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研究

方芊
  
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
2022年18期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城南小学校

摘要: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获得知识,更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品行,致力于学生的终生成长。在我国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而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让其在德育教育中更有显著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以及学习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这些皆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个人品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性以及个人行为习惯。在学习语文课程时,学生往往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使语文教学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发挥出语文学科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终生成长奠基。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学科;渗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承载着丰富的含义,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感悟、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语文课程学习的同时,充分挖掘蕴藏着的德育内容。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较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丰富而生动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如字词的涵义、人物的形象、作者与写作背景、文章的中心与主题思想、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这些内容除了有学科价值,还蕴藏着大量的德育内容,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些学科内容对学生有很深远的影响,学生学习了课文,一方面感到祖国语言的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可以通过挖掘课文中蕴藏着的德育内容来进行德育渗透。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贯穿语文教学过程始终,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也可以在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指向课文结尾进行德育渗透或总结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总而言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字词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字词是语文学科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学习与字词密不可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抓住关键字词,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在学习课文《我不能失信》中,可以抓住“信”这个字,让学生从字形——人言谓信,理解到“信”的含义,通过组词:“信用、信誉、失信”等,引导学生品味宋庆龄女士身上具备的一诺千金的可贵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言必信、行必果”的优良品质。

在朗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读是语文学科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读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章中表达出来情感。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读的引导,不但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受到品德上的熏陶。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可以通过范读、单人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出文章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文章中作者饱含的情感,使学生倍受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的内容。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进行德育渗透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具有正面的、积极的品质,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通过人物的塑造来体现优秀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不但利于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更能感受到人物身上所具备的高尚的品质,从而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时,可以使学生对人物产生深刻的感情,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老班长的外貌和语言描写,体会到老班长舍己为人,为了完成党的人物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让学生受到情感的启迪。又如,在教学《翠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到翠鸟的美丽与可爱,让学生懂得要热爱大自然,维护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存,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在分析文章情节时渗透德育教育

文章的情节往往蕴含着德育价值,在文章情节的教学中,教师对文章情节的引导,即能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内容,又能感受到文本的思想道德熏陶。例如,在教学《七颗钻石》时,教师对文章情节发展的剖析,能让学生感受到小姑娘在一次一次找水过程中善良美好的品质,而最终这样的品质造福了许许多多的人,从而使学生受到品德的熏陶。

在把握主题中渗透德育教育

文章中往往会饱含作者浓烈的感情,而这些思想感情在传递给学生的同时,也是一次潜移默化的德育过程。比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从分析作者面对大鲈鱼时的心理历程,让学生明白,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我们需要时刻守住道德的底线,拒绝诱惑。又比如,在教学《白杨》时,感受到白杨那坚韧不动摇的的特点,体会到白杨树所象征的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人们的精神。

在介绍文章作者、背景时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学课文时,课文写作背景的补充必不可少,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对文章中的背景时代做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学《题临安邸》时,知道经年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体会到统治者不顾人民只顾自己贪图享乐给爱国人士带来的耻辱与痛心,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怎样爱国,激发学生对生活在这个和平年代的自豪感。

在知道学生课外拓展阅读时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延伸出许多课外阅读材料,而这些阅读材料中,也蕴含着丰富广播的德育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使学生在提升文学素养的同时,思想品德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推荐课外读物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推荐适合的课外书籍,也可以根据课文的作者、中心思想等关联,推荐课外书籍。如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时,根据单元导读,可以推荐与鲁迅先生相关的书籍,让学生进一步接触鲁迅先生,感受到那个弃医从文,以笔杆为武器,唤醒麻木中国人的伟大人物,让学生体会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促使学生发奋图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耿俐如.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J].教育论坛,2016

[2]何红.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J].教育教学研究,20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