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推进“整本书阅读”的现状、背景和价值

李荣芬
  
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
2022年52期
山东省无棣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基于县域实际,从“经验与问题”、“相关研究概况”和“意义与价值”三个方面,讨论“整本书阅读”在语文课程实施中的状况,意在寻找“整本书阅读”的道路与方向。

一、经验与问题

“整本书阅读”多年来仅限于“提倡”,其指导与实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软肋、难点。“整本书阅读”始终徘徊在理论热、实践难的尴尬境地。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增设“快乐读书吧”栏目,为“读整本的书”搭建平台。整本书阅读教学被推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在统编语文教材的实践中,人们逐渐积累起“整本书阅读教学”经验:一是通过篇章或选段的学习,过渡到阅读整本书,如通过《短诗三首》走向《繁星》,通过《祖父的园子》走向《呼兰河传》。二是通过单元主题学习,过渡到阅读整本书,如借助五年级下册的中国古典名著单元,引导学生接近《西游记》等原著。三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分级、进阶特点逐渐明显,一年级读儿歌童谣、小故事,二年级读儿童故事书,三至六年级开展专题性阅读。阅读开启、阅读推进、阅读展示,成为组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一般程序。四是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的内容进入研究的视域,在实践中逐步实施。

整本书阅读教学表观发生的变化,证明“整本书阅读”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没触及本质认知与功能变革:它与鉴赏性阅读、主题式阅读、项目化阅读、多媒介阅读依然杂糅在一起;“整本书”并不都是“好书”,即便是“好书”也要有选择性的阅读,读哪些“整本书”始终是困扰着一线教师的问题;“整本书阅读”与教材学习“两张皮”的现象还无法解决,评价体系的建构还处于随意、无序的状态……

二、相关研究概况

20世纪20年代以后,整本书阅读遍受各国重视。新加坡的《中学华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除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外,也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阅读课外书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能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对事物的看法。”我国台湾国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外阅读之选材,除应符合范文选材之原则外,尤其要注意其可读性、普遍性,藉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又规定考查课外阅读的效果必须通过写读后感等表现出来。

有关课外阅读的要求,我国台湾省的国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及高中一二年级每学期阅读1至2册,初、高三年级为每学期1册。初中课外读物范围涉及短篇小说、散文、名人传记等文学体裁,也涉及到青少年读物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题材。高中课外读物则更突出文学特点以及关注现实问题,尤其是突出现代作家作品、古典作品和外国作家作品,而实用性读物则主要是关注时事的评论、社论及学术思想论著等等。我国澳门国文课程标准规定,中学阶段每学年阅读课外书不少于2本。

从苏联时期到现在的俄罗斯,语文课外阅读很有特点。其一,课外阅读与语文课程保持了有机的联系,并且具有较为系统的计划;其二,文学作品是语文课外阅读的主体;课外阅读与课外写作、课外听说相互渗透;在语文课程中辟有专门时间用于指导和交流课外阅读,称作课外阅读课。在课外阅读课上,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并帮助学生阅读优秀的、适合于学情的课外读物,循序渐进地扩展学生认识能力,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积极开展研讨和交流活动。

在我国大陆地区,对课外阅读的倡导、研究和探索源远流长。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叶老只对初中、高中阶段提出了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并未提及小学。历史走到今天,小学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不但成为了可能,而且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情。大语文教育观引领人们拓展语文教学视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2001年7月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第一次提到了“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新近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数量要求,并提供了推荐书目。尤其是2022年新版课标,将“整本书阅读”作为学习任务群提出,这标志着整本书阅读教学势在必行,但当前人们对整本书育人的理论价值认识不足,没有关注到整本书育人的实践价值。

大批教育研究专家学者的介入,提升了“整本书阅读”的理论认知。例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名师解密整本书阅读教学”丛书(包含吴欣歆著《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李煜晖著《探索和发现的旅程》、余党绪著《走向理性与清明》),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吴欣歆等著《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上下册)》,为整本书阅读实施提供了理论与案例参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界定相对明确:“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在选书、读书和教学实施方面,给出了提示:“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这些指导性意见逐渐辐射到各个学段,也点燃了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热情。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通过设置“快乐读书吧”栏目,让“整本书阅读”教学从幕后走向前台,但“过度教学”、“泛滥指导”的现象也逐渐表现出来。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说:“提倡整本书阅读,是因为现在的学生读书少,特别是很少读完整的书,而网上阅读也多是碎片化的,微信等自媒体阅读,更是火上添油,弄得大家焦躁得很,学生静不下心来读书。”小学整本书阅读,首先就是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好,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先生还强调:“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如果“课程化”太明显,要求太多,学生还没有读,可能就兴趣减半了。如果搞得很功利,处处指向写作,甚至和考试挂钩,那就更是煞风景,败坏阅读兴味。”这是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的警醒。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层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有落实不力、矫枉过正等问题,亟需建构和完善科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体系。

三、意义与价值

阅读“整本书”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整本书阅读教学推进策略研究”讨论的不是一般意义的整本书阅读,而是内嵌于语文课程中、作为一种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必须活动提出来的。整本书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技法的表层训练与学习迁移上,还应从课程论视角诠释它对语文课程变革的深层意义。

1.有助于促进语文课程内部学习领域的整合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学习应重视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有机结合,并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教科书层面也根据年级特点,尝试设置“综合性学习”。但课程内部各个领域的整合度仍然不够紧密。整本书阅读正是整合这些领域的重要路径。通过研究整本书阅读教学推进策略,促进语文课程内部整合,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2.有助于促进语文课程外部相关学科的整合

自基础教育实行分科教学以来,学科之间壁垒日坚,而时代的发展又需要学生具备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的学科核心素养,单靠语文课程内部的学习难以实现。整本书阅读在跨学科学习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从阅读内容来看,整本书本身就包含跨学科话题;从能力训练来看,整本书阅读需运用数理思维、信息技术等,促进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有助于促进语文课程与生活实践的关联

在语文课程的范畴中,“整本书”是指内容连续完整、结构统一,语言风格一致的著作,体现着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观点,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状况和人伦规范,它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在生活中主动体验、对比和应用。推进“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具有推动语文学习内容与方式变革的价值。

1.教科书与整本书关联

我国一直使用文选型教科书。统编版小学语文采取了“单元双主题”编排结构,而单篇选文仍然是主要教学对象,语文教师习惯按照单篇选文来设计方案和组织教学,整本书阅读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本研究对教科书中的“整本书阅读”设计具体化,探索最可行的办法:在教科书学习中渗透整本书阅读理念,为教师日常教学提供支持,促进阅读理论与阅读实践结合。

2.课堂教学融入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仍然没有脱离语文教学中的萌芽期,教师用于指导阅读整本书的时间、精力、能力都很有限。“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推进策略研究”从整体上建构,“选书-读书-理解-运用”一体化设计,发挥整本书阅读的独特功效,总结切实可行之教学策略,在认知与操作层面都将阅读教学推上一个新高度。

3.学业评价与整本书阅读衔接

讨论整本书阅读教学,就得思考学业评价问题。中考、高考试卷整本书阅读考查的比重逐年增加。小学整本书阅读纳入日常评价和期中、期末学业评价,能促进整本书阅读和命题研究质量双向发展。如研制合理的评价标准,分析学生参与、分享、研讨等过程性表现,关注阅读态度、兴趣和能力,锁定整本书考察角度,等等。整本书阅读与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密切相关。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