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遗促进乡村振兴
——广西隆林辣椒骨的传承研究
摘要:辣椒骨起源于广西隆林,为隆林县各民族传统食品及调味品。它以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深受广大民众青睐,被誉为佐餐佳品,同时当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料之一。继国家陆续出台“乡村振兴”、“传统工艺”等相关政策,学术界开始高度重视农村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隆林辣椒骨的开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产业化规模小、品牌影响力不大,这严重影响了传承人的热情,甚至出现了接班人才匮乏现象。广西已把辣椒骨技艺列入非遗目录中,但是知名度仍然很低。辣椒骨如何走向大众,必须学会联系实际,吸取经验教训,积极破解解决传承问题,走好非遗+乡村振兴之路。
关键词:非遗;隆林辣椒骨;乡村振兴;传承;知名度
1前言
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3月5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讲话,“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但如何使农业产业链延伸与扩展、产业培育与发展,面临着很大难题。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将传统村落的特色优势转化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比较优势?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那些拥有一定智慧和学识的传承人善加利用和把握文化资源,以创造更多的财富,进而在乡村振兴路上实现宏伟的愿景。目前的思路基本是: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扩大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隆林是辣椒骨生存与发展的土壤,若要实现乡村振兴,辣椒骨不可以缺位,辣椒骨投身乡村振兴亦有其应有之意。充分发挥隆林辣椒骨独特价值,使之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培育非遗传承人,增加辣椒骨商业价值,充分发挥人们独特生命力,为非遗+乡村振兴铺路搭桥。
2隆林辣椒骨——非遗的传承困境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非遗与乡村振兴与隆林各族自治县相互交融后的独特价值,需要综合促进人才、文化和产业等方面的综合推进。其中,人才是核心要素,文化是根本保障,产业是实现路径。需要将人才、文化和产业这三个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深入探究隆林辣椒骨发展传承的困境,我们结合隆林现状,从以下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2.1农村辣椒骨技艺人流失现象严重
辣椒骨传承技艺人才缺失。2020年11月20日,隆林各族自治县被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隆林自此摘掉了贫困县帽子。但是,保持脱贫成果仍形势逼人,地方产业开发困难重重,人力资源外流仍较为严重。而此过程中,隆林辣椒骨就是典型之一。隆林辣椒骨的传承方式基本是靠家族或师徒传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年轻人与老一辈的传承出现了严重断层,很难接触到隆林辣椒骨技艺的学习,使得隆林辣椒骨后续的发展岌岌可危。在隆林县的乡村,青壮年劳动力的经济来源始终是外出打工。导致辣椒骨传承后继无人,更是使得非遗技艺无法得到开发和发展。大人外出务工,加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小孩成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教育缺少,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加剧;老人年老身体问题频发,独守家中,缺乏陪伴。一系列现象堆积下来,就是人才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对乡村发展只治标不治本甚至自损式发展。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必须要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并且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民族地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为广阔的成长平台。
2.2辣椒骨和市场间商业媒介的缺失
要想利用辣椒骨这项非遗技艺促进乡村振兴,必然需要发挥一定的经济带动作用。经过对隆林辣椒骨的实地走访和调查,辣椒骨和黑粽子一样,作为隆林的一张名片,隆林县内有较多的辣椒骨相关美食,且深度受到当地人民喜爱,但是辣椒骨产品却一般只在隆林县里才流通,在该县以外的地方却鲜有人知晓其存在。并且在网上销售量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地缺乏成熟的产业体系、销售渠道不完善以及品牌建设不足等因素所致。目前国内对于辣椒骨产品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其加工工艺与配方方面。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各地对于辣椒骨市场的开发仍停留在初级阶段,而且难以吸引资金投入,更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并在全国普及。因此,隆林辣椒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倾向于民间小作坊制作,仅能迎合当地消费者需要。辣椒骨和市场间商业媒介的缺失,导致辣椒骨难以面向市场,难以获得资金流、人才流等要素,没有利润自此也没有发展,也是致使辣椒骨传承困难原因之一。
2.3辣椒骨缺乏与先进的科技的结合
隆林辣椒骨作为非遗美食,维系着当地少数民族的情感,而传承人也是依靠他们独特的手艺传下去。作为非遗技艺由于老一辈的与现代科技生活的接触较少,辣椒骨生产技艺也更不上时代的发展,年轻一代又存在流出现象,缺乏对辣椒骨技艺的重视。而视野从乡村放大到整个县,仍然会发现辣椒骨的开发利用水平极低,仅有的少数几家辣椒骨生产厂商也没有完全开发出辣椒骨的价值,只是一味的搞生产,没有对辣椒骨做更深入的市场开发。此外,传统的工厂化生产模式也限制了其规模和发展前景,难以为乡村振兴做出显著的贡献。
辣椒骨作为一项非遗美食,其也作为隆林的一张名片,其自身的影响力本应该是超越市场许多其他产品的。但是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辣椒骨却鲜少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这也侧面说明辣椒骨传承人缺乏与科技接轨的意识。如何利用先进的现代科技,提升辣椒骨的知名度,让辣椒骨为县外人们知晓,发挥好辣椒骨的历史、非遗、食用等价值。先进科技的发展不可缺位。
2.4辣椒骨和地方文旅产业的融合程度亟待加强
隆林各族自治县作为中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境内民族风情多样,被誉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而如今非遗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新趋势。[1]隆林辣椒骨作为隆林名片之一,其与当地的文旅结合应该说是十分融洽,且发挥重大作用的。但是从实际观察来看,并非如此。由于辣椒骨仍然处于原始开发阶段,在整体性上,辣椒骨与旅游业在融合过程中,其存在形式单一、创新力不强、侧重点不明等问题。辣椒骨非遗产技艺在孕育和发展过程中,与其特定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且地域与民族特色鲜明,但其非遗产业对于当地文化元素挖掘不深入、不彻底,文旅融合产业链缺乏吸引力。探讨辣椒骨与地方文旅产业的结合发展,形成良好就经济循环链条,让食品和旅游结合,发挥其独特作用,“民以食为天”的角色,助力乡村振兴。
3推进辣椒骨发展的对策建议
3.1重视辣椒骨技艺传承人的补助和培训
采取定量考核的方法对于辣椒骨传承人进行补助和奖励,考核标准可以是宣传保护辣椒骨技艺以及参与技艺传承培训的积极程度,也可以是对于下一任传承人的培训效果,并且依据这些具体而公正的指标进行采取激励措施,有助于提高传承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不同贡献、不同状况的传承人应该享受不同等级的补助和奖励。首先,同一级别的辣椒骨传承人,政府应该从多个角度审视传承人的补助等级,特别是家住农村、收入不稳定、年龄较大、身体不好的传承人适当增加补助金额。其次,以集体形式从事传承辣椒骨技艺的,可以享受更为高的补贴金额,以便扩大辣椒骨的推广群体,迅速打响隆林辣椒骨的名号。[2]
比较直接的方式是,在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可以将辣椒骨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引入,并引导一批年轻人主动积极地学习,以扩大辣椒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队伍。地方政府可扮演中介人的角色,促进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和企业之间建立高效的合作办学关系,从而推动各方面共同发展,达到校企融合,产教融合的目的。
3.2推陈出新,开拓创新生产模式
通过采用塔寨模式和非遗工坊等创新形式,可以直接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从而增强他们的创造财富的自信心。塔寨式生产模式可以有效利用当地的村落特征和人口分布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辣椒骨的生产效益。塔寨式生产模式即以家庭为单位,村集体统一收齐,企业来统一收购,企业销售纽带,辣椒骨投向市场。具体如下。
首先,我们会将村集体分为几个小的生产队,每一个队都有一个负责人,即与行政区域划分基本一致,但我们也会针对人口分布情况适当合理调整范围。例如,龙台村即为一个大的村集体,我们根据每一个屯,在划分为一个小的生产队,坝来屯就为一个生产队,坝来屯的村民就是我们辣椒骨生产链的初端口。村民健康、安全的环境下,运用其熟练的特色辣椒骨生产技艺生产辣椒骨产品,且企业会提供统一的包装分配给每一户,使村民在家完成辣椒骨产品全部过程。当产品完善后,村民将产品统一交到生产队,生产队的负责人在统一收到村集体,我们企业在统一在村集体收购,通过我们公司的销售渠道将特色风味食品投放市场,获得经济效益。
另外,产品将会分为代工厂版与纯手工版。售后相对其他辣椒酱公司,增加产品服务,配备辣椒骨相关的菜谱以及教学视频。未来将会开设一个新媒体账号,定期上传美食视频,教授用辣椒骨做的各种美食。后期会发布其他的非遗美事视频,以及各种非遗美食的组合烹饪。
其次,当地可以依托“非遗工坊+传承人”、“非遗工坊+企业”,成立传承人工作室或者加工基地建设,由传承人自主运营,形成非遗文创产品生产、展示和销售的线下平台;还可以与文化企业合作,打造企业式“非遗工坊”,大力推动非遗项目与产业融合,创立极具吸引力的非遗文创品牌。
3.3加强辣椒骨系统化、标准化研制
自2019年11月22日起,团体标准《隆林辣椒骨》[3]开始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了辣椒骨在产品分类与标记、原料要求、加工技术要求、检验方法以及标志、运输、贮存、质量证明书等方面的内容。本规范严格遵循隆林辣椒骨地方标准,对辣椒骨预包装(即罐装辣椒骨)等术语和定义进行了明确的规范。本标准规定了辣椒骨产品加工工艺流程、操作要点、检验规则与方法以及标志、标签和说明书等内容。借鉴柳州螺蛳粉品牌效应,严格执行标准,对辣椒骨进行分而治之的改良,以及共同集体向全国宣传和打响名头,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做法。
3.4提升辣椒骨和地方文旅产业协同效应
隆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为其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隆林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有“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称,苗族刺绣蜡染手工艺术精湛,芦笙舞壮族八音民间文体活动苗族“跳坡节”民族节庆活动精彩纷呈。隆林沐浴在大自然的馈赠中,沐浴在冷水瀑布和雪莲洞景区等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之中。这些都是当地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辣椒骨做为一种非遗技艺,它的包装和宣传标语紧密结合地方文化及地理特色,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地域特色。例如,可尝试在辣椒骨外包装上结合苗族刺绣和蜡染手工艺,或在隆林辣椒骨外包装上印上多种文化符号,或者以苗族节日为促销推广机会向游客更大范围推销辣椒骨。另外,地方政府和景区还邀请网红进入隆林,立足于隆林文旅推广,充分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宣传,通过美图、美文和短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弘扬隆林辣椒骨文化、工艺、风味和功效。
4结论
作为隆林传统文化的象征,辣椒骨不仅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推动力,更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隆林县做为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其具有特殊的文化脉络。开展旅游业、拓宽销售渠道、增添科技元素,让辣椒骨非遗技艺在传承和乡村振兴中熠熠生辉。通过创新性转化和开发辣椒骨制作技艺,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工程,成功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充分发挥了辣椒骨的独特优势,创造性的走出非遗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1张宗亮.文旅融合下的非遗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No.297(12):66+68.
[2]参考文献2王美,陈兴贵.“后申遗时代”创新非遗传承人管理机制的路径与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06):64-73.DOI: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9.06.007.
[3]隆林辣椒骨团体标准http://www.ttbz.org.cn/StandardManage/Detail/31255/.
本论文受四川轻化工大学校级大创项目隆林辣椒骨——传承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编号: cx2022097) 资助。
作者简介:雷羽欣,女,汉族,2002年4月生,四川泸州人,四川轻化工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