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从中医药理论和书法艺术浅析传统文化的交互与融合
摘要:中医药理论与书法艺术有相似的特质,部分地承载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本篇梳理中医药和中国书法的相关知识,以“医书同理,道法自然,形与神俱”为线条,从中医和书法理论、人文艺术、阴阳哲学、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不同的角度,简要阐述了中医药理论和书法艺术的文化传承脉络,强化和深化书法与中医同为国粹的认识,深入剖析两者作为华夏文化存在诸多的联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交互与融合。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文化,书法,理论,交互与融合
【中图分类号】 R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19--01
中医与书法各具传统文化特质,表面上看难有交集,但二者在许多方面确有相通之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书法是汉字的具体表象,书写上不仅要考虑文字的内容,而且从文字结构、点划运用、疏密布局,到谋篇章法、落款吟印,讲究整幅作品的完整统一与形神兼备;而中医药强调的是人体的脏腑气血,正邪虚实,表里寒热,攻补兼施。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定具备了别致优美的结字构型,错落有致的章法布局,多变活泼的运笔用墨,整体作品表现出楫让开合有度,疏密浓淡适宜的特点,给人自然和谐、气韵生动的美感;而中医药理论则是强调阴阳八纲,脏腑论治,内因外因,扶正祛邪,防病治病。其实,中医和书法具有各自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国粹,文脉同宗同源,相互触类旁通,彼此影响发展。
1、中医药和中国书法离不开阴阳哲学
阴阳五行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属于古代哲学范畴(1)。阴阳调和是中医养生防病的关键,当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时,即可保持健康,而当人体阴阳失衡,疾病由此而生,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生老病死皆系于体内阴阳的盛衰变化。根据阴阳理论,在疾病的防治上,中医药讲究阴阳八纲和寒热温凉,遣方用药的目的主要是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书法亦是如此。蔡邕《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书法的用笔暗藏阴阳,“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一藏一护,谓之阴阳。古往今来,历代书家往往通过墨色的浓淡、线条的粗细、结体的倚正等阴阳变化,令其有机和谐地结合,追求肥瘦藏露、巧中求拙、疏中存密的用笔和布局,阴中寓阳,阳中藏阴的哲学思想巧立其中。
2、医书同理,道法自然,形与神俱
人和自然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健康需要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即“天人相应”(2)。《黄帝内经》记载:“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而书法艺术则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自然环境、社会阅历、文化情感、艺术素养融于一体。书法需要汲取自然的神情妙意,如“屋漏痕”、“锥画沙”,将自然的情趣和意境融入到书写时的节奏徐疾、线条粗细、墨色浓淡的变化中。
中医药理论以整体观念及脏腑论治作为核心,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是讲究“阴平阳秘”、形神兼备、动静结合;而中国书法注重用笔结字遒劲、线条生动有力,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是“和谐自然”,是运笔、用墨、章法、布局、意境、性情的多方融合协调。中医辨证有八纲,遣方用药讲究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而书法笔画有永字八法,笔墨强调筋、骨、血、肉、精、神、气、脉。中医四诊“望而知之谓之神”,以形察神,医之大者;而“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王僧虔《笔意赞》)以形写神,书之高者。由此可知,“道法自然”,“形与神俱”,乃是中医与书法内在相通的实质(3)。
3、中医药理论与书法实践的异与同
中医与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两颗灿烂明珠,其理论渊源也有很多通巧之处,比如中医的阴阳脏腑、寒热温凉,书法的疏密开合、浓淡枯湿。中医关于健康养生与疾病防治的最高境界是“阴平阳秘”,意求顺应四时,天地相参,形神兼养,动静结合,在健康上追求社会、精神与躯体的多重协调与和谐;而中国书法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追求线条活泼,承上启下,谋篇布局,师源造化,同样是追求内容、行笔、情感的完备统一。学医和习书皆是一种磨练,能使人心神宁静。
从中医药理论和书法实践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二者相互借鉴,异曲同工。书法用笔讲究中锋运笔、力在字中、收放自如,用墨追求浓淡枯湿,章法布局疏密错落、参差有致;而中医论治疾病强调阴阳八钢、脏腑虚实,遣方用药讲究扶土抑木、补虚泻实、阳中求阴、水火互济。二者相互影响、互相渗透,留下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记,在理论上的交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交互和融合,从小开展中医课和练习书法,对将来受益于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身心健康大有裨益,现存的名帖鸭头丸贴、新妇地黄汤帖、婴香贴等既记载着浓郁的中医药信息,丰富了传统医学的内涵,又富有笔墨神韵,是留存的上乘书法佳作(3)。
4、中医药与书法共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广大青少年思维境界的活水源头,是充分体现社会人生价值观的根与魂。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医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在高等院校塑造和植入中医药校园文化,做好人文传承(4)。同时,将中医药及书法课程纳入义务教育学习,以讲座、短视频、现场展览或多媒体展示、科普互动和演示讲解、趣味校园活动等不同的方式,倡导早期的兴趣培养,从中小学教育抓起,在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一些中医药基础知识及健康理念,启迪思维,提高文化素养,为传统文化培养优秀预备人才(5,6)。
除了重视中小学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外,中医类别院校宜加深医古文、汉语及书法国画的学习,并对涉及相关专业的外国留学生适当加以引导,针对留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存在的常见问题,分层次启蒙和提高,将东方文化融入西方哲学,从塑造人格、散发情操、启迪思维、开拓认知、维护健康等方面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互补(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