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革命文化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摘要:本文从当前革命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探究其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探索解决方案,以求提升革命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使中学生更好地认识革命文化,增强他们的自信与认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具有教育作用,令革命文化充分展现出自身的生命力与独特魅力。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革命文化;教育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革命文化是民族自信心的源泉,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给我们以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民族伟大革命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先进文化,既继承和借鉴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宝贵的革命经验。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享乐主义思想的传入,革命虚无主义的出现,忧患意识的缺乏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困难。初中德育与法制课程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能否具备爱国爱党的家国情怀,事关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加强中学德育与法制课的实效性,不仅能够体现出红色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而且具有很好的教育和引导功能。
一、提升将革命文化融于教材与教学的自觉性
1.教材编写人员应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编写和设计教科书时,应注意正确安排知识点和章节结构。首先,对可以代入革命文化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然后按照课程标准对其提出的层次培养要求,选择合适的革命文化资源。对可以与革命文化相融合的知识点,可以大胆地运用有关的资料作为教科书材料,而直接体现革命文化、革命精神的知识点则要使用鲜活的案进行填充。
2.强化教师的革命文化素质意识。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对老师进行革命文化的宣传和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使他们首先受到革命的精神和情感的影响,真正地认同革命的文化和价值观,才能把自己的情感和情感传播到青少年身上。要对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师进行经常性的职业教育,以提高他们对革命文化资源的认识;通过学习强国APP等新型媒介,通过不断更新的大量信息,提高教师对国情和党史的认识;利用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要的革命节日,引导老师到革命遗址、文化基地参观,加深对革命历史的认识;组织和鼓励老师参加 “红歌会”,以提升教师的革命文化素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老师们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而且可以提高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对革命文化和精神的理解,并积极地把革命文化融入到中学德育、法制课程教学之中,用自己的文化认同感染青少年。
3.革命文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1)情景式教学。情景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扮演“导演”的角色,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技能,使自己能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造合适的环境;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满怀热情,以高昂的心态去影响学生;同时,还要有对课堂的宏观控制和对学生全面的认识,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学习反应对情景进行控制和调节。
(2)讨论教学法。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领导地位,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首先,要安排学生对任务的理解和背景进行搜集和研究,然后制定具体的任务目标、讨论规则、分工和时限,这样,同学们才能更好地讨论和讨论。注意:老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较高的内涵和价值,使学生在讨论时“越辩越明”,从而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3)参观教学法。研学旅游是对中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为规范研学团的开展,教育部也明确提出,青少年研学之旅是一项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的课外研学与旅游实践。学习的重要作用是把书本知识与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融入社会。
二、激发学生学习革命文化的自觉性
1、提高课堂的参与性
(1)积极参与。在课堂上,要明确地让学生参与课堂,让他们明白,积极思考是课堂上要做的事情。比如,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让他们在导学计划的指导下,通过对教科书的阅读和自主探究,并与同学进行沟通,最终老师给出评价和分析。以「导学案」来说明参与的需求,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但要注意所提的要求必须与学生已有的认识相一致,同时要适度抬高而不超过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参与的意义和乐趣。
(2)营造良好的参与气氛。教师在教学、科研、行政工作等工作繁重、学生众多的情况下,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主动地去认识每一个学生;当然,在另一方面,老师也需要主动地关心、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师生双方通过互相了解,建立起一种友好的师生关系,即“爱屋及乌”,进而辐射整个教室,营造和谐的课堂参与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
2、深化作业的参与。开展革命文化教育,既要完成知识的传授,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日常的写作任务虽然能强化知识的目的,却不能提升爱国情怀,增强政治认同,更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我们必须通过设计合适的作业来调动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兴趣,并以科学的作业评定来保持他们对革命文化的自觉。
三、改进教学评价体系
1、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现行的考试方法受“知识中心”的影响,其本质是“分数至上”。评价是以考试为衡量标准,通过单一的知识测评、单一的知识测评来衡量学生的品德、政治素质,从而影响了测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革命文化的教学,既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又要把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中去,而教育的对象又是最复杂的人,而且受教育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它是一个循序渐进、反复强化的过程。要使评估的评判和引导功能得以实现,必须由单一的评估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估模式转变。
2、评价主体多元化。目前,我国教育界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即评价主体单一,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在教师评价学生时,这种“上-下”的评价方式比较封闭,过于强调权威,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民主互动,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成为被动地接受评估的目标。因而,这样的评估很难确保其精确性、客观性,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因此,要实现多个主体的评估,才能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全面,发挥评估对学生的激励和反馈。
结语
总之,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革命传统,激励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也能赋予革命文化新的活力,在当今时代继续发挥其育人价值。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开展“红色文化”日常化;丰富的班级活动,增加学生的兴趣;通过积极的课外实践,以丰富学生的认识为手段,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优化教学质量,弘扬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朱乘镇.浅谈红色革命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方法[J].空中美语,2021(3):74.
[2]张兵平,周薇,胡海花.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革命文化教育与思考[C].//加强基础教育教学管理专题研讨会(2019)论文集.2019:740-743.
[3]王荣.情境德育: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应然样态[J].初中生世界,2020(44):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