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德育课程家校社一体化的实践意义

周虹悦
  
启迪·中旬刊
2024年9期
苏州市吴江区梅堰实验小学 江苏 苏州 215225

摘要: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小学德育课程家校社一体化的政策导向深刻指明了学校治理与德育创新共同发展,构建全面德育、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核心体系。本文将探究新媒体环境下小学德育课程家校社一体化的实践意义,创新德育理念、方式,促进家校紧密合作,共同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家校社一体化;小学德育;新媒体

当前背景下,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小学德育工作的导向正朝着家校一体化发展。在德育工作的关键转型期,新媒体技术以其实时化、多元化、现代化、科技化的特征融入小学教育中,学校管理者必须以专业化的视角看待复杂的新媒体技术环境中的德育问题,积极应对其带来的新兴问题与挑战,激发家校社一体化的内在活力,促进家校社一体化在小学德育课程中的合力运用,有效地引领小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科学的价值观。随着国家治理的逐渐开放,学校开始密切与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紧密联系、科学联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学德育体系,极大地提升了育人效能,推进学校的高质量教育发展。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的学校治理格局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合力,为提升德育质量、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1.教师:育人活动的引领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是学生学校教育的第一培养者。在学校中,教师充分发挥引领者的重要作用,高效、准确、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自觉主动将教师意志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运用多媒体等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教师是家长与教育沟通的桥梁,是育人意志向家长传递的关键一环,以自身的引领作用,在微信、钉钉等软件中联系家长,获取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信任与支持。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导者,以专业的眼光分析筛选社会资源供学生学习,让教育突破课堂限制,向外延伸,丰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2.家长:育人目标的共担者

家庭是育人过程中最重要的力量。家长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责任人,与学生成长紧密相连,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因此在育人过程中,必须团结家长,加强沟通,整合教育合力。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与补充,二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合作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志愿为教育活动服务。同时,学校要平等公正对待每位家长,互相尊重、责任共担,在学校建议、决策等活动中,主动邀请家长协商,培养家长家校一体化的理念,搭建教育共同体,共同为育人事业出力献策。

3.社会:育人资源的补给者

社会是育人资源的补给者。当然,宏观角度出发,社会不仅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搭建培训机构,更为教师提供了专门的培训与教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社会通过学校管理者、教师等主体,搭建资源补给站,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整合教育资源,保障资源的稳定。此外,在教师的筛选下,社会资源更加贴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更有效地为学生接触、学习、吸收,促进学生的发展。

4.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主体

新课改背景下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否在于学生学习动力的水平,学生自觉自愿努力,才能在教师、家长与社会教育的已有知识基础上更进一步,不断丰富自己的表象储备,提升学习能力。学生是家校社一体化教育的重要主体,拥有面向各方力量的权利与机会,打破传统教育的限制。能够更加便利地使用教学资源改造学习的时间、空间、能力水平等。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程的实现策略

新媒体技术在小学德育课程家校社一体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要充分实施小学德育课程家校社一体化须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家校社的合作,树立教育共同体理念,形成育人合力。

(一)教师:创新德育与教学形式,协同引领学生实现自我成长

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德育教学内容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

(1)要丰富德育课程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意志。多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全面普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秀德育故事、道德模范事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等视频,利用新媒体资源、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丰富德育课程教学的内容,以生动形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贴近课程教学的目标,又突破课堂限制,向外延伸,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要学会创新德育教学的形式,使教学生动活泼。除课堂教学外,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也可以采用线上教学方式,以直播授课、在线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增强德育课程教学的互动性、实践性与体验感,与学生共促共进,教学相长。

(二)家长:强化合作与互动,实现育人过程的诉求表达与责任共担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育的辅助者。为实现共同育人成长的责任,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强化合作与互动。

一方面构建家校合作平台,定期举办线上家长会。家长可以利用微信、QQ、等新媒体工具,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创建家长群、学生群、学习小组等,实时、针对性地提供德育课程资源,记录学生成长,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每学期举办一次线上家长会,通过微信视频会议或腾讯会议的方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德育工作的进展与成果,同时倾听家长的意见与建议,为接下来的德育工作施力献策,共同促进德育工作的发展。

另一方面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需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家庭要明确各方在德育工作中承担的职责与任务,家长要主动、积极转变教育观念,联合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积极地参加实践活动志愿者,为学生的实践活动保驾护航,以身作则地让学生感悟道德的力量与劳动的价值。此外,通过家长的微信朋友圈、学校的公众号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宣传,通过信息共享、协同合作的方式,扩大社会影响力,有效提高德育质量。

(三)社会:整合资源与指导教育结合,优化全面育人导向下的资源配置与共享

实施小学德育家校社一体化要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着手,结合社会资源与新媒体的便捷,共同推进德育工作的落实。

首先,社会媒体、编辑社可以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利用纸媒、微信公众号、学校官网、教育app、电子邮件等新媒体工具,发布学校德育信息,分享学校教育思想与理念,吸引有志青年和社会志愿者参与到德育工作当中,如担任校外辅导员、志愿开展公益讲座等,让他们以自身经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

其次,各个社区、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新媒体的宣传下,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主动与学校合作,建立校外德育基地。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场地,通过情感陶冶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德育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此外,部分博物馆、纪念馆的志愿者由此受到感染,自发主动通过直播、录播的形式,为学生讲授历史事件与文化,提升学生的德育质量。

(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实现学校治理中的民主和主体性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德育教学的主要对象。学生自发运用新媒体技术加强与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沟通合作,对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主动利用新媒体学习德育知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应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学生主动关注德育相关公众号、观看德育视频、文章,并在相关视频文章下交流互动、讨论,与同龄人交流互动,向老师请教疑问,更好地提升了德育的教学效果,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加强家校合作。学生是家庭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学生主动利用家长群反馈自己学习德育的心得,向家长、老师提供自己的建议,主动承担起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积极参与学校、社区的德育实践活动,如亲子活动、社区服务等,增强家庭之间的亲密联系,为家校社一体化德育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新媒体的浪潮迭起,德育课程家校社一体化顺应了时代要求,呼应了教育改革目标。只有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才能提升德育质量,加强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促进教育共同体,为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夯实基础,促进教育高质量、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从一体化谈家、校、社联合的困境及突破[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07):13-15.

[2]朱姣.“双减”背景下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策略:家校社一体化探索[J].体育教学,2022,42(02):28-2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