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当前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恩格斯曾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习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21年7月,教育部则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样教”、“如何评价”等问题,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践行“生活教育”思想,并明确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进行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在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要三位一体。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索,思想与方法对当前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关于“是什么”的问题,明确提出“劳动即生活”。
厘清劳动教育“是什么”,有助于学校确立劳动教育的“校本理念”,从“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整体上考虑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优化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地设定目标、规划路径、建设课程、建立评价模型、运用好评价的结果。
陶行知提出“劳动即生活”,揭示了生活的基本内涵及生活与劳动的联系,劳动教育即为生活而教劳动、在生活中学劳动、在劳动中受教育。因此,学校劳动教育应为当前的生活服务,立足于真实的生活场景,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提升当前的生活品质,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应该为服务集体生活服务,实现“大伙的事情帮着做”;应该为将来的生活服务,为学生将来从事社会性劳动打下精神基础和技能基础,做到“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同时,劳动教育不是单纯地技能学习,还应该丰富强化其“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情感”乃至劳动中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提升。
二、从“教什么”来看,应满足“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应满足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既要解决当前生活的需要,又要面向未来社会、未来生活铺好底色。
(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针对当前青少年儿童缺乏自理、自立能力的现状,劳动教育要从生活性劳动开始,全面梳理学生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必备技能,按照需求的迫切性、技能的难易程度合理编排,形成生活性劳动的分类学习清单。
(二)大家的事情帮着做。结合学校、社区的要求实施服务性劳动教育,在教会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热心公益的良好品德。特别是在公益服务性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服务性劳动可以从学校出发,梳理学校现有的服务型岗位,让学生去体验、学习,边体验边学习。还可以拓展到超市、咖啡屋、城市协管、康养护理等行业场所,让孩子们走进真实的生活,接受真正的教育。
(三)面向未来的生活。一方面,当前的小学生,是20年、30年后的劳动者。社会的高速发展,劳动方式、职业形态在迅速变革,劳动教育更应该面向未来的方向,满足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让学生明确科学技术基础、创新能力是未来劳动的基本素质,将计算机语言、编程基础等作为基本能力纳入劳动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孩子对未来从事职业的向往是成长的重要动力,帮助孩子体验各类职业、进行职业规划也很有必要。还应突出劳动教育的性别特征,在有性别区别的劳动中强化性别认同,以减少“女汉子”“伪娘”的出现。
三、从“怎么教”的角度来看,要实现“教学做合一”。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劳动课程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避免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避免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避免缺少实践、过于泛化的考察探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 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
(一)劳动教育资源要从生活中来。
1.劳动教育要“做中学”,教师队伍建设要开放。劳动教育师资建设须广泛在家长中求贤、向社区及志愿服务机构求助、向专业机构购买服务,组成一支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2.劳动教育要“真学真做”,因此教学场所要开放。劳动教育要动手去做,才能够把握要领。因此,学校除了用好现有场地、建好自己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外,必须把教学场地搬到家庭、社区、实践基地甚至田间地头真学本领、学真本领。真实的劳动场景才能体会劳动的艰辛,烈日下拔草种苗的体验,比说教100遍“粒粒皆辛苦”更为有用。
(二)劳动教育需要学科融合。
劳动教育要“手脑相长”。古语说“心灵手巧”,便是实践和思维相互促进的明证。我们要让孩子做一碗蛋炒饭,需要计算饭粒、蛋液、油的比例,这便是数学;老师讲完、观摩完流程后,可以让孩子绘制流程图;蛋炒饭完成之后,还可以写劳动的经过和感受。这样,学科之间的融合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劳动教育还要“劳力上劳心”、“既劳力又劳心”。让孩子们费费劲出出汗,身体上感受到辛苦,劳动教育的“健体”目标也就达到了。多数劳动的动作多样甚至技巧要求高,对于孩子“手脑并用”及肢体的协调性也有很好的帮助。
另外,劳动教育是一个实践载体和联系纽带,可以与审美教育、感恩教育、情感与意志力培养、道德与法治、职业体验职业规划等广泛结合。
(三)劳动教育的评价要到生活中去。
劳动即生活——劳动教育的成效,要放到生活中去评判。对于劳动教育的作业设计和阶段性评价,仍要要回归生活。
1.“谁来评”。首先是“谁教谁评”,由教师、家长、执教者来评价技能掌握程度和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其次是“谁受益谁评”,对于孩子运用技能服务自己、服务他人的表现进行评价。还可以在社区参与志愿服务之后,社区将其表现共享到学校。
2.“评什么”。评价技能在规定时间内是否达成,其完成效果如何。因为劳动教育不但要看是否会干,还要看是否愿意干、主动干、习惯性干,是否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
3.“怎样评”。可采用“等级量化+描述”的评价方式,家、校共评。如系鞋带、蛋炒饭、整理书包三项技能,可以用以下评价模板简单易行:
劳动教育的成效,需要落脚到生活中去评价、去激励、去强化,才能让“会劳动”变成“爱劳动”。
总之,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施路径,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劳动教育如何在学校落地落实有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