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数据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批改与反馈的改进策略研究
摘要:基于大数据背景下,根据本校作业常规改革,在减少作业量,提高作业效率,合理设计作业的前提下,针对初中数学作业批改效益较低和作业反馈时间过长的现状,通过教师作业批改与反馈的形式多样性、评价艺术性、对象选择性三大策略的研究,以及学生批改与反馈“自批——自纠”式、“互批——互纠”式、组长“承包责任制” 的三大策略研究,充分发挥作业批改与反馈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作业批改与反馈的效益,最终促成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作业;批改与反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缘起
2019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程启动,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分层作业改革引起老师们的关注。传统的作业批改与反馈方式是教师一人独批、独评,缺少学生主体的参与,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作业批改效益较低
教师花费大量时间逐一批改作业的效果并不好。
第一,在作业上仅用“×”“√”号,不能做到全面分析,不能给每个学生的作业认真评论或改正。当学生看到“×”也不知到底什么地方错,以及出错的原因。教师挑普遍性的错误进行评讲,让学生自己改正,学生一般是走形式,仅仅是一改了事,不会真的花时间去弄懂。
第二,教师批出对错的同时对错题加上批注或正确答案,然而学生们一般是不太关心教师的批注。而对于正确答案,很多学生看有了答案感觉万事大吉,马上把作业本扔在一边做新的作业,对自己碰到的问题没有深入思考,下次遇到类似问题照错不误,使作业批改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2.作业反馈时间过长
教师会因各种原因导致作业批阅相对滞后,“交作业──批改作业──发还作业”这一周期时间过长。作业反馈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对已做题目有所遗忘,教师虽然会对其中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学生的听课效率不高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开展了农村初中数学作业的批改与反馈的改进策略的研究和实践。
二、概念界定
(一)作业。主要指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课堂内容的提升和综合,是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迁移,是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监控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依据。
(二)批改。新课标下的作业批改已经不同于以往的批改方式。批是知识的认可,改是情感的交流。作业批改不再是一种评判,而是一种对话。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做作业和批改作业的目的。
(三)反馈。 学生作业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教师教学后学生知识及能力方面仍存在的不足。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需及时地分析总结,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纠正和弥补。
三、研究内容
(一)教师的批改与反馈策略的研究
为改变作业现状,笔者从作业批改与反馈形式多样性,作业批改与反馈评价艺术性,作业批改与反馈对象选择性,学生批改与反馈策略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作业批改和反馈的策略如下图所示:
1.作业批改与反馈形式多样性的研究
传统的作业批改与反馈模式,主要是学生“做作业——交作业”,然后教师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最后教师“发还作业——集体讲评作业”。这种比较单一的作业批改与反馈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标提出的学生主体性和合作性的要求。面对新课程对评价的要求,如何在作业批改与反馈这一具体的环节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呢?
笔者认为,教师作业批改与反馈的形式,应该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采用多种批改与反馈的方法。
(1)“面批——面订”的策略研究
所谓“面批——面订”,指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当场批改,当场订正。当然,这里所指的当场批改,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师按照答案进行批改,而后学生当场订正作业并说明错误原因;另一种是教师旁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当场批改自己的作业,对于不是很肯定的题目,由教师进行点拨,学生边订正边批改。
(2)“精批——精纠”的策略研究
我们常听到许多师生抱怨“作业难改”,并且经常看到许多“学生忙着写、老师忙着批改”的情形。其实主要原因是这些教师对批改作业的技巧缺乏研究,将每次作业同等看待,也就同样的方式进行批改,忽略了知识的差异性和学生认知的差异性,胡子眉毛一把抓。
(3)“分层抽改——学生自查” 的策略研究
“分层抽改——学生自查”这种批改与反馈的方式,在作业比较难或题量大的时候尤其宜于采用。其流程可为:
具体操作过程是:事先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个层次,抽改各个层次中的学生作业5本(随机),及时记录他们所出现的错误及创新解法。然后在习题课上讲评这些作业的时候,先抽调部分学生上黑板板演(这些情况都是教师在批阅作业中所掌握的,并且有代表意义的错解)错误率高的题目,(为节约时间,被叫到的学生可把作业本带上来照抄或者直接用投影仪将其解题步骤投影出来),然后师生共同探讨,集体给上述解法评分。然后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订正错误。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推广创新的解法,并总结学生应该注意和重视的知识要点和难点。这样,学生通过自查来理解知识并订正作业以后,再将作业上交,由教师查阅。
2.作业批改与反馈评价艺术性的研究
笔者认为,学生不愿意主动订正作业,主要是他们对“√”或 “╳”这样单一的,没有感情色彩的评阅方式早就失去了热情,所以对于错题更加不屑一顾。假若学生拿回的作业本时,看到的不再是教师的“评判结果”,而是教师给予的一份“礼物”,又怎么会采取冷漠的态度呢?所以,我们要将原有的区分性评价转变为激励性评价,并尝试在作业批改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心意,让作业批改与反馈成为师生之间的一种交流平台。具体可以采取的做法如下:
(1)更改错题标记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我们不再用一个红红的“×”来标出,而是用画“?”(表示意思不清或有疑问)、“---” (表示错误之处)、“∧”(表示漏字)、 “○”(表示答案不够精确或者还有其他答案)等符号来引发学生的重新思考。对于完成得特别好的地方,则画上“☆”,表示老师的赞赏与肯定。虽然只是批改符号上的一点小小的变化,但却可以折射出教师教育理念的改变,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小心呵护。学生不再为那些刺眼的“×”感到惭愧了。
(2)引入亮点标记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为此,教师应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批阅学生的每次作业,从中寻找点滴的闪光点,用亮点标记进行激励,一般采用 “△”或者“☆”符号,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自信。
(3)引入作业评语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内心深处赞赏,欣赏每一位学生,与之建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把作业当作与教师交流的机会,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与成功感,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励。因此,我们在数学作业批改中我们还可以采用评语来激励学生。
(二)学生批改与反馈策略的研究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就是说,教师要跳出自己的单边批改,让学生成为批改主体中的一员,这不仅是学生一次知识的再深化,而且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极大的锻炼,可以让他们和教师一起承担促进自己发展的职责。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1.“自批——自纠”式的策略研究
教师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评意识,将自批的过程视为自己的再认识、再发展、再完善的过程,可采用课外和课内相结合的方法。
(1)课外“自批——自纠”
课外“自批——自纠”,主要指学生在作业做完后(即上交之前)进行的自我批改。因为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在做完作业后要检查作业,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在检查过程中先进行自我批改。学生在自我批改过程中,可以对自己检查出来的错误先行纠正。等检查完毕,自己先行判断,且打上等第,或以较小的符号作注释;而教师在批阅的时候,有时只要浏览,不一定非要重复批改符号,重点可放在对错误的批注及对学生自评等第的修改上。
(2)课内“自批——自纠”
课内“自批——自纠”,主要指学生在做完课堂作业后,教师公布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要求每个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和订正作业,对于不同的解法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完善答案。而对于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可以自我提问,然后教师作出富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自行批改和订正后,作业再交回教师检查核定。
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自批——自纠”的方法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批——互纠”式的策略研究
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他们彼此互不设防,以自己的理解来审视伙伴的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总是不由自主地与自己对照,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同伴,这实际上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数学中有些答案模棱两可,是否正确,就需要学生的思考与分析,从而可以避免下次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犯同样的错误;而有些数学题目有多种不同的解法,哪种解法更为简便和确切,也是学生在互助批改中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找到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对自己的解题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这种批改与反馈的尝试,学生往往意识强、领会深,既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也利于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竞争,促进学习!
3.组长“承包责任制” 的策略研究
组长“承包责任制”,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形成班级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具体操作办法如下:将作业按学习小组分开,指定一名学习较好的任组长,组长先将作业交给老师由老师批改,批改结果由组长和教师共同讨论,解决其中的疑问。然后组员把作业交给组长,由组长进行全权负责批改。并利用课外时间,主要采用组员和组长之间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题目中的疑问,并相互监督订正。订正以后,每个小组挑选出有异议的和他们认为好、中、差三类作业各1本,给教师“复查”,从中了解各层次学生的作业情况,以便进行分类辅导。
这种方式,不但使“吃不饱”的学生有事做,还以轻松的形式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巩固知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平时课上听不懂的学生,在同学面前,也可以大胆提问,得到单独的指导。
五、研究成效
笔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减负提质”的作业策略研究,在作业的预留,书写和评判方式上做了研究和实践,针对不同的作业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尝试着分层作业,采用多种作业批改方式,并且对每一种批改方式都采用相应的反馈形式。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实践研究,对取得的效果较为满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个方面:
1.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作业负担。这次研究和实践使笔者和学生从题海里面逃离出来,可以钻研整个教学的每个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不再成为作业的奴隶,使得师生都能健康发展。笔者自己感觉现在自由支配的时间比以往多了不少,也可以静下心来研究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了!
2.学生作业订正及时。由于作业批改和反馈的时效性加强,信息真实度高,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能得到及时的评价和指导,所以订正效率高,不会产生累积问题!
3.学生作业质量明显提高。由于作业批改和反馈的改革是在减少作业的前提下的,所以作业无论从正确率,还是整洁程度,书写规范都有明显改善,学生对作业的重视程度也大大提高,不再是一种完成任务的作业。
4.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学生及时的订正作业,就能及时的内化知识,克服学习中的问题和存在的缺陷,为下面知识的理解打下好的基础,符合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数学新课标理念,知识的学习,发展产生良性循环。笔者已经尝到改革带来的课堂效果的甜头!学生的作业少了,做的认真了,课堂内也更活跃了,考试没有因为作业比别的班级少而差,让我对改革的深入充满了信心!
5.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自从采用了“面批——面订”的方式,以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变得顺畅,以往苦口婆心的劝说和严厉的责骂都没有产生的效果在这个不经意的过程中出现了。笔者深深地感到,学生的作业质量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明显的是作业的整洁清楚方面,学生和笔者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
参考文献
1.王述章,《关于作业批改的一点尝试》[J],河南教育,1999(10)
2.周珽,《优化作业批改的几种方法》[J],现代教学,2008(21)
3.李丽,《作业批改:变“╳”为“?”》[J],山东教育,2003(16)
4.曾令材,《有趣的作业批改》[J],教师育人,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