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探索高中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

过海勇
  
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
2022年82期
浙江省诸暨市海亮外语中学高考部

摘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育人?”是教育的基本问题与永恒主题,也是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所探索与思考的重点课题。在高中阶段,语文作为一门具有显著人文特征的学科,教师要在讲述汉语知识的同时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帮助学生塑造人格,推动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文章主要针对立德树人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渗透这一问题,展开深入探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语文;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简单来说,立德树人中的“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感化与激励学生;“树人”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即为以生为本。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处于首要位置,各教育阶段的各科教学均应承担德育教育的重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立德树人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1]。

一、高中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的必要性

(一)契合社会发展

新的时期,高中教育拥有了崭新思路,主张通过更为合理的手段开展各项活动,以取得丰硕成果。从社会角度加以分析,高中语文中的“立德树人”教育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积极作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基本条件。对于高中生来说,积极地接受“立德树人”教育,可以加强自身道德与法治意识,并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2]。

(二)满足学生自身发展

从青少年的角度来看,高中语文和“立德树人”教育联系密切,高中语文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还能对其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发挥出理想的引领作用。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师若能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就能让青少年接受正面引领。对于学生来说,发展的方向具有基本导向作用,将“立德树人”和学习结合起来,能让自身成长更具活力。

二、高中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

(一)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开辟立德树人路径

高中语文教师在研读教材内容时,应从高中生的实际语文学习情况与知识储备情况入手,不能盲目地进行深挖,应精准提炼出同立德树人理念有关的内容,当作德育教育的突破口,增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力度,提升语文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3]。

例如,在进行《百合花》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百合花的图片,教师简单介绍作者信息及创作背景,要求学生初读这篇小说,了解小说内容,让学生欣赏并表达个人感受,描述出百合花的特点及花语,找出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与典型环境三要素,把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接着,教师提问:文章主要写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哪几件事?“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简单思考后回答:主要人物有“我”、小通讯员、新媳妇;事情经过是小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借被子,新媳妇献被子;“我”是线索人物,是整个故事的目击者。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情节结构,分析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人物形象,设计相应的问题:新媳妇有哪些令你感动的细节?找出感动的细节并且分享给大家。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结构,开展课堂探究活动,把握小说的细节,学生走进“我”的内心世界。这时教师可开辟立德树人的路径,借助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纯洁美好的心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其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设计教学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教学设计要以学生最终能应用相关知识为目标。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问题情境,以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全面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立德”主题的问题情境进行重点创设,通过有趣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从而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前,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对问题情境的设置还无法达到要求,其创设的问题情境不能很好地让学生参与进来,缺少师生互动。在问题情境设计时渗透德育主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三)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全面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学方式进行全面的调整,让教学方式能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教学内容需要,同时还能够完成德育教育的高效渗透,推动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比如在教学《怜悯是人的天性》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从作者卢梭的生平介绍开始,让学生了解卢梭的背景,能够对文章中的内容形成更加全面的认知,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感与思想,也就更加容易接受教师的德育教育。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与哲学家,也是知名的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卢梭在一生中写出了如《忏悔录》《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以及《爱弥儿》等大作,这些作品中蕴含丰富的思想与情感。卢梭因为《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的发表引起了法国当局对他的不满而受到追捕,后半生不得已辗转于瑞士、英国等地,经历十四年的风雨飘零后因病去世。卢梭的一生颠沛流离,幼年贫苦的家庭环境让卢梭做过很多社会底层工作,如学徒、仆役以及乐谱抄写员等。但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卢梭依然能够保持本心,始终将善良作为准则,这样的思想与意志是值得学生学习的。通过这种结合作者生平的方式开展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文章中蕴含的宝贵思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会因为作者的生平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进而主动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解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主动完成德育知识的学习与吸收。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了解教育现状,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立足点,以教材中编排的知识内容为基本依托,坚持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与实施,全面优化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切实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温教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2020(06):33.

[2]孙海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思想[J].新课程导学,2020(15):66.

[3]周海超.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J].吉林教育,2019(48):2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