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全球化视阈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与“非遗”舞蹈发展现状及创新分析

黄程瑶 苏原春
  
锦绣·下旬
2022年10期
桂林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摘要: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化已经成为了时代的重要势之一,推动着各行各业的深刻变革,同样也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球化的视角下,高校开展舞蹈艺术教育需要积极探讨创新的道路和方式,进一步加强对“非遗”舞蹈的有效传承和保护,从中汲取优质的舞蹈资源进一步完善高校舞蹈艺术教育,让高校舞蹈艺术教育能够体现出更高的文化价值,实现区域民族特色的有效继承和弘扬。本文立足于全球化的视角,对“非遗”舞蹈发展现状展开讨论,探讨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和“非遗”舞蹈发展的关系,并提出有效的创新渠道,以供参考。

关键词:全球化;高校;舞蹈艺术教育;“非遗”舞蹈;发展现状;创新途径

高校舞蹈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遗”舞蹈的传承和保护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进一步拓展“非遗”舞蹈传承和保护的有效路径。因此在全球化的视角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推动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为“非遗”舞蹈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从而使“非遗”舞蹈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技艺得到更加广阔的展示舞台。

一、“非遗”舞蹈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也在日益提升,各种各样的“非遗”舞蹈面临着生存难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非遗”舞蹈的种类多、数量庞大,例如彝族打歌、哈尼族舞蹈、普米族舞蹈、佤族舞蹈等等,这些民族舞蹈拥有十分鲜明的风格,动作设计淳朴真挚,能够传递出不同民族的话特色和文化审美,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有效载体。虽然随着目前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的“非遗”舞蹈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帮助下现了一定的传承和弘扬,但是随着商业化和全球化的旅游模式拓展,“非遗”舞蹈中的民族内涵和动作技巧正在被逐渐淹没,与原先“非遗”舞蹈的风格出现了较大的差异[1]。目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城乡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工智能、数字化媒体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也对这一类“非遗”舞蹈的艺术表达产生了冲击。作为舞蹈艺术的一种,“非遗”舞蹈主要包括舞蹈动作这一类物质部分和通过动作技巧组合传递出来的“风格、韵味、精神”这一类非物质部分。因此对非物质部分的有效继承与保护,不仅能够进一步增加舞蹈的审美,也能够让我们舞蹈的民族属性更加凸显,凑合突出民族舞蹈的精神内核与思想,让“非遗”舞蹈中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凸显[2]。

二、全球化视阈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与“非遗”舞蹈发展的关系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只有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才能够真正实现自我的发展。但是面对全球化的潮流,同样也要始终坚持多元一体的基本原则,在发展的进程中不能失去自我,这样才能够真正找到中华民族传承的重要根基,也才能够更好的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中国在长期发展的历史中始终坚持“多元一体”的格局,例如我国在夏朝时就有关于民族关系的舞蹈记录;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将“胡乐”、“胡舞”等引入了中原,从而实现了舞蹈艺术的东西交流,让汉代俗乐舞得到了快速发展;唐代以后,我国的宫廷燕乐十部伎除了清商乐和燕乐是本土汉族乐舞之外,其余都是少数民族和外来乐舞,充分体现了我国舞蹈传承过程中“多元一体”的重要格局,这也是我国“非遗”舞蹈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3]。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在推广舞蹈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与“非遗”舞蹈的有效融合,能够为“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道路,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我国的文化自信。

“非遗”舞蹈记录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也是我国多样化舞蹈艺术的重要体现,是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数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高校在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时,融入“非遗”舞蹈的相关内容,能够进一步突破传统舞蹈艺术教育的瓶颈,让原有的失去活力和失去个性的舞蹈艺术教育出现新的生机,也能够进一步落实“多元一体”的舞蹈教育理念,在舞蹈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凸显出文化自信。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地的艺术学院在进行舞蹈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将蒙藏维朝舞蹈作为课堂展示的重要环节,每年进行舞蹈轮回交流,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拓展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的内容,实现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内涵和品质的提升,也能够为各类“非遗”舞蹈的传承创造更多的路径,实现对“非遗”舞蹈的有效推广和宣传,让“非遗”舞蹈能够真正在新时代活起来[4]。

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这种教育方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也充分展现了目前我国高校舞蹈艺术教育需要承担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同时也暴露出了目前我国舞蹈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首先,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存在明显的同质化现象,各类舞蹈课程相对比较单一,且存在较多的雷同性,没有凸显出舞蹈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发展,也没有立足于高校所处区域的艺术特和民族风格,没有真正在舞蹈艺术教育中突出民族舞蹈的属性[5]。其次,目前高校舞蹈艺术教育过程中存在民族舞蹈异化的现象,导致民族舞蹈的本质和内涵出现了变化,也进一步降低了舞蹈教育的质量。从上述四个民族地区开展舞蹈交流和展示可以看出,对原汁原味的“非遗”舞蹈宣传和教育迫在眉睫。最后,许多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并没有进一步加强舞台表演艺术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没有进一步加强对舞蹈艺术性、风格性和准确性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舞蹈艺术教育的质量下降。

除此之外,高校在进行舞蹈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通过“非遗”舞蹈的有效融合,还能够进一步推动舞台艺术创作质量的不断提升。例如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以“非遗”舞蹈山东三大秧歌为基础,从中提取出元素,并立足于“非遗”舞蹈的精神内核,推出了大型舞蹈剧《娘道》和《风筝》[6]。又如,河南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以河南地区的“非遗”舞蹈素材作为创作灵感,推出了舞蹈剧《农历》。从中可以看出,高校进一步加强对“非遗”舞蹈的有效融合与传承,从中挖掘出更加具有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的舞蹈元素,实现对舞蹈艺术教育的有效创新与突破,能够转变成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能够更好的突出高效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从而让舞蹈艺术教育的结构得到有效的优化。“非遗”舞蹈不仅仅是人类肢体语言的有效传承,同样也展现了人类生命力的强韧和坚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高校发挥“非遗”舞蹈的重要作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领悟中华民族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应对未来世界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初心、坚持创新,推动中国“非遗”舞蹈的有效传承,为中国舞蹈艺术教育开创新的局面。

三、全球化视阈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与“非遗”舞蹈的创新渠道

1、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精神的人才

立足于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培养更多具备现代教育精神的优秀人才,这样才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作为中心,才能够进一步丰富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打造更加互动化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良好的文化自信,使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位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高校在开展舞蹈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立足于社会时代的发展背景、没有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必然会与现代教育精神相违背,最终导致教育的质量受到影响。现代化的舞蹈艺术教育并不仅仅是指现代舞的技术或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而是指在舞蹈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设立更加现代化的教育目标,需要通过更加现代化的教育方式来实现学生舞蹈艺术能力的有效提升。传统的舞蹈艺术教育往往是以演员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也往往参考演员课程的相关内容,这就导致许多课程出现了雷同化的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舞蹈艺术人才不能立足于当地舞蹈艺术特色和民族特色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因此在进行现代舞蹈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样也要立足于“非遗”舞蹈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能够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使学生能够从中国优秀的传统舞蹈中汲取更多的灵感,实现舞蹈艺术的创新和突破,同时也为“非遗”舞蹈的传承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的舞蹈艺术人才。

2、实现多元一体的舞蹈教育态势

中华民族的舞蹈发展在长期来始终坚持“多元一体”的基本原则,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传统的民族舞蹈影响力正在不断削弱,各类优秀的舞蹈意识正处于被遗忘的困境之中,各地高校的舞蹈艺术教育内容存在普遍雷同的问题,舞蹈艺术教育的视野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开拓,这就影响了舞蹈艺术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因此,立足于创新视角,需要在高校舞蹈艺术教育过程中更好的融合“非遗”舞蹈,这样就能够为“多元一体”的舞蹈教育态势形成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不仅能够推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还能够让舞蹈艺术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并且为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提供更多的思路,为“非遗舞蹈”的有效传承奠定良好的基础。

3、保护和传承各民族舞蹈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各民族舞蹈文化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即便进入“非遗”名录也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传承人仍然在不断的减少,“非遗”舞蹈文化空间也在被不断的压缩。因此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应该通过有效的手段进一步加强对民族舞蹈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这样才能够为“非遗舞蹈”创造更多的机遇[7]。首先,高校可以立足于本地区民族舞蹈的特点,将民族舞蹈的教育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对舞蹈艺术教育课程的体系进行有效的更新,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舞蹈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也能够带领学生更好的了解本地区民族舞蹈艺术的特征,形成更加鲜明的办学特色,有利于促进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品牌的建立。其次,高校可以聘请当地“非遗”舞蹈的传承人作为课程讲师,为学生开设“非遗”舞蹈课程内容,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非遗”舞蹈的学习之中,以此来缓解“非遗”舞蹈传承人不足的问题。再次,高校还可以进一步发挥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的优势,借助学校公众号、官方微博和抖音平台进一步推广高校舞蹈艺术教育课程,并将其中的“非遗”舞蹈元素展现在公众面前,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非遗”舞蹈的关注度,让社会公众能够进一步提升对“非遗”舞蹈的文化内核与思想精神的认识程度,从而带动整个社会自觉传承和保护“非遗”舞蹈的意识。最后,高校应该积极推动舞蹈艺术教育模式的有效创新,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为学生打造身临其境的“非遗”舞蹈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更加真实的民族生活环境中体会“非遗”舞蹈产生、发展的轨迹,更加真情实感地投入到动作的学习之中,更加深刻的感悟不同舞蹈动作所传达的民族精神。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非遗”舞蹈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通过与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的有效融合,能够更好的挖掘出“非遗”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非遗”舞蹈的继承与弘扬,促进我国舞蹈艺术教育事业的创新和变革,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晓晖,邹曼璐.民间艺术在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中的多元运用——“非遗”舞蹈进入高校课堂[J].尚舞,2021(20):102-103.

[2]肖灿,刘德欢.全球化背景下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与美食非遗舞蹈研究——评《白案上的面食舞蹈》[J].中国酿造,2021,40(01):230.

[3]齐卓颖.探究山西非遗舞蹈进课堂的可行性[D].山西大学,2020.

[4]王依斌.民间舞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传承[D].辽宁师范大学,2020.

[5]李紫千.非遗舞蹈在舞蹈普及教学实践中的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20.

[6]赵丽.全球化背景下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与非遗舞蹈——以山西高校为例[J].中国文艺家,2019(12):131-132.

[7]金秋.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与“非遗”舞蹈[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3):116-120.

作者简介:

黄程瑶(1993.8-),女,汉族,广西南宁人,硕士学历,桂林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苏原春(1988.1-),男,汉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硕士研究生,桂林学院讲师职称,研究方向:舞蹈教育,中国古典舞,广西民间舞。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桂北地区非遗在舞蹈专业中的应用研究-以桂剧为例》项目编号:2021KY1576

项目领域:人文社科类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