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摘要: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这一专业课程具有较高的抽象性、逻辑性,知识点复杂、有难度,如果老师一味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落实教学,会严重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下滑,使学生的理论性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脱节。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将现代学徒制运用于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教学当中,能够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借助“师傅”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落实对中职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学徒制指的是学校和相关的企业联合,促进中职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之间的有机合作,从理论性知识、实践能力、劳动精神等层面着手,落实教学标准,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提升其专业素养,让学生与之后的就业岗位有更高的适配度,培养高素质的优质人才。
一、优化教育体制
在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当中融合现代学徒制,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为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需要积极地联合相关的企业、政府等机构,不断地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和研究。政府在这一过程当中则主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提出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监管力度,促进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有效合作,为现代学徒制在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渗透和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校和企业这两大主体做好资源的划分,积极地承担彼此的责任,履行自身的义务。
二、加强人才需求调研
学校层面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打开强强联手的新格局,学校方面应该对于企业所需人才进行深层次地探究、调研,明确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在这一基础之上,促使企业的师傅和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提供更优质的人才资源。首先,中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水平,强化教学能力。其次,加强和企业一线员工的合作交流,学习实践经验,夯实实践能力,同时企业师傅也应该积极地参与中职院校所开展的教学培训,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衔接,以此形成教育合力,为“双师”并轨的开展做好铺垫,同时深度探索、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构建更科学、高效、优质的课程体系。在这一课程体系的支撑之下,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使其与社会、行业的实际发展相契合,能够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这一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三、丰富专业教育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老师对理论性教学的重视程度过高,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性教学。而随着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现代学徒制的渗透,老师应该积极地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到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当中。具体可以邀请该领域的专家、教授来学校开展讲座,让学生进一步认知到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这一行业的时代特征和行业特征。另外,老师应该加强和企业师傅之间的交流和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实训平台,让学生在实训基地当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展开实践操作。企业师傅则作为学生实训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全过程、全方位地学生进行监督、指导,引导学生解决操作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难题,逐一攻克实践中的难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充分地发挥师傅的优势,发展学生的专业素养。
四、完善考核制度
在传统的考核模式之下,对学生的考核指标过于机械化,往往是以学生的书面成绩为主,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辅助,两者之间的考核比列缺乏合理性、科学性,继而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而将现代学徒制运用于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则具体可以从学校层面和企业层面落实对学生的考核。就学校层面而言,老师结合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参与度、贡献度、表现力等因素,落实对学生的评价。就企业层面而言,企业师傅可以就学生在该岗位任职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比如学生的实际到岗情况、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等进行评估。而后可以结合学生在校的表现以及在岗的表现给予综合化评价,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知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继而针对性的改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明确自身所存在的优点,让学生继续保持,以此为中职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铺垫。
五、总结
总而言之,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主要可以从优化教育体制、加强人才需求调研、丰富专业教育活动、完善考核制度等方面着手,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大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维度,使得人才培养效果实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卢民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的学徒制教学模式[J].电子技术,2021,50(04):122-123.
[2]郭志勇.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物理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3(08):50-51+70.DOI:10.16851/j.cnki.51-1728/g4.2013.0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