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从课例实践谈高中生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先后召开多个座谈会和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阐释,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供根本遵循。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是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课堂实践方面谈谈高中生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创新高中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和发展性的客观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高中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课程,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教育改革要求。高中时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面临着身心发展的变化和社会角色的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成熟。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异,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重要地位作了重大调整,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大论述,不仅突出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还指出了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任务。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也为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高中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
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
要求。
二、高中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人为和为人的实践活动,“人为”表明教学活动应具有确定性;“为人”表明教学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复杂”表明教学活动必须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而这个过程则意味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具有实践智慧,亦即教学智慧。事实上,上课的教学智慧可以体现在教师如何对待和处理预设与生成、教师与学生、简约与繁杂、传统与现代关系上,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上。
(一)引入案例教学,强化实践体验
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引入真实的案例,通过让学生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
例如,在讲授选择性必修课程《法律与生活》中,可以选取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社会问题等,让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引入社会上的一些典型案例,如“最美逆行者”医护人员的事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意义。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还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兴趣
互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可以采用问答、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例如,在讲授必修课程《政治与法治》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政治制度和法治建设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在讲授必修课程《经济与社会》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经济发展的数据和图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同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引入相关视频、音频等素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手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必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特点和优势,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
心。
(三)拓展教学情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情境创设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以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能促进课堂的有效性。高中思政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拓展教学情境,通过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授关于“爱国主义”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如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爱国情怀。通过这样的情境拓展,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例如,在讲授必修课程《政治与法治》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基层社会自治组织等相关的课本观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图片等,模拟真实的社会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四)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可以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
例如,在讲授选择性必修课程《法律与生活》中,我们可以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被告人等角色,模拟一起真实案件的审理过程。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不仅深入了解了法律知识和司法程序,也增强了对社会公正和法治的认识。这种情境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加深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教授《文化自信》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播放一段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然后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你认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探索答案,从而提高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结合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可以结合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可以利用PPT、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和背景。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还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在线讨论、在线作业等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互动性和自主性。
(六)强化教学评价与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与反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中思政课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的评价,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帮助。通过强化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笔试、作业等评价方式外,还可以采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同时,要注重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
2.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应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高。同时,也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3.建立互动交流平台。通过建立互动交流平台,如教学博客、微信公众号等,方便学生随时向教师提问、交流学习心得和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主动性。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高中生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意义
高中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入案例教学、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情境、注重启发式教学、结合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以及强化教学评价与反馈等多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高中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思政课的社会影响力以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邱仁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2]卢明,崔允漷.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苏鸿,李斌辉,穆湘兰.高效课堂: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