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究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商务英语学习者提高实践能力和开展商务活动的内在驱动,也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本研究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为依托,分析了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为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路径选择提供有益参照。
关键词:商务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培养
商务英语专业以“外语语言能力+商务专业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专业特色,塑造复合性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然而,针对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多数高校仍缺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足够关注,从而导致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得到针对性的提升,不易于将已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锻炼中。为此,推进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的综合发展,促进我国高品质复合性国际商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
1.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深入的研究,学者渐渐对其有相对一致的认知。[1]多为接纳的是“三分说”,即“认知”、“行为”、“情感”。Gudykunst(1998)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2]在这一基础上,Deardorf(2006)采用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理念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大部分研究学者习惯将ICC解读为:“建立在个人的跨文化知识,技能和态度基础之内的,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进行合理有效和恰当沟通的能力”。[3]在这个理念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了知识、技能、实践和态度这几类关键因素。
胡文仲(2013)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便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合理有效、恰到好处地交住的能力。[4]杨盈和庄恩平(2007)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全球意识系统、文化调适能力统、知识能力系统和交际实践能力系统共同组成,它们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共同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架构。”[5]张红玲(2007)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解为,学习者掌握一定程度的文化和交际知识,能将这类知识应用到实际跨文化环境中,同时在心理上不畏惧、主动、积极、愉悦地接受挑战,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包容和欣赏的态度。[6]曹阳(2019)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交际双方能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其中包含正确采用语言知识,了解目标语国家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了解目标语国家的国情文化,理解交际对方的意图,能够恰当得体地采用语言进行成功交际的能力。[7]即使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因素的学术观点不一,但从这当中并不难发现,关于何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基本都是围绕着“三分说”这一论点。
2.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不仅须良好的语言基础还要具备系统的商务相关知识,在实践中提高沟通技巧,熟练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将已学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2009年,《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提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8]另外,2018年月30日,教育厅正式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能力要求”方面明确提出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应具备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9]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然是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所须掌握的必备技能,这也是国家对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提出的内在要求。
3.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当下,高校在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上仍存改进的空间,在教学模式、实践情境以及学习者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等方面皆亟需提高。
3.1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现有的从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都是毕业于英语或英语教育专业,语言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力较好,但鲜有接受过系统的商务英语专业相关知识和商务技能方面的教育。[10]除此之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师侧重对学习者展开语法结构和单词方面的讲解,习惯从语言的内部构造着手进行知识的阐释,易于忽视跨文化知识方面的传授,这就促使学习者对英语文化的系统解读不足,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也有所欠缺。且考虑到统编教材相比于现实生活情境而言不够灵活多变,教师也多数偏理论性授课,部分理论知识较晦涩难懂。学习者对于这类知识的学习通常情况下处于认读阶段,教师难以将理论更高效地付诸实践。
3.2实践情境
高校(以非语言类高校为主)对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的培养方案重点在培育其英语专业知识及本领,但对实践锻炼重视度不太够,以至于商务实践技能训练实际操作较少。即使学校有专门针对跨文化商务专业技能类型的赛事,但渠道相对偏窄,且无法保证面向全体专业学习者。在学校社团活动和团学活动中涉及到跨文化交际领域的活动内容相对较少,且宣传力度不够,不足以吸引学习者的关注,也鲜有优质的活动平台来加深学习者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了解和认知。因此学习者欠缺既定的语言环境而难以增强本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如此,近年由于疫情等不定因素的出现,出于学习者的安全起见,多数学校将线下见习改成了线上课堂,在校学习者无法借助实践或见习踏足公司企业真正地体验跨文化商务交际。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商务英语学习者通过实践情境来切身体会跨文化情境交际的机会,将学习者对商务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限定于教科书内,难以有实践性的认知感悟。
3.3跨文化交际意识
学习者在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时,多将其视作一门应试学科,缺乏深入学习和应用课程内容的主观能动性,最终目的以通过期末考试或相应的学业水平考试为主。由于在校学习者欠缺跨文化交际意识,为此不去主动了解跨文化交际相应的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主动探寻与外籍教师等沟通交流的机会,缺少亲身体验真实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机会。此外,基于时间和地域的局限,多数学生较少有机会接触到外国文化,单凭书本无法切实感悟跨文化的魅力风采,也无法对外国文化和历史背景有充分的了解。久而久之,学习者便愈发察觉不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性意义。这就造成了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相对淡薄。
4.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育路径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英语实践能力,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理应增强其专业技能,驱使“外语语言能力+商务专业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科学合理地相融,使商务英语学习者成为一个综合实力过硬的复合型商务英语高端人才。
4.1转变教师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
在商务英语教学环节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的相关技能与综合素质,着力提高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交流与沟通的技能,让学习者可以掌握跨文化沟通实用技巧与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多采取情景设定的形式,如roleplay、public speaking和情景剧演绎等,让学生直接参与跨文化沟通,成为课堂行为主体。另外,建议各高等院校颁布实施相关具体措施,支持在职教师赴国内外进行相关学习和进修交流。一方面,该措施将进一步增强商务英语教师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扩展其在经济管理法律等领域的知识储备,妥善处理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环节中将会遇到的商务专业理论知识问题。另一方面予以商务英语教师介入实际跨文化交际情景的机会,为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实际素材和典型案例,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再者,高校教师还应积极开展进修项目培训,鼓励教师在职深造,以实践结合教学环节,将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渗透到课堂中,使得教科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接壤。
4.2丰富高校跨文化交际实践情境
首先,高校应加强对跨文化交际的宣传推广力度,采用在校内中张贴活动海报和拉横幅等方式方法,吸引学习者的广泛关注。教师也需对跨文化活动进行宣传推广并鼓励学习者积极参加,并予以相应的专业指导。其次,社团组织和学院应注重落实跨文化交际活动、开办相关技能竞赛,通过英语俱乐部、COSPLAY、异域风情展、跨文化交际大赛等多种形式,在第二课堂中进一步渗透对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再次,高等院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以跨文化交际为主题风格的专题讲座,由外籍教师分享异域风情和实际的跨文化交往原则,正确引导学生跨文化沟通与交流,使其进一步脱离教科书负面迁移的不良影响。最后,高等院校理应加强校企合作模式,结合见习实践周让学生走出校门、踏入公司企业,真实的体验公司企业的商务学习环境和渠道平台。
4.3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
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应加深专业认知,知悉跨文化交际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的角色。为此,学习者要重视并认真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积极主动探究其理论知识并在实际操作中多训练,充分运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拓宽跨文化交际渠道。在课余时间多留意有关跨文化交际的主题活动及专题讲座,积极参加线上与线下的跨文化交际主题活动和赛事,继而在实际情况中检验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的具体情况。其次,学习者要主动地与外籍教师沟通交流,探讨各国文化差异和商务交往原则,从中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潜移默化间加深学习者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降低因文化差异而带来跨文化交际分歧。另外,学习者在学习了解跨文化交际时可尝试采用更具有趣味性的方式方法,如通过与同学仿真模拟跨文化交际情境,积极主动与同学探讨模拟交际过程中的问题。最后,学习者要重视学校安排的见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寓学习于生活之中,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能使学习者从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5.结语
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仅是新时代的需要,也更是新时期下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实际需求。因此,高校、专业教师及学习者三者应加强联动,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性技能训练,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丰富校内跨文化交际环境,协力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我国打造更多更高质量高品质的复合性应用型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Wiseman R.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Theory[J].SAGE-USA,1995:8.
[2]GudykunstW B. Applying anxiety/uncertainty management (AUM) Theory to intercultural adjustment trai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8:22(2),227-250.
[3]Deardorff,D.K.Identification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6,10(3):241-266.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06):2-8.
[5]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04):13-21+43.
[6]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曹阳.中学俄语课堂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52.
[8]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4):1 -11.
[9]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0-92.
[10]王立非,艾斌.改革开放40年来商务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与再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41(01):3-19.
[11]袁靖.构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量表的理论模型——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J].外语学刊,2021(01):74-7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水平测评与职业素养提升”(202102149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