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量感培养策略
摘要:在“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量感”成为了数学教学的应然追求。在小学的数学课上,老师要使学生充分地“感量”。通过估测,使同学们对量的含义进行了初步的构建。通过数学实验和应用,精确学生的量感,强化学生的量感。在测量的过程中,老师要细心培育,使学生量感逐级生长,逐步向上。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量感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量感是一种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感觉,也是一种数学技能。对于这些学生而言,这种数学能力的发展还有点困难。鉴于目前学生的认知水平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应注重对数学量感的培育,引导学生能够基于数学量感的提升,促进其自身发展的数学素质。要提高学生的数学量感,就必须引导他们在教学过程体会到数学量感的奥秘,从而使他们对数学量感的积累、体验和内化,从而达到提高数学基本素养的目的。
一、影响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因素分析
(一)教师问题
在新媒体时代,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但是许多老师还没有完全顺应这一潮流,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或是利互联网的便利从网上下载课件内容,而忽略了教案。而且,并没有真正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主导的课堂依然依旧存在,尤其是数学知识和公式的讲解,教学方法太单调,与学生互动较少,忽略了量感的培养。
(二)学生问题
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差,综合素质比较弱,对周围的环境有很大的依赖。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尚未形成正确的判断标准。在小学,学生的向师性特征是十分明显的,有的学生会对某个老师产生好感,有的则会因厌恶某个老师而选择不去听这一门课,这些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量感培养有很大的影响。
(三)传统教育模式问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师生的关系更加紧张和特殊。由于数学学科的知识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对逻辑和想象力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许多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产生迷茫,理解困难,从而造成学习的滞后。许多学生自身的数学基础不够牢固,更不能对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对老师产生畏惧心里。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数学基础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使老师难以进行有效的组织量感教学。
二、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
(一)营造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理解
在“量感”教学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与教材相结合,创造出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各种度量单位,从而提高其量感。例如:在《认识时间》课上,由于小学生年纪小,没有时间的概念,所以老师可以设计体验式的教学课堂,组织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一分钟计算竞赛,让学生从做题的次数中感觉到一分钟有多长。 从而为“量感”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量感
在数学课中,老师要注重以学生为本,从日常生活中寻找与学习有关的知识,从而增强学生量感的培养。将体验式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达到预期的教学结果。例如,老师引导同学们学习《厘米和米》,让学生去思考自己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有什么是一厘米的物体?有些同学说橡皮,有些同学说大拇指的长度,老师再让学生拿着尺子去测量,再进行验证,把这些问题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思维,从而加深他们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将课堂搬到操场,将学生分为几组,在操场范围内搜寻一米的物体,比较哪个小组能找到更多更准确,让他们全身心地去体会一米的长度。在这种体验式教学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关注创新引导,培养自学意识
要激发小学数学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量感,让他们具备数学核心素,老师必须具备创造性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主动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的教学目标,从思维导图、任务驱动教学、小课题研究、支架式教学的原理和问题导学等方面,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预习复习能力,并利用智能教学平台进行自主探究。从而使学生能够习惯于这种新的数学教学模式,使其逐步建立起量感的意识,并具备自主学习的技能。
(四)展开对比练习,聚焦量的本质
在小学数学里,没有设计专门的章节详细地讲解和对比各种“量”,而只是把钱、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分成几个部分,不过,在教材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随着学生进入高年级,所接触到的量也会增多,在日常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混淆现象,因此,数学老师应该把握实际,进行对比练习活动,在对比中提高“量感”。
例如:老师可以用多媒体的课件来,让学生在括号中填写正确的单位,例如:“黑板的长度为4 (),而黑板的面积为4 (),这一题考查的是学生对量的大小和种类的判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出现书写答案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首先要让同学们用手比一比,看看黑板上的长所指的是什么,面积是什么,对比那个是长度单位,那个是面积单位,再让他们回忆一下“量”,把相应的单位填到括号里。通过对比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量”的理解。
(五)认真逐个研读,课堂教学各有侧重
每个计量单位都有各自的特点,也与其它计量单位之间存在共性的联系。在对计量单位进行“个性”的教学时,老师要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要对计量单位的概念、思维活动等各方面的不同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把握正确的序列,从而更好地了解计量单位的归属,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
首先,计量单位种类繁多,其属性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体积单位、面积单位以及长度单位等,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到,老师可以运用大量的素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小。在计量单位上,老师可以把重点放在“体验”上,使其得到与之对应的感觉。就时间单位而言,因为学生们看不见、摸不着,因此老师们可以着重强调培养他们的内在感觉,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的时间单位。
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量感和实践能力。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必须掌握施教艺术,具有生本思想,在情境创设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参与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了解计量的实质,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思考。
参考文献
[1]殷如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选谈(之二)[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1(06):43-49.
[2]芮金芳.小学数学实验中累积量感的实践路径[J].辽宁教育,2022(0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