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问题及家园共育对策分析

李晓
  
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
2022年73期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更好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本研究主要通过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思考及建议:首先,耐心陪伴,家园共育建立帮扶小组;其次,心理疏导,家园共育促进机制构建;第三,开展家庭走访,家园共育关爱留守儿童;最后,提升专业素养,家园共育做好挫折教育,以期更好地推动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代际认知差异;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农村的流动人口,到了自身户籍之外打工或者上班过程中,把在法律意义上还没有成年的孩子独自留在户籍所在地的特殊人群。它主要指的是,由爸爸妈妈或者其中的某一个人分开,并且自己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人。本研究主要通过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思考及建议,以期希望能较好地推动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有效解决与完善。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分析

(一)性格孤僻

留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并不会象正常儿童那样获得家长在生活上的关心与教养。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由于亲情缺失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据调查,在农村,留守孩子因为缺少家长关爱,大多会形成个性孤独,不愿意和人相处等心理问题。

(二)学习品质较差

通常,留守儿童大多学习较差,导致该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学习专注性低,甚至厌学,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孩子们在此过程中,一是没有家长陪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在幼儿园学习时有家长陪,回家后由于没有人监督,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长此以往,绝大多数孩子会呈现出学习品质较差的特征。

(三)行为偏差

目前,不少农村留守孩子因为长时间和家长隔离,缺少家教,没有关心和呵护,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部分留守孩子甚至产生被遗弃的感受。这样的境遇使得学生们对师长和父母不孝,思维扭曲,缺乏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有些受到了互联网中暴力游戏的冲击,人格更加富有了攻击性,从而产生了极大的行为偏差。

(四)安全缺保

在已有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小班的小朋友,在游戏过程中常常会表现出非常安静的状态,从来不回应老师的提问,也不与其他孩子交流,甚至无论是老师表扬或者指责她,她也没有什么反应,反而总是喜欢用迷茫的目光盯着老师,在游戏完成后也不和其他孩子玩耍,而是一直都很安静的坐在同一个位置上,而且常常没有安全感,容易对身边人产生不信任,安全缺保现象严重。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家园共育对策分析

(一)耐心陪伴,家园共育建立帮扶小组

当留守孩子没有家长的陪同,就很容易存在生存能力、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自主意识等各种问题,这时,教师就需要主动履行起培养和陪伴的责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提前对留守孩子家庭状况进行统计,利用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同时适当举办班级活动邀请孩子的家长们一起参加,让孩子能够逐步培养起自信心、并在玩耍中获得友谊。另外,教师还可以选择较为有同情心的开朗的孩子为留守孩子提供帮助,以更好地让留守孩子们在好孩子的引导与影响之下,逐渐调整了心态并形成良性人际关系,此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与家长沟通,并建立起良好的家园共育帮扶小组,以更好地维护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心理疏导,家园共育促进机制构建

教师还需要专门抽取一些固定的时段给予儿童们作为心理疏导专用时段,比如教师可以以"知心姐姐听你说"为名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或者教师也可借助日常生活的观察来找到心理疏导对象,或通过留守孩子的母亲主动诉说来开展心理健康专业指导。同时,教师还需要专门通过心理健康指导手段告诉家长们,合理梳理产生不良情绪的方法,并告知孩子们产生不良心态其实很正常,只是一定要学会自己疏导,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既可以通过自身的生活爱好和锻炼来解决,也可通过与教师或者朋友沟通来解决心理负担的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结合心理学知识对父母们进行有步骤、有指向性的心灵疏导指导,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协助子女们经过一次或几次的对话疏导心理压力、寻找合适的心理压力释放口,从而不断实现心理疏导家园共育机制的构建与不断完善。

(三)开展家庭走访,家园共育关爱留守儿童

众所周知,留守儿童在很多情况下都存在着厌学的情绪,这就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产生学习费力的情况,通过开展家访,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多元的教育引领,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因此,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可以通过家访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基于此,教师应经常组织家长走访,利用实地调查来掌握留守孩子的生活状况,并利用与家庭留居人员的交流、互动来提高留守孩子的教育成效,让儿童从学业、日常生活、身心尽可能获得全面的照顾。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孩子提高学习的专注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有所改变,例如教师可以采取课堂参与法,让孩子真正的能够参与到活动中并与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培养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不断推动他们形成勤学,乐学,爱学的学习品质。

(四)提升专业素养,家园共育做好挫折教育

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并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基础教育。比如,在多媒体盛行的当下,许多留守孩子知识较缺乏的问题正是由于生活在乡下不能掌握外面的新鲜资讯,不能准确得知世界上的大事小情,基于此,教师就可以利用手机网络每天定期给他们播放资讯,让他们在课堂的同时也能够聆听外面的世界,了解更广阔环境中发生的故事,并借此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知识认知与能力培养平台。另外,教师也应该对留守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并学会在克服困境和失败的历程中体验成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起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发展研究部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2]吕炜,姚心怡.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指导探析[J].今传媒,2022,30(07):141-145.

[3]管玲莉.“双减”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家校沟通问题分析[J].新课程,2022(28):29-31.

基金项目:22年院级团队项目,学前教育创新人才服务团队,项目编号:安职院TD合R20220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