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培养浅析

许向涵
  
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
2022年21期
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摘要:文章回顾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概况,深入分析创新创业内涵及其与环境设计专业教育融合的基础和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下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规划途径,力求为我国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自19世纪下半叶至今,伴随着世界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潮流,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判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于2015年正式发布,意味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探讨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如何发挥优势培养创新设计人才意义重大。本文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概况进行回顾,进一步深入分析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特点及问题,并探讨其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力求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1、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概况

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发端于美国、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已有近70多年历史。20世纪90年代来,世界范围内的创业活动和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亦一直致力于制定各种措施鼓励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优越的政策环境。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力于政府支持,从竞赛启蒙、院校试点、升级推广到如今成熟发展,经历20多年不断深入改革,逐渐形成了一批结合我国国情不同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如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举办“挑战杯”及创业模拟设计类竞赛等,以赛促新;建立独立创新创业学院、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试点、联合引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等,以新领新;建立实践基地、创业园等专门保障机构,搭建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等,以境育新;积累了大量经验,为未来深入具体发展打开了良好局面。

2、创新创业教育下教学改革思考

设计类专业一直处于时代的前沿行列。毕业设计这一环节是培养考察检验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最后一环,因而,提升创作兴趣,体现个性和风格并适当拓展专业的外沿,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多种手段激发创新活力要设计出具有前沿和时代精神的作品,把握精髓开拓创新是命脉。特别是在引领时尚前沿的设计领域更是需要大胆的尝试和开创。在毕业设计教学中应该考虑到当代大学生对前沿个性事物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适当调整课题,设置开放性课题、交叉性课题,引导学生用符合时代特征的设计元素、多视野多角度进行设计创新。在此之上,继续转换角度、开放思维,从多方位、多手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倡导个性发展、自主选题与自我更新灵活命题下的自主发展方向选择是激发学生创新的有效方法。3年来,课题小组对3届毕业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进行了汇总,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作与想象的空间。发现,在选题是针对学生的爱好和特点,在选题方向定位的背景下适当放宽设计限制条件,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视角与观点提炼形式语言,大胆创作设计作品。此种方式,有效地提升了设计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另外,部分学生对于商业开发类项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此类课题的设置多具有市场应用价值,与企业商业运营联系紧密,是实用性较强的课题。倡导探索驱动下的创新动力内化动力、好奇、创新是学生创作行为的主线。学习的动力,内化动力也被认为是设计创新的第一动力。细心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设计革新的来源。好奇,被认为是低幼儿童阶段培养的主要任务,同样,青年阶段,好奇往往是学生深入设计细节和解决问题的内动力。好奇方能引发探索性的内在行为。创新,是对规则内外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实现毕业设计创新的有效手段。根据某大学2016年科技创新成果统计,该高校在校大学生共申请外观设计专利105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其中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1项,无项目97项,成果转化1项。以上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关注当代热点话题的热情高涨,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的愿望。但是,对于创新成果的应用、宣传以及商业对接的筹划都没有计划和运作。致使大量的创新成果只能长期停留在知识产权层面,无法通过转化实现经济上的受益和社会影响力的增加。成果转化属于创新实践的重要部分,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毕业设计,作为大学生思考最全面而成熟的环节,是学生大学期间最完善的设计。高质量的作品如何实现产业化,使之走向市场得到推广,是高校改革的重要课题。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尝试在毕业设计教学中引入成果转化专题讲解环节,推动学有余力的学生从市场应用的角度学习方法,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

3、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下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规划

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宏观对接创新创业教育是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一种教育理念,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必然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上完成有针对性的对接,在专业教育不同阶段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结合。目前,我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既有综合性高校,也有独立建制美院,人才培养方案在国家标准引导下形成了各自特色。总体来看,综合性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识早,对全球教育发展趋势把握准确并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在政策指导下面向全校快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作为首批入选教育部启动“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60所高校之一,是国内较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性大学。"学校提出‘创新性、研究性、个性化实验教育,新理念,将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全校人才培养方案并设置个性化课程学分,大面积推行该方案实施。学校规定学生承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后计3学分。”同时,大连理工大学设立“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实验学院”,采用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的“磁石模式”,即以独立创新实验学院为引领,面向全校各专业有研究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展开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课内外实践和专题项目研究,组队参赛等多种模式,在全校范围内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除在高考中专门录取创新实验班,还开设创新实践班、创业教育实践班。在此背景下,本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宏观紧密结合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与实践平台,提倡“学科交叉、教研结合、实践强化”,给予学生在专业内外进行创新学习非常高的自由度。

参考文献

[1]马立诚.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2.

[2]李海凤.“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7-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