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小学培育“生态小公民”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苏州市芦墟实验小学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开展生态小公民教育,不仅教育学生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更是着眼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将“营造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关注鲜活的个性生命特性”作为实施“生态小公民教育”的主要措施,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
关键词:生态小公民;生态环境;生态化
芦墟实验小学地处江浙沪交界,处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核心区域,但同时又是一所师生仅有1134人的农村社区小学。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使农村小学有了更多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的机会,有了获取更为全面的教育资源的可能,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便捷。
学校自90年代初就在学生中开展环境教育,二十多年的研究为开展生态小公民教育奠定了基础。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我校所在区域文化水平的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崛起没有同时进行,使正处于认知、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孩子难以提高生态素养。
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教育目标更加与时俱进,不再仅仅停留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层面,而是着眼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这也就是我们提出生态小公民教育的初衷。
我校将“营造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关注鲜活的个性生命特性”作为实施“生态小公民教育”的主要措施,用串串汗涔涔的足迹,谱写了一页页生态的诗篇。
一、营造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助力生态小公民成长
生态小公民教育的基础是要创设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在发展过程中,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春风,学校生态文化建设的加大投入,我校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硬件的建设和软件的加持,使教育环境和谐自然。走进我们的校园,就如同走进了绿的世界。和谐、清新的生态化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生态教育特色景点,沉浸式培育小公民
学校的生态教育环境布置充满了诗情画意,一个个具有特色的景点使校园环境处处生辉,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学习犹如置身于舒适而温馨的生态公园,心旷神怡。
⒈分湖百草园
分湖百草园占地百平方米,是我校众多特色景点之一,里面种植着上百种常见的药草,为师生展示着一部活生生的《本草纲目》。学生可以参与管理百草园:除草、松土、施肥、采摘……从中懂得祖国传统医学的魅力。这充满绿意的园地是学生最愿意去的地方之一,因为他们可以在此开展项目研究,如“菊叶三七对金鱼、鲫鱼作用的研究”“海州常山的驱蚊、灭蚊作用研究”“菖蒲草治鱼病的研究”等都是学生以中草药为载体开展项目研究的成果,不但获得过全国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评选二等奖、省级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还出版了校本教材,成为区级校本课程的典范。
⒉永鼎环保园
永鼎环保园以欧罗式的牌楼为主体建筑,有六根罗马柱和五个门洞,寓意“6·5世界环境日”,牌楼上有四个绿色大字“地球之友”,意为芦墟实验小学每一个学生都要成为地球的朋友。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拓宽了我们的思路,我们在2022年又改造了环保园,摒弃原先硬板石材的地面,改用板材与青草结合的方式,特别是在园内主体位置上用青草和蓝色马赛克拼出地球地形图。随着青草的生长,蓝色的“海洋”与绿色的青草交相辉映,寓意地球在人类的保护下绿意盎然,给人美感。同时也让学生明晰:只有呵护小草的生长,地球图案里的绿色才能葱郁,只有更好地植树种草,才能让地球充满绿意。
⒊环保长廊
环保长廊长80多米,共有300多平方,于2002年九月落成,2021年又进行了修整。在这里,学生可以为“灭绝动物”寄托哀思,也可以参观“珍奇动植物”图片馆,更可以浏览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有用易拉罐制作的小桌、小凳,有用麦秸秆制作的图画作品,还可以阅读他人参观后的体会或挥笔写下自己的参观心得。
⒋绿色地球村村部
这是生态小公民的根据地,他们可以在这里策划“生态小公民在行动”教育活动的方案,也可以在这里选举出“村长”和其他工作人员,还可以在这里生成宣传生态教育知识的提议,酝酿开展生态教育活动的计划……。
5.生态教育微景观
学校还建有几处生态教育的微景观:将废弃的小池塘进行整修,堆了假山,种了矮树和嫩草,就出现了湿地现场;在楼梯拐角处摆上绿植和书架,以及同学们捐赠的书籍,这就是生态绿色书亭;楼梯的每一个台阶上,有温馨提醒;走廊的两边,是学生的作品……微景观为学校生态小公民教育增添了一道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融入了校园的各个楼层、各个角落,融入了师生工作学习的各个空间……
(二)生态教育特色制度,润物式培育小公民
建立制度是走向文化的必经之路。为了规范学生的生态行为,使他们在学校的教育中成为一名合格的生态小公民,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特色制度”,为营造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提供保障机制。
⒈特色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生态小公民日常行为规范”“生态小公民环保行为规范”、“保护生态家园,从你我身边做起”……一本本小册子图文并茂,顺手翻看,“绿意”扑面,一句句朴素的话语,配以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正深深影响着新一代人。
这些制度是我们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提出的“共保联治”策略,借鉴了上海、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作为学生行为的向导和良师。在制度执行中学生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掌握了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生态文明行为规范,悄然生成生态意识和生态情怀,渐渐形成生态伦理观。
⒉特色制度明确教师教育目的
“生态小公民教育渗透课堂评优制度”“生态小公民教育论文评比制度”、“生态小公民教育案例评选制度”……这些制度使教师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使广大教师获得更专业的成长。师资的发展,带动了特色的发展,也使教育生态环境更显和谐之美。
⒊特色制度丰富师生节日生活
3月12日的植树节、5月31日的世界无烟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10月10日的世界粮食日……这些节日也许在其他学校不会受到相当的重视,但在芦墟实验小学,这些节日也成了学校培养生态小公民而制定的特色制度的一部分,它们是全校师生开展生态小公民教育活动的重要契机。学校曾在世界环境日这一天在学生中开展“三个一百”活动:节省零花钱自筹资金100元,征订100份《中国环境日报》,并送给100家企业……而植树节的种树活动、无烟日的禁烟活动、粮食日的节粮活动、“爱鸟周”的广播评比、一年一度的校园环保节活动……更成了常办常新的保留节目,并逐渐成为一种制度丰富了师生的节日生活。
二、关注鲜活的个性生命特性,助力生态小公民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是一种生态选择。我们融合人文,关注生命、关注生活,让鲜活的个性在生态化的环境中可持续地发展。
(一)关注生命,构建生态化的师生关系
只有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你—我”式的平等交往的“生活关系”,教师与学生才能彼此敞开心灵,彼此接纳,彼此对话。这样的一种积极的师生关系,才能让生命绽放灿烂。
⒈在课程中体现
学校的办学特色,只有融入课程,才能持续发展。在课程中我们融入生态小公民教育理念,把每一个学生当做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来对待,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始终把“孩子的你快乐,老师的我也快乐”当作教学的准则。我们倡导每一位教师要时刻以灵性的创意,去构建人性的生态课堂:让其在宽松的人文环境中,在平等的自由氛围里,感受安全与自由,沐浴被尊重与被关爱。同时,我们努力尝试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尽自己所能,提升孩子们的生活境界,不断地指导它,丰富它,充盈它,让其倘徉课堂的“人性空间”,处处感受到以幸福。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会忘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极其珍贵而又极其脆弱的心灵,教师需要给学生以全面的呵护,向学生的心灵播洒阳光。将此作为神圣职责,我们紧循“面向每一个孩子,面向孩子的每一个方面”这一素质教育的宗旨,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的机会,搭建多样的实践舞台,让学生笃信“一切皆有可能”。
不论是独立设课的校本课程——生态小公民教育课,还是生态意识浸润其中的各学科渗透,或是“生态小公民在行动”等微型课程我们的教材与课堂都尊重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生态小公民教育我们不是灌输,不是说教,而是不失时机的引导,例如:白色污染破坏环境,可怎样让学生意识到它的巨大危害,并拒绝使用呢?数学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统计“快餐店外送快餐盒的数量”,计算、汇总数据深深触动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而教师在这里的角色是引导者,真正的主体是学生,在平等的、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感受到的是安全与自由、自信与独立。
⒉在实践中体验
我们的生态小公民教育决不停留在纸页间,决不停留在“知道”上,我们更注重的是实践,并在实践中关注鲜活的个性生命特性,体验生态化的师生关系。
不论是校内的项目研究还是校外的实践探究,活动的发起者、计划者、实施者都是学生,而教师只是服务者,为学生创设实践条件、为学生联系实践场地、为学生奠定交流平台,或是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作适当进行引领和指导,激发学生的潜能。
“分湖百草园”美名远扬,而其中125种草药的种植、管理均由学生负责。学生每周一次集中活动,每天轮流除草、浇水,并在日常的管理中寻找项目研究的课题。
(二)关注生活,开发生态化的教学内容
我们信奉生活教育,生态小公民教育就是一种在生活中接受的教育,所以,我们的视角越过小小校园,投向家庭,投向整个社会。
⒈走进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影响家庭来影响社会,是我们关注生活的策略。学校每年“6.5”世界环境日期间会开展为期2周的校园环保节活动,除了在校内开展活动,我们还组织低年级学生开展“我与父母谈生态小公民教育”活动,通过家庭调查问卷、家庭访谈等方式由学生带动家庭,向家庭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由家长完成知识测试并向学校反馈意见和建议。
⒉走进社区
我们的生态小公民教育影响着社会,影响着生活。每年6月,麦秸菜梗在野外被焚烧,污染了环境。于是每年6月,我们将“告农户书”发到各个社区,并成立了宣讲队,深入宣传,为农民出谋划策,如利用麦秸菜梗作饲料、作肥料……我们还利用环境节日到企业、街头宣讲,将活动向社会作最大程度的延伸。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汾湖高新区对环境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我们的生态小公民又做起了义务宣传员,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向家长和亲戚进行宣传,提高了居民的生态意识。
汾湖高新区还设立了很多的垃圾分类投放站点,要求居民按照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等进行分类投放。我校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机会,于是先在校园内开展了垃圾分类投放活动,并根据投放要求制作了“家校社联动”实践活动集章卡,动员全体学生和家长分类投放,将集章20-40以内的学生评为“垃分小能手”,40-60的评为“垃分小标兵”,大于60的评为“垃分小达人”,并颁发奖状,赠送奖品。
走向生活的生态小公民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宗旨,是教育的真正归宿。
作者简介:张雪忠,芦墟实验小学校长兼书记,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沈群英,芦墟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中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