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武汉大余湾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路径研究

刘珍珍
  
锦绣·下旬
2022年7期
武汉文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345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和推动村落发展的重要举措。结合武汉大余湾古村落非遗传播困境,本文从整合数字资源、构建新媒体矩阵、创新传播内容三方面探索大余湾文化遗产的记录与传播路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适应当下数字化的媒介环境。

关键词:大余湾;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播

一、大余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现状

大余湾传统村落,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现有40多座明清古建筑保存完整,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武汉市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武汉市首批列入创建的生态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大余湾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当地地方民俗、民间工艺、节庆活动、农耕文化、风水文化等[1]。目前大余湾古村落以景区形式运营,系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已有数据库方面,以中国知网关于大余湾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研究资料为数据来源,以“大余湾”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截至2022年7月一共70篇相关文献,与大余湾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研究资料甚少。

在网络端通过搜索工具查找黄陂大余湾,未发现与大余湾管理机构相关的站点。目前,互联网平台与武汉大余湾村落及其非物质遗产有关的信息多出自百科类、旅游类、新闻类载体,完整、独立的网络平台稀缺。

移动端以主流社交媒体微博微信为主要调查对象,大余湾景区已经设置企业公众号,定期发布与景区管理有关的信息,而与大余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资源较少。微博平台,大余湾景区虽注册有官方微博账号,但近几年都未更新,处于有账号无管理状态,与大余湾相关的内容皆来自于网民个人账号、新闻媒体类账号和自媒体账号,内容形式以文本、图片和短视频为主,且多为感受性表达,主观性较强。

二、新媒体时代大余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困境

(一)内容生产较少

新媒体时代,用户对优质内容需求度高,对文化产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上与大余湾非遗有关的内容较少,很多内容重复没有新意,大余湾景区运营的公众号,更新慢,内容简单,即使有相关的推送文章,也多为景区信息,很难让公众快速了解当地非遗文化内涵。

(二)自主传播渠道狭窄

非遗的传播渠道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2],随着互联网、直播平台的兴起,新媒体逐渐成为非遗记录和传播的主要渠道。当前,大余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主要依托地方媒体、自媒体及线下展馆、活动,且传播途径狭窄,缺乏自主独立运营的线上传播平台,可能导致舆情管理不及时,公众的非遗认知产生偏差。

(三)内容形式单一

非遗文化形态是活态流变的,它的保存和传播必须借助图片、音视频及其他新媒体传播手段。尤其是数字影像能呈现出非遗精髓和文化特质,除了作为视听文献的影像形式之外, 以艺术创作为目的非遗影像, 同样能够对非遗起到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作用。[3]目前大余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信息还是图片和文本为主,有少量影视内容,总体来看内容表现形式较少,互动性不强。

三、大余湾非遗新媒体平台传播路径探索

(一)聚合数字资源形成优势内容和公共服务主阵地

为有效克服碎片化、断裂化、浅显化的传播缺陷,推进大余湾文化资源的系统展示、共享、再开发,内容整合型平台构建极为重要。例如,创建大余湾古村落特色数据库,建立大余湾非遗主题网站和移动端APP等。数据库的信息量大、专题汇聚性好,信息之间关联性强为大余湾非遗研究、文旅开发、公共教育等提供信息支撑。

网站和APP信息承载量大,分类灵活,实时更新,互动性强,大余湾景区、民间文化团体等机构可建立大余湾非遗主题网站和移动端APP,凸显专用、权威和公开的特点,打造大余湾非遗传播门户,引导大众对大余湾非遗的全面认知和深入理解。区别于数据库的存储检索特点,主题网站和移动端APP既是大余湾非遗资源共享阵地,能聚合不同层级的数字资源,承担优质内容的门户引导职能,快速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也是非遗数字服务平台,引入非遗管理部门、地方文化相关部门的有关内容,并吸引非遗传承人、民间文创企业等入驻,进行联合开发与大余湾非遗有关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将大余湾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发展成为集大余湾非遗相关信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网络展销平台,助力发展大余湾“数字化”第三产业。

(二)联动微媒体平台实现传播声量最大化

新媒体背景下,大量新型媒体应用不断涌现,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用户规模庞大,传播便捷,互动性强,借助此类第三方平台,可打破媒介之间的壁垒,构建出全面的传播矩阵推动大余湾非遗文化广泛传播。微信是目前我国受众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社交媒体,覆盖各年龄层用户,传播层级多元,有一对一聊天、朋友圈的人际传播,微信社组的群体传播,以及公众号视频号的大众传播,在微信生态内三个层级的传播聚合一起,实现了无缝连接、全面贯通。目前微信生态中与大余湾非遗相关的账号较少,大余湾可打造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一体化传播路径,提供多元内容和服务,打造大余湾非遗品牌,吸引更多关注者。

微博内容篇幅简短,便于阅读和分享,能和其他账号联动,增加曝光量的同时,还能起到发布话题的功能。除了展示一些非遗资源外,大余湾可根据时令节气、线下活动、非遗文化特色等动态发起相关微博话题、组织话题互动,作为文化传承人、学习保护者、大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促进非遗文化更广泛地传播。

另外还有小红书、问答类、点评类等APP平台,用户活跃度高,基于地理位置标签和算法推荐等技术特点,这些平台具有讨论和分享非遗文化资源的土壤,与大余湾非遗相关的图文、短视频等内容能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传播。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直播平台流量涌入显著,将大余湾非遗的相关内容制作成“短平快”的微视频,满足碎片化阅读需求,同时,这些平台还可以灵活开展开展直播,更加直观地记录和展示现场动态,让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非遗文化,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龙在天皮影戏艺术团”在抖音平台发起“皮一下很开心”话题活动,半年时间这些皮影戏短视频在抖音上的播放量高达46.8亿,让皮影戏“出圈”。

四、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媒介传播内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非遗文化组织通过交互技术打造丰富的非遗数字化平台,传播文物背景和细节,让更多的人获取新奇的文化体验。例如,2019年由武汉市档案馆、武汉广播电视台、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策划推出了全国首部非遗口述AR影像图书《了不起的非遗》(第一辑),全书除收录大量一手资料外,还支持读者通过AR技术扫描图书识别码额外获取非遗口述及高清影像档案。

大余湾家风馆、大余湾古村落博物馆、中心街等地点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大余湾可提供线上景区VR全景导览服务,将360度全景、航拍、音频收录等资料和文本内容相结合,访问者可以获取直观的信息介绍,体验在场感。另外,与剪纸、泥塑、皮影等相关的非遗项目,可通过 VR 技术向公众进行全流程多维度展示,激发观看者对非遗资源的学习、传播和保护。

HTML5是互联网前端开发的一种编程语言,HTML5制作的页面(简称H5)支持丰富的媒体形式,操作简单,用户在不需要下载客户端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获取内容、互动,并且容易快速分享,目前H5已经在信息传播、娱乐游戏、营销推广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常态化的表象形式[4]。大余湾古村落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可将大余湾风水文化、田园风光、民俗歌谣、民俗节气等打造成系列H5展示精品,在页面中整合图文、音视频等形式,融入非遗元素,利用点击、滑动、录入自定义信息等交互功能,吸引用户主动获取内容,推动大余湾在移动端的优质内容传播,打造大余湾非遗文化品牌。

五、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多元化,用户文化需求复杂化,探索大余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路径迫在眉睫。既需要非遗管理机构树立互联网意识,打造优质内容与服务主阵地,也要排充分利用主流的微媒体平台,开发新形式新内容,提升公众的参与感,使非遗文化更好地深入大众生活,得到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陈星辰,孙君恒.试论中国古村的旅游开发和利用——以湖北黄陂大余湾为例[J].山东工会论坛,2015,21(03):45-48.

[2]石淑敏.试论新媒体时代下非遗推广中的新契机[J].汉字文化,2020(22):155-156+171.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0.22.073.

[3]庄婉容.数字影像语境下福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21,38(01):61-65.DOI:10.14098/j.cn35- 1288/z.2021.01.011.

[4]伍丹.融媒体时代基于HTML5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以中山市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4):226-227.

[基金项目]202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武汉黄陂大余湾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编号B202035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