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以《幽兰操》为例
摘要:中国古诗词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对古诗词的另一种形式的传承与表达。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学习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领会诗词的韵律、意境、情感,并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弘扬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感受,本文提出相关的思考和看法。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声韵意境特点;《幽兰操》教学实践;演唱分析。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
(一)声韵美
优秀的古诗词是高度凝炼的语言,有着朗朗上口的韵律。诗人用精妙的文字,读音的平仄和韵脚来作诗,形成古声古韵的声调。诗人用廖廖数语就能描绘生动画面,抒发着内心的丰富情感,诗词里的平仄音调有着抑扬顿挫的声韵,使人在诵读之时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韵律。例如《越人歌》中“今夕何夕兮,骞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诗经中的押韵使其作品具有节奏、声调和谐之美。又如广为熟知的唐诗《春晓》,诗人用短短的五言四句而合乎韵律小诗,韵脚压的“ao”,“晓”“鸟”“少”都是第三声,朗读起来轻松流畅、通俗易懂、声韵和谐、美不胜收。
(二)意境美
何为意境?从意象中升华出境界,即意境。是人们把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结合起来,在情景交融基础上形成的意境。词里有意境,曲里也应当相辅相成,在作曲家的创作中也赋予了曲和钢琴伴奏古香古色的意境之音。
古代诗人常借景、借物来抒发诗人心中所感,我们常常品读诗词,文字间彷佛就是一幅幅画卷,诗句中有着壮阔的大漠孤烟,也有着唯美秀丽的江南水乡。如古诗词声乐作品《枫桥夜泊》,那空灵旷远的意境,让我们彷佛重现了古代当时的江枫渔火、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也彷佛身临其境,看到了诗人在寒冷的夜晚泛着小舟的那一幕景象,这画面和意境让人又感到了有一丝淡淡的忧伤和孤寂。又如郑夔的《渔翁道情》里描写的意象,老渔翁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垂钓,傍晚时分夕阳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此时月亮已露出了月色。在吟诵诗词中这些意境画面就会浮现在脑海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悠然自得远离城市纷扰的意境让人置身其中。亦如《幽兰操》中描绘兰的意象,“兰之猗猗,扬杨其香。众香拱之,于兰何伤。雪霜茂茂,蕾蕾与冬。”通过朗读、吟唱,读者仿佛能够闻到兰花的幽香,能够看到兰所生长的环境,在那静谧寒冷的山谷里,也仿佛能感受到它坚韧的品格。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幽兰操》的教学实践
(一)学习新作品了解文化背景
每当学生拿到一首新的作品后,老师都会询问学生是否了解作品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查阅资料准确的了解之后,学生方可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演唱。
《幽兰操》顾名思义是歌颂兰的诗词,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在诗词中寻找答案。用这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含义。诗人是如何描写兰的?用了怎样的写作方式?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有些什么样的遭遇?诗词中引用了什么典故?又有什么样的故事等。
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后,简要阐述《幽兰操》的文化背景:古人对兰有崇拜之情,在先秦儒家兰是比德的物象之一,人们赞赏其高尚坚韧的品格,被赋予了君子的人格,兰草生长在苦寒幽静的环境里,就好比一个人逆境中磨练,锻造了它沉稳内敛品格。正如君子的品性有着不畏艰难,有志向和高尚的德行。
(二)选择怎样的声音来演绎作品
作为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首要掌握的是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在解决了歌唱的呼吸、歌唱的位置、气息与声音的搭配、歌唱支点的运用、平衡身体的各个歌唱器官等等这些技术问题之后,我们才能够有良好的状态去演唱作品,才能选择好的方法、合适的演唱风格进行演绎。
在一些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作曲家会写出极具古风的旋律,例如此曲《幽兰操》旋律和钢琴伴奏具有中国古典的韵味,如古琴般余音袅绕,如萧声般的空灵悠扬。那么我们演唱某些乐句上怎样去做到,这样的声音像古琴拨弦一样呢?在起音的第一句“兰之猗猗”兰字这里有一个四度大跳音程。
如上图所示,在这里我们需要控制好声音位置,不能遇到大跳就出现声音上断层的,需要注意乐句的连贯性。在最后猗字那儿做一个装饰,如戏曲中的颤音一样,模仿古琴的揉弦。
那么如何做呢?呼吸均匀的输出,稳住我们的歌唱呼吸,有的学生不会加入倚音演唱,我们可以用慢练的方式把速度放慢练习。当熟悉音高后,稳定高位置并加快速度,通过这样练习的方法,做一些声音上的处理。
在第二部分,如上图所示,旋律和伴奏织体都有变化,旋律相对于第一部分缓慢幽静的律动变得流动起伏起来。彷佛感受到周文王的胸襟和气概,有君王的风范。赵季平先生在第二部分增加了一些诗句。“文王梦雄,渭水泱泱”周文王梦到有双翅膀的熊飞到自己身边,预兆着能找到才将之人来辅佐自己。于是文王在渭水边找到直钩钓鱼的姜太公,帮助文王管理朝政因此如虎添翼。那么在演唱这一部分时,我们伴随着钢钢琴伴奏起伏,织体大气并流动。我们在声音上可稍做调整,运用下支点演唱,使得声音体现出君王的气概。
(三)如何让声音更加形象
诗人韩愈所作《幽兰操》分为三阙,赵季平先生创作的《幽兰操》的声乐作品是一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可分为三个部分,与词的结构是一致的。我们单听此曲钢琴伴奏的旋律就能明显体会到每一部分的织体变化。
艺术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表达,要让歌唱的有灵魂,那就需要了解文化背景、分析谱例,从咬字、气息等细节上作入微分析,才能够细腻且有深度的去表达。那么如何使声音更加形象?首先要对诗词有准确的理解,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然后用上述方法了解文化内涵,在演唱时才能沉淀下来用心歌唱,才能体会到兰花优雅的品格,方能使自身状态更加沉稳,与兰的品质相贴切。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音乐修养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能把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好的学生,在个性发展上也有一定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艺术审美观。通过这样的方法学习,使得思维方式、思考角度更加有深度,也能够更加认真的学习作品,做好案头工作。这对古诗词的理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音乐修养。
(二)稳定学生的发声状态
作为刚入门的低年级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在学习声乐初期,选择难度适宜的古诗词艺术作品作为学习目标,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因为绝大部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结构短小精致,规范且严谨,没有起伏过大的音高,也没有太风格性的音乐元素。不太需要像演唱少数民族作品那样具有一定的风格性,也不太需要像演唱歌剧作品那样有一定的戏剧张力和较高的演唱技术。学生在品读古诗词的过程中需要静下心来逐字逐句的理解含义,这才能够帮助学生稳定发声技巧,规范演唱。
(三)弘扬传播我国优秀的文化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传播了我国古代优秀的诗词文化,使更多创作者、演唱者及听众更有兴趣地去听、去学、去演唱、去创作。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很多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并不多,如果从多唱古诗词作品入手,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她们找到一定的成就感,进而更加努力地去学唱有难度的声乐作品。古诗词是经历过时间沉淀的文字,其中含有古人的许多智慧结晶,学唱其声乐作品,不仅使得学习者从中能感受到它的文化底蕴,还能提升学习者个人的艺术文化修养,更能逐渐增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对传播我国古诗词文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结语:
声乐教学从中国古诗词艺术作品入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及文化品位,增强其情感体验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唤醒其联想、发展其想象力,促进其创造思维的形成。声乐教学从学唱中国优秀古诗词艺术作品入手,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益处,会让学生从古诗词中感受到:思想之含蕴,感情之充沛,语言之丰富,文字之凝炼,音韵之优美,风格之纷繁,技艺之高超,流传之广泛,活力之强大。中华古诗词不仅是文学,而且是艺术,我们可以通过传唱其优秀音乐作品,将其一代代传下去。
参考文献:
[1]黄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20
[2]张丽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幽兰操》的艺术魅力[J]中北大学艺术学院.2019
[3]张晓蕾.从兰草到兰花---先秦至宋代兰的生物、文化形象及其意蕴演变[D]南京师范大学.2018
[4]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
[5]张琼.论古诗词歌曲的艺术处理[J]中国音乐.2009
作者简介:张锐(1995.6—),女,汉族,湖南怀化人,教师/助教,硕士,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声乐表演(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