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劳动教育实践对培养特殊学生劳动素养的研究
摘要:针对特殊学校的劳动教育存在以劳动技能课为主,方式单一,强调“技能”的学习,忽略劳动素养的培养的现象,本研究以广州市南沙区启慧学校为研究阵地,探索出创设良好的劳动文化环境,强化劳动与技能必修课程的核心地位,开展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劳动+”整合,开创劳动潜能社团课和多元劳动评价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智慧,为未来成为独立的个体,更快地融入社会生活,实现生命价值。
关键词:特殊学生、劳动素养、劳动教育实践
引言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培养具有初步劳动意识,掌握劳动技能,形成一定劳动能力,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劳动教育的目标[1]。特殊教育学校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使特殊学生回归社会,融入社会,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而劳动教育则是促进特殊学生与社会产生正向联结的重要的途径。在特殊教育开展劳动教育是落实国家对新时代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和特殊学生劳动素养及其个体和家庭生活质量的必要途径。
一、特殊学生劳动教育及劳动素养培养的现状
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劳动技能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般性课程,通过对学生劳动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情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3]。而在对特殊学校目前的劳动教育现状的调查中发现,目前各特殊学校的劳动教育存在方式单一,以劳动技能课为主,欠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实践的现象。
《新课标》提出:要注重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劳动体验,增强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学会沟通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态,获得劳动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3]。但在对特殊学校劳动教育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发现,劳动教育更加突出对“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劳动习惯、劳动意识、沟通和合作等品质的培养。
二、培养特殊学生劳动素养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一)创设良好的劳动文化环境,育劳动素养之魂
劳动文化环境对特殊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创设良好的劳动文化环境也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间接途径之一。在营造劳动氛围上,我们应注重劳动教育的环境创设,在校园各个地方如学生情景餐厅、学生宿舍区、学校菜园、班级等,张贴宣传了学生参与劳动的情况,记录学生参与的每一瞬间。同时,可以通过举办劳动教育主题班级文化比赛,师生共创劳动班级文化,发挥班级劳动文化环境创设,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隐性的课程”对学生劳动文化素养的培养作用,更好地营造校园劳动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让他们爱劳动、会劳动。
(二)强化劳动与技能必修课程的核心地位,扎劳动素养之基
劳动技能课程是培智义务教育学校的一般性课程,是特殊学生的必修课,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也是特殊学生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开展劳动教育以来,我校各年段严格按照《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新课标》的要求开设开足劳动技能课程。为帮助学生做好职业高中的衔接,学校以个别化教育理念和生涯发展理念为指导,制定了校本课程“‘Two-I’劳动教育”(“Two-I”指Independent独立和Integrate融入),学生在劳动技能课程里面系统地学习各项劳动知识和技能,锻炼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的劳动基础能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劳动素养。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建劳动素养之体
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取积极的劳动体验,收获劳动快乐的最具体、有效的方式,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学校的功能场室,多方联动为学生开展了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动手体验、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和泛化、劳动观念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提供充足的机会。
1、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劳动实践活动
(1)传统文化节日实践活动
传统节日是渗透劳动教育的良好契机,举办包汤圆、包粽子及做月饼活动,让学生在一揉一搓、一包一裹中感受传统文化节日的氛围,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巩固自己的劳动知识,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同时,活动的完成需要各班学生的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了沟通与合作能力。学生还可以把成果带回家与家人一起分享,收获劳动的快乐,不断丰富为自己、为他人劳动的意识,珍惜劳动成果,养好良好的行为习惯。
(2)传统工艺实践活动
结合社区的特色,与社区相结合,带领学生体验和感受景泰蓝传统工艺,让学生亲身了解和体验景泰蓝工艺设计、制胎、掐丝与焊丝等每一步制作工序,让学生在精湛的加工技法中去感受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去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蕴,收获知识的同时,学习手工艺人的工匠精神。
(3)制作香囊实践活动
以中草药为契机,与区教育基金会、市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百草园”计划,并举行香囊制作活动,师生共同制作中草药香囊并进行互赠,将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相融合,在实践中让领学生领略传统文化与劳动的魅力,培养学生劳动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综合提高。
2、与服务他人相结合的劳动实践活动
(1)家居劳动比赛
通过举办家居劳动比赛,家校合作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家务劳动知识和技能泛化到家庭生活,培养学生的家庭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适应家庭的能力,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2)公益志愿实践活动
每年定期在校内举办“雷锋月”志愿清洁活动,并于与社区相合作,带领学生到附近社区开展志愿清洁活动。帮助学生将在学校学到的公益劳动知识和技能泛化到社区.同时,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公益劳动,提高学生再活动过程中的组织、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爱他人、为他人服务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热爱劳动等优良品德和精神。
(四)跨学科“劳动+”整合,塑劳动素养之身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4]。培智学校的学科课程具有生活性和实践性,劳动教育涵盖的范围较广,学科之间的融通、渗透与整合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通过跨学科整合,各年段创建了丰富的跨学科整合课程,例如:生活语文+劳动、生活数学+劳动、绘画与手工+劳动、运动与保健+劳动、唱游与律动+劳动、信息技术+劳动等。根据《新课标》对各学科的要求及各年段特殊学生的特征和能力情况,以生活为核心,以各阶段各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依据,把各学科知识有机地、创新地融合在一起,范畴囊括清洁与整理劳动、厨房劳动、种植劳动、手工劳动、信息化技能等劳动领域的内容,保证各学科的“纵向顺序”,也串起学科之间“横向联系”,使各课程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更适合特殊学生地发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综合地提高劳动素养。
(五)开创劳动潜能社团课,丰劳动素养之翼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落脚点,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劳动潜能,发展学生的劳动兴趣,每周二和周四下午开设了校本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团劳动教育实践,例如绘画创想、花艺创作、中式烹饪、劳动服务、手工艺术、陶瓷工艺、手工创作、园地栽培、西式点心、植物拓染、洗车服务等。学生们在参加的过程中,体验了劳动的意义,发展了劳动的兴趣,提高了劳动的素养。
(六)多元劳动评价,巩劳动素养之果
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重要判断,有效的评价能及时巩固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综合发展。可以采用“过程价值”为主、“结果导向”为辅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方面,发挥“启慧币”的作用,注重学生自评、师生互评、教师共评、家校联评等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模式,及时有效的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作品展示、操作展示、成果展示等形式汇报成果,联合采用成长记录手册、作品评定、日常观察和使用《检核表》进行检核等方式进行评价,将学生完成练习任务的成果品质纳入主要评价范围,力求做到“鼓励学生劳动,规范学生成果”。
三、结语
劳动教育实践的最终目的是综合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的最直接和最主要方式是劳动教育实践。特殊学生受限于自身障碍的影响,学习能力受限,为其提供的劳动教育实践需坚持生活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整合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特色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综合有效地培养和提高特殊学生的劳动素养需要坚持以生为本,从特殊学生的生涯发展出发,以基础劳动教育为着力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发挥劳动技能的核心作用,跨学科整合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扩宽劳动教育实践的渠道,家校社多方联动,为学生提供全程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未来成为独立的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文章系广州市南沙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劳动教育实践对培养特殊教育学生劳动素养的研究》(课题编号NSJYKY2021103)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03):2-6.
[2] 张轩瑜,杜学元.近十年我国特殊学生劳动教育研究进展——基于CNKI的文献分析[J].现代特殊教育,2022,No.443(20):35-40+48.
[3] 魏英杰.《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解读[J].现代特殊教育,2018,No.338(11):34-36.
[4]《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教育科学论坛,2020,No.510(2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