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南北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研究
摘要:“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这是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对于南北音乐地域差异的概括与表述,这样的地域性影响无论是在戏曲、说唱还是在民歌、器乐等各种音乐形式上都有着充分体现。基于此,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究南北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由此使得现代人能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拥有更深度的艺术理解。
关键词:南北地域差异;中国传统音乐;影响分析
“南之婉约、北之遒劲,南之柔媚、北之洒脱”,南北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自古便截然有之,其最早可追溯到周代时期[1]。《左传·襄公九年》中有云:“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秦汉时期的《诗经·小雅·钟鼓》又在此基础上细化出“南音北曲”的分支体系。中国传统音乐之所以能够逐渐形成这样的南北音乐差异,不仅与自然环境、原生文化、语言特征和社会形态等因素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同时更与南北地域的人文差异有关。从我国古代的“风雅颂”歌诗视域来看,南北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不仅包含着民族知识、民族观念、民族能力以及民族习性等多方面的具体因素,同时更包含着,南北地域人民对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追求,从这一方面来看,南北地域音乐其艺术形式的背后内涵一定是建立在文化现象之上的。
一、南北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音乐形式
据初步调查统计,南北音乐形式分支不少于 20 种,如“平地瑶”有“蝴蝶歌”和“溜西拉咧”;“盘瑶”的“呐发”;“茶山瑶”的“香哩”等;按题材内容划分。南腔曲调的题材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古歌、情歌、劳动歌、儿歌、苦歌等;按演唱形式分类[2]。包括独唱、对唱、二声部合唱、跟唱和帮唱、集体合唱等。舞蹈又包括长鼓舞、猴鼓舞和铜鼓舞等。南北音乐形式中所展现出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意境,不仅能够让人们对外界环境进行探索,同时更能够充分反映出原始社会先民对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礼仪形式、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具体认知。其不仅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原始先民对于诗意天地的深刻认知,同时更使其对于自身与宇宙逐渐进行积极思考,这不仅是促进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艺术内涵的重要因素。以此为视域对南北音乐差异进行分析,不仅能够充分了解其内在的文化意识、文化形态以及文化特性,同时更能够对其背后的形成原因与历史因素进行充分分析,这样不仅能够使人们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更具深刻性的认知,同时也能够为其传承发展梳理出更清晰的发展道路。
二、南北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音乐功能
在南北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中,“音乐功能”主要是指:“音乐形式对于原始信仰的极致追求。”对于生活在北方地域的人民而言,天地、自然、都能够成为“音乐仪式化”的致敬对象。而通过这样的音乐功能不仅能够实现其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同时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充其对于外在环境的深刻认知。生活仪式与节日仪式是北方人民最为重大的仪式形式[3]。在这些生活仪式与节日仪式中,北方音乐所采用的乐器主要包含吹奏乐与打击乐两种形式。这样的音乐形式在其文化特性上不仅能够体现出极强的叙述性与吟诵性风格,同时其音乐节奏与音乐情绪更能够凸显出其内在的“北之遒劲”;“北之洒脱”等乐感氛围。而在南方人民的节日仪式当中,除春节、中元节、清明节等汉族节日以外,南方人民也拥有“起春节”;“团圆节”;“盘王节”等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中所采用的庆贺仪式音乐色彩通常会以轻快明朗为主。而这样的音乐功能更能够使得南方人民在这样的音乐文化特性中获得巨大的心理慰藉,从而使其能够获得一种表达自我文化传承增加自信,维持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三、南北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音乐意识
“音乐意识”具体是指:“特定文化族群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历史环境中所产生的艺术心理感受。”而这一点在南北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中则主要体现为以文化为主体的自身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生命目标等共同概念的呈现。这样音乐意识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出南北地域人民对于时间空间与人类音乐意识的要素看法,同时更能够将族群发展历程融入到音乐意识之中。从北方地域人民的迁徙经历来看,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历史过程当中,北方地域人民的民族大规模迁徙经历主要可总结为三次:其一是原始社会;其二是两汉时期;其三则是唐代晚期至五代十国时期。而在民国时期,北方人更是走出国门逐渐成为举世闻名的跨国民族,这也使得北方地域的人民获得了“东方吉普赛”之美誉[4]。从这一角度来看,北方地域人民的大规模民族迁途过程不仅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标签,同时对于其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与民族迁徙过程中,北方地域人民在音乐创作与文化意识方面不仅逐渐融入了更多的南方地域新人文环境特点,同时也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意识逐渐增添了多样性色彩。
四、南北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音乐成果
从音乐成果角度对“南北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进行分析,则可将其分为:无固定乐谱、无固定曲词,以及基本演唱模式三种。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不仅是南北地域共同的音乐艺术成果形态,同时更是其音乐艺术形式流传至今的主要动力,其中不仅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发展动力,同时更包含着对于音乐技巧、音乐形式的追求。这样的音乐文化成果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过程中,不仅使其构建出了明确的南北地域音乐传播体系,同时也使其能够在我国的南北地域民族音乐体系中不断凸显其自身的民族特性,最终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音乐成果之一。
结论:综上所述,南北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其不仅凝聚了古代先民在近千百年来文化发展历史中所沉淀与融合创新的音乐文化认知,同时更凝聚了相对完善且全面的美学观念、风俗习惯以及民族音乐传统。
参考文献:
[1]吴占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的碰撞与融合——以广西少数民族为例[J].艺术家,2023,No.289(01):83-85.
[2]姜雨蒙,郑权.构建黑龙江省地域性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J].戏剧之家,2023,No.445(01):95-97.
[3]石娟娟.地域文化视域中的岭南传统音乐传承——评《地域文化与岭南传统音乐传承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No.348(04):135.
[4]石家萌.近五年关于不同地方音乐文化现状调查研究综述[J].名家名作,2021,No.53(1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