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三自”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丁红国
  
启迪·中旬刊
2024年9期
苏州市吴江区八都学校 江苏 苏州 215200

摘要:“三自”养成教育是学校探索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特色德育工作的“新路径”,实施“三自”养成教育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成长为更优秀的个体。“三自”养成教育工作要想做好,正确认识“三自”内涵是前提与基础,在学科中渗透、发挥家校共育作用以及打造学校特色文化是重要保障。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学校;“三自”;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一、正确认识“三自”,为养成教育指引方向

苏州市吴江区八都学校地处吴江区乡镇社区,是由原八都镇中心小学和八都中学合并而成的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生源比较多元,主要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当地农村户籍学生等构成,学生的行为习惯等各方面都有欠缺,因而学校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支持政策,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关爱。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学校充分发挥“九年一贯制”的作用,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了独具学校特色的“三自”养成教育模式。

“三自”是指学生经过九年的义务教育在生活自理、行为自律以及人格自立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学校的“三自”养成教育打破了学段的壁垒,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计划分阶段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生活自理、行为自律、人格自立的阶梯式养成教育。(1)生活自理:指的是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这主要针对一二三年级学生,例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系红领巾等。(2)行为自律:主要指能够用内化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主要针对已经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四五六年级学生,例如学生能够主动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等。(3)人格自立:指的是拥有较强的自觉性、自制力和理性意识,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事。这主要针对七八九年级学生,例如学生能够以榜样为标杆,不断努力的行为等。

二、实践探索“三自”,让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提升“三自”认知

学科课程在现阶段的义务教育体系当中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科教学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渠道。自提出“三自”养成教育以来,学校一直十分重视将“三自”养成教育渗透到每一堂课中,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充分挖掘“三自”养成教育内容,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方式,落实“三自”养成教育,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三自”认知能力。

(1)把握学科特性,探索提炼“渗透点”。

“渗透点”是学科渗透“三自”养成教育的前提。各个学科课程中都蕴含着丰富又独特的“三自”养成教育素材,只有准确把握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独有优势,从各个学科教学中提炼到“三自”养成教育的“渗透点”。为此,学校结合学校教育工作实际,以各教研组为基本研究单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学实践为载体,以学科特性为基底,以“三自”养成教育为特色,全面开展各学科的主题教研活动。通过主题教研活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总结有效课堂的成功经验,探索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渗透点”。而且,学校还定期邀请专家进校指导,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让教师们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

(2)精心设计课堂,寻求最佳“结合时”。

渗透时机是学科教学渗透“三自”养成教育的基础。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三自”养成教育,不是简单地在教学内容之外的“附加”。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三自”素材,在制定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也要制定“三自”目标。根据目标要求、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以便于在课堂上巧妙结合“三自”养成教育与学科知识,使养成教育与学科知识融为一体。为此,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三自”课堂保障措施。比如,举办青年教师随堂课活动,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和骨干教师示范课,定期邀请各学科教研员到校指导,实施以老带新的“青蓝”师徒结对工程,成立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青苗”研修班等等。

(3)重视育人成效,渗透得当“有分寸”。

渗透的“度”是学科教学渗透“三自”养成教育的关键。如果渗透过少,起不到育人效果;如果渗透过度,就会改变学科性质。只有渗透得当,知识学习与养成教育才会得到双赢。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渗透的“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主要包括强化“三自”认知教育的“度”,激发“三自”情感的“度”以及通过哪些教育资源实现等方面。显然,育人成效是检验渗透得当最好的方法。为此,学校从办学思想、教育目标与内容、实施途径与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规划,形成了一套“三自”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开启了学生“三自”健康养成的长期工程。其一,学校给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德育导师,专门负责对接学生的德育工作。其二,建立学生个人“三自”健康成长档案袋,用来记录学生的个人情况、阶段性成绩以及生活学习情况等。其三,学校每学年举办“三自”标兵评比活动,以此强化与激励学生。

2.发挥家校共育作用,拓宽“三自”路径

家校共育指的是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育人责任,相互配合与支持,从而达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目的。于孩子的成长而言,家庭和学校是两个最重要的场所。在家庭中,父母是最早接触孩子的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学校则是通过课程学习、实践活动、集体生活与人际交往等方式给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那么,家校共育可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达成一致的教育态度和价值观念,共同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意识思想,帮助孩子形成积极进取的“三自”信念。

(1)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通过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学校和家庭能够更好地合作,共同关心和支持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服务和支持。第一,学校向家长提供多样化的沟通渠道。线上通过组建班级微信群、电话、短信以及线上家长会议等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线下通过“润心”家访活动、家长开放日、家长信箱以及线下家长会议等方式,让家长有机会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和问题。除此之外,学校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代表家长群体,不仅可以向学校管理层传达家长的意见、关切和建议,确保家长在学校决策中有发言权和代表性,也可以监督学校管理和运作,帮助学校改进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第二,学校及时公开各类信息。通过微信公众号、学校官网等方式及时向家长提供学校活动、课程安排、学生行为表现等方面的信息,确保家长能够及时获取到最新消息,了解学校的动态和学生的近况。第三,设立家长信箱。定期收集家长对沟通渠道的反馈意见,评估其效果和满意度,并根据反馈调整沟通策略和工具。

(2)开展家长志愿活动

家长志愿者是帮助学校完成某些工作的得力助手,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志愿活动具有公益性、自愿性、无偿性、组织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所以当学生看到家长的志愿行为时,就潜移默化的在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当家长参加志愿活动时,最先受益的是自己的孩子,他们能感受到家长的自愿、自觉、自律。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对其他孩子、家长甚至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正能量影响。为此,学校设置了丰富多彩的家长志愿活动内容。比如,学校定期开展守护校园安全、校园保洁、活动场地布置、饭菜分发、班级图标我设计等活动,致力于从不同方面、多种形式,采用一切可行方法,从而达到内化学生的“三自”认知,影响学生“三自”能力的目的。

3.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营造“三自”环境

校园文化是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是学校的灵魂。它悄然无声地熏陶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塑造学生的品性具有渗透性、持久性的深远影响,对提高学生的“三自”能力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1)办学理念是核心。

学校本着对教育本真意义的深刻解读,对教育本真价值的不懈追求,提出了“脚踏实地育真人,千方百计创未来”的办学理念,以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办学指导思想,服务每一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倡导“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教风学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力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

(2)特色文化展风采。

校园内具有江南园林特色,有“一廊”“两亭”“四园”,营造出舒心的育人环境。漫步校园,绿树掩映,亭台隐现;花草奇石,移步换景。“含英三叠”“长廊紫藤”“荷池清影”等美丽景观,与学校文化气息相得益彰。

学校的行知廊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不仅是一条交通通道,更是校园特色文化和育人理念的可视化表达。行知廊中的每一幅图片、每一段文字都在诉说着学校独有的故事。第一部分展示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校风、校训,宛如一条连接着学校历史与未来的时光隧道,承载着学校的精神与文化。第二部分展示了科普知识,漫步廊中,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第三部分展示了学生书画优秀作品,让学生时刻感受“书香启迪”的美妙,在驻足观赏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3)劳动教育为特色。

学校充分发掘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利用校园空地开辟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建立了校园“爱心农场”。为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充分发挥劳动基地的重要作用,学校还专门聘请了校外的劳动辅导员指导学生了解土壤成分,学习农耕技术,使用农耕工具等。只有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与泥土、农作物来个“亲密的碰撞”,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学校以此为切入点开拓了一系列的特色劳动教育活动,主要包括设立每月家庭劳动日,评比校园“劳动之星”,开发特色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设专题劳动教育课堂等。在劳动实践和劳动教育的同时,学生也实现了“三自”能力的真正提升。

“三自”养成教育是学校探索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特色德育工作的“新路径”。近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三自”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重视“三自”养成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着“三自”养成教育模式。它的实施,使得学校整体精神风貌发生了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改善,实现了学生多元发展的同时,校园氛围也变得更为融洽和谐。如今,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吴江区八都学校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继续迈步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乘风破浪,一路前行。当然,学校“三自”养成教育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还需策马扬鞭。

参考文献:

[1]王丽,欧加刚.唤醒 体验 自律——浅议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责任教育[J].小学教学研究,2019(29):9-11.

[2]宋建军.养“双十”习惯,塑五项品格——基于习惯品格养成教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育人路径探索[J].山东教育(中学),2020(8):17-18.

[3]马瑞强.家校共育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运用创新[J].陕西教育,2024(6):25-27.

[4]范成琪.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19,6(12):107-109.

[5]赖荣树.九年一贯制中小学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衔接问题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1(14):11-12.

作者简介:苏州市吴江区八都学校丁红国,校长,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德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近三十篇德育、教学方面的文章发表在各级各类期刊杂志。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