进学生的不断转变与发展。并采用档案袋强调收集保存表明学生学习和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激励或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期末的终结性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能力。把选择评价方式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道德测试问题,但放手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唱好“导”的角色,做到“活而不花动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