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数字化高效传承与保护的新路径研究
摘要:第四次传播革命的到来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贵州作为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体现出必要性。目前贵州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存在数字化传播手段及资源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人才匮乏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创新传播等问题,因此我们要从融合发展新媒体平台、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人才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播三个方面打开突破口,实现贵州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高校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贵州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就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紧跟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不仅仅是传统的记录、调查以及确立非遗保护名录,而是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的科学或艺术的创新,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一、贵州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化传播手段以及数字化资源有待高质量发展
目前,贵州省非遗传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一是举办系列非遗项目展示交流活动,例如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二是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非遗贴近群众、走进生活。三是利用本地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宣传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虽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宣传与文化传承的作用,但是在数字化传播和数字化产品方面仍然存在融合性程度较低和文化传播创新性程度较低的问题。
与传统的静态性传播方式相比,“数字化技术具有能够从面部表情、声道传感、体态语言表达、可视化成像等多个维度全面综合向外界尽可能地传播展示非遗的真实面貌特点”。因此,数字化传播技术与非遗传承、保护之间的联结是当今时代非遗能够实现高质量传承与保护的重要保障条件。截至2021年,贵州有159项被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所收录,贵州省省级非遗名录共计561项,贵州省虽说在省级层面创办了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http://www.gzfwz.org.cn/)和“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但网站与公众号上主要是通过“文字+图片”的简略方式来进行展示和宣传,缺少与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设备相融合的少数民族非遗传播手段,也缺乏面向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具有交互性的多样性数字非遗传播。并且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大部分分布在地州、县一级和村镇具有较强民族特色的非遗并没有专业以及专门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平台,例如位于贵州省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虽说于2008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西江苗族博物馆,通过历史厅、生产厅、节日厅、歌舞厅、建筑技艺厅、服饰银饰厅、苗医药厅、宗教信仰厅等展现了苗族生活习俗、农耕文化、节庆文化、民族信仰等民族生活及生产文化内容,其中大部分是关于苗族非遗的展出和介绍。虽然西江苗族博物馆内容丰富,基本上能涵盖村寨苗族民间文化和非遗,但是西江苗族博物馆不管是从展品的陈列形式还是展厅的安排,都属于传统博物馆,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已渐渐不适应民族非遗的高质量发展。
(二)非遗数字化人才的匮乏,数字化边缘群体与数字化弱势群体的存在
“对非遗而言,人才是其发展和进步的不懈动力,对非遗数字化来说,该项工作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更高”,非遗数字化人才必须综合性文化、科技和艺术型人才,不仅要对非遗本身有足够的了解,还要对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传播技术等有充分的知识基础。但贵州目前相关非遗数字化人才还呈现匮乏的态势,特别是在地州、县、镇和乡村一代,相关民族非遗人才更是极度匮乏。
笔者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存在本地居民不识字和没有本民族文字的现象,这对于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障碍,本地居民作为原生态非遗文化的直接传承者若是仅仅将民族非遗的传承局限在口传,而不运用网络、数字化或更新的技术,便不能实现民族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且掌握少数民族非遗传承技能的多为中老年群体,18-35岁之间的年轻人群体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因此熟练运用数字化技术以及数字化传播终端平台的年轻人几乎不能为作为民族非遗传承人的中老年群体提供技术帮助,而成为数字化边缘群体,而民族非遗传承人的中老年群体则成为数字化弱势群体。
(三)民族非遗的创新性传播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网络与新媒体的时代下,少数民族非遗想要实现高质量传播离不开文化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贵州少数民族非遗种类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纵观相关创新性文创产品、动画影视等文化传播创新模式缺乏高质量发展。例如目前贵州省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不够深入,文创产品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一是产品品种比较单一,非遗项目产品创意、研发、制作水平偏低,目前市面上出售的非遗产品多集中在传统技艺上,而很多无法以有形方式出售的非遗产品仍然处于待开发状态,文创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还有待培育提升;二是非遗产品价格两极分化,营销、包装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不仅仅是文创产品方面,贵州省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与大数据、动画影视等的合作与创新都还需要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二、贵州少数民族非遗应用数字化高效传承与保护的新路径研究
(一)融合发展新媒体平台,实现高质量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
贵州省虽说对于少数民族非遗的节日、活动、演出、饮食、技艺文化等都有相关的影像资料记载,但是随着H5技术、VR技术、移动直播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网络平台传播技术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文化传承与保护,特别是少数民族非遗这类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贵州省少数民族非遗的对外传播与传承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字+图片”、“文字+视频”、“图片+视频”和“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而是应该融合当今时代大众接受度较高的新媒体例如抖音、小红书、微博、淘宝等对贵州少数民族非遗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传承与传播,搭建属于贵州少数民族非遗的多样数字化专业性传播平台。
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和少数民族非遗数字资源的贮存,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贵州省在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工作方面,积极搜集整理非遗代表性项目相关资料,通过采取视频、录音、照片、文字等形式,记录非遗文化。但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不是简单的采集汇总数据,需对保留的文字、图片、音频进行深度分析和开发,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因此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体现出必要性。打造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博物馆,不仅能够加快非遗数字化进程,还能为更加广泛的、多形式的传播非遗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少数民族非遗传承者的综合媒介素养
“加大对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专项经费投入,是构建非遗数字化体系及推动数字化工作的必要条件”,其中一项不可忽略的专项经费投入是在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的人才队伍建设上。少数民族非遗的数字化人才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知识理解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综合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及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纵观如今贵州省从事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工作的从业人员并非全部都是相关专业型人才,且缺乏对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相关媒介素养,这对于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传承与保护来说会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相关专业人才的资金投入和政策促进,与高校合作建立相关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研究院和研究点,为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传承与保护提供相应的硕士和博士等专业化、数字化和系统化的知识人才,以实现“教育+文化共享”。非遗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推进非遗教育活动,贵州省应该积极倡导非遗文化进校园,通过非遗传承人进校开班授课、搭建非遗研习基地等方式推进非遗教育工作,增加贵州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国际知名度,打造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国际品牌。
(三)大力提高少数民族非遗的创新性传播与发展
对于贵州省目前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现状来看,创新性传播最应从文创产品研发和少数民族非遗文艺精品两方面入手。首先,提升少数民族非遗相关产品的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使非遗与人们的生活相连接、与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相对,融入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针对非遗文创产品较单一,政府应引导传承人开发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手工艺品等文创产品,例如推进雷家豆腐圆子、牟氏制茶、烙画、苗村传世贴、忆苗香酸汤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做成非遗文创产品,打造非遗产业品牌,借助品牌效应,扩大非遗知名度,也整合社会资源,组织专家、学者、文创机构开展非遗创意产品策划、文创产品研发讨论会等,研发符合大众审美和需求的创意文化产品,使文创与非遗相融合。同时,打造官方非遗线上运营平台,配合省市部门建立智慧文旅大数据平台,研发少数民族非遗购物小程序,做到非遗产品线上线下同步发售,扩宽非遗销售渠道。其次,应大力发展与贵州省少数民族非遗相关的影视作品、动漫、歌舞剧、记录片等文艺精品,进一步让贵州省少数民族非遗走出去。
三、结语
互联网、大数据与数字化的发展与普及为全人类带来便利、便捷与公开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衍生性问题。贵州省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如今已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融合与发展,一方面,我们要保留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本真性,不能一味的为了数字化和营销化失去了民族的本土性;另一方面,我们在保证民族本真性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与数字化高度融合,真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挖掘在大数据与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潜力。
参考文献:
[1]李良荣主编.网络与新媒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64-265.
[2]方李莉.“后非遗”时代与生态中国之路的思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279-280.
[3]宗蔚,肖洋,李刚存.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21,34(06):131-138.
[4]孙传明,程强,谈国新.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对策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7(3):124-132.
[5]方昌敢.体验经济视角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策略探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21,30(1):25-31.
基金项目:受贵阳学院专项资金【GYU-KY-[2023]】资助
作者简介:王怡丹,女,贵州贵阳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传播、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