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学生心理韧性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大学生心理韧性差异,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结果表明,一是大部分大学生完全了解并积极配合学校的高校管理模式,但仍有近56%的大学生认为现有管理模式限制了人身自由,社会实践活动受限等,且有60.16%的大学生渴望外出吃饭与朋友会面等。二是在解读CD-RISC量表时,通过坚强性、力量性和乐观性三方面的分析可知,仅有30%的大学生抗压能力较强,坚定自己目标;近半数的大学生可以引导周围同伴抵抗外界压力;然而,仅有近半数大学生可以乐观应对环境变化,保持良好心态。结论是大学生可塑性强、素质高,在面对环境变化时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可以通过同伴、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多主体的正向引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能力,增强其适应力,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韧性
引言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学校作为社会的特殊组织,由于人口密度大,放假、开学阶段学生流动性大,因此各高校采取措施加强防控。高校非常时期的管理方式,势必对学生心理状态及日常行为造成一定影响,如:由于缺乏认识、经验不足、心理不成熟等产生的茫然、困惑、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
心理韧性,引申为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的现象。心理韧性所代表的行为方式、认知水平各有不同,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大学生这个稚嫩与成熟错杂的群体。如何在把握好差异性的同时辩证建立不同的心理状态培养具有独特性而又正常的心理韧性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心理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信息收集、数据处理、资源的整合等分析现如今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水平,从而推断在现有高校管理状态下各种心理状态不一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理韧性之间的联系,并分析其代表的意义,试图培养一种更加理性的心理状态来增强心理韧性以适应不同环境,从而缓解如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之保持积极乐观开朗的内心,为学校做好特殊时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调查以雪球抽样的方法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选择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中医学院,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以及河北医科大学等。
具体方法为:首先访问这四所大学的四名同学,再请这四名同学各自推荐他们身边的朋友参与本研究,如此重复直到研究样本达到200例,进行问卷筛查后,有效问卷达130例。
2.调查方法
(1)问卷量表分析法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自制调查问题,第二部分是心理韧性量表(CD-RISC)。
(1)自制调查表内容包括基本信息(1-3题),大学生对学校管理方面的(4-9题),对大学生应对反应评估性别(10-15题)
(2)心理韧性(CD-RISC)量表共包含25个项目,该量表包含3个因子,即坚韧性、力量和乐观性。[1]采用里克特氏5点量表评定法,从1-5分别是按照“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顺序递增。
(2)访谈法
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直接交谈方式实现,有利于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差异情况有着更为细致把握。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基本信息
本次调研为调查当前状况下的大学生,其中男生占总调查人数的57.72%;女生占总调查人数的42.28%。在学习专业方面,其中医学生72人,占比58.54%;非医学生51人,占比41.46%。在年级分布方面:大一年级1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3.82%;大二年级2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0.33%;大三年级5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7.15%;大四年级2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6.26%;大五年级及以上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44%。
2.SPSS数据分析
心理韧性为因变量,分别以年级、性别、专业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
心理韧性为因变量,以对当前管理模式的了解度为自变量,差异不显著,其中F=3.99,P=0.021,偏Eta方=0.062。采用LSD多重比较,可得“非常了解”心理韧性显著,强于“比较了解、了解一些”,“比较了解”和“了解一些”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当大学生对当前管理政策非常了解后,心理韧性较强。
心理韧性为因变量,以对当前管理模式的第一反应为自变量,差异呈边缘显著,F=2.446,P=0.067,偏Eta方=0.058。采用LSD多重比较,可得“积极配合,能不出校就不出校,认为当前管理模式对当下形势很有必要(P=1.2)”显著强于“轻微抵触,认为做好措施就可以出校(P=0.17)”,边缘显著强于“抵触心理,认为我们所处地区安全,当前管理模式影响太大,没必要(P=0.0092)”.说明当大学生支持并积极配合高校现有政策后,心理韧性较强。
心理韧性为因变量,以反对当前管理模式理由为自变量,呈边缘显著,F=2.925,P=0.057,偏Eta方=0.067。采用LSD多重比较,可得“国内形势良好,当前管理模式没有必要”比“感觉当前管理模式限制了人身自由”显著差异。[2]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国内形势关注度较低,需要提高其对当前信息的敏感性,心理韧性才会得到相应的增强。
心理韧性为因变量,以当前管理模式对生活的最大影响为自变量,差异显著,F=2.764,P=0.031,偏Eta方=0.086。采用LSD多重比较,可得“社交或娱乐活动”比“兼职等社会实践”和“影响极小,几乎没压力”显著差异。说明渴望到校外参加社交和娱乐活动,也是影响心理韧性的因素之一。
心理韧性为因变量,以希望外出为自变量,差异显著,F=2.840,P=0.062,偏Eta方=0.045。采用LSD多重比较,可得“不希望外出”比“希望外出”和“无所谓”显著差异。说明不希望外出的大学生,心理韧性更强。
心理状况与心理韧性呈正相关,r=0.178,p=0.048,差异显著。说明,心理状况良好的大学生,心理韧性较强。
3.图表分析
本次调研当下高校管理模式中,同学们主要的情绪困扰的统计结果,可见学业方面上的困扰使大部分同学焦虑,比例高达95.94%。做好学业保障、缓解学习压力成为目前的首要目标。
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在百变的公共安全卫生事件形势下,感到焦虑、抑郁种种情绪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要想使情绪的影响更加可控,我们首先要学会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情绪。相比于“通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从而降低主观情绪体验”这种表达抑制策略,“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情绪事件个人意义的认识来降低情绪反应”的认知重评策略更能有效降低情绪体验,减弱情绪带来的生理反应,对认知活动的干扰也最少。就像沙漠里仅剩的半杯水,乐观的人庆幸还剩半杯水,悲观的人却哀叹只有半杯水了。因此,在当前感到焦虑时,不妨去搜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在为学习感到烦恼时,不妨将其视为一种对个人意志和学习能力新一维度的锻炼。[3]
从自我调节方式结果来看,倾诉成了当下管理模式期间大家首选调节方式,115.44%的同学都会选择与老师、同学、网友沟通进行自我心态调节。同时,调查中发现,青年学生解压途径多样且丰富,运动健身、听音乐、玩游戏等娱乐活动仅次于与他人倾诉,占104.88%。但是仍会有一部分同学无法自行排解,因此应注意此类同学,及时通过校方、家庭的干预加以引导。关心关爱学生,建立常态化机制,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
从同学们希望在当前管理模式期间开展的活动调研结果看,同学们对于户外运动、娱乐社交活动的渴望。运动对情绪调节能力的提升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短期运动和长期运动对情绪调节的效果差异并不明显。[4]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很可能会无意识地变得越来越少动。但绝大多数运动对环境要求并不高,并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全在于我们的选择和赋予它的意义。[5]
三、结果
首先,年级、性别、专业等因素对心理韧性影响程度较低,大学生对当前管理政策的了解度,对信息的敏感性,对娱乐社交活动的渴望以及对外出的期待是造成心理韧性差异的显著因素
其次,心理状况与心理韧性成正相关,心理状况越好的大学生,心理韧性越强,学业方面上的困扰使大部分同学焦虑。
最后,大学生解压途径多样且丰富,倾诉成了当下大家首选调节方式,希望开展多种活动,但仍有多数同学无法排解且沉迷游戏。
四、讨论
通过调查当前高校管理模式中大学生心理韧性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们已经基本了解学校的管理政策,且愿意配合。大部分同学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并不突出。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一些问题:有部分同学由于管理模式的改变,心理韧性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由此会导致部分大学生无法适应这种管理模式,在处理学业、生活和家庭中的问题时,难免有些不妥甚至是极端。而且很多大学生在解决心理问题以及其引发的现实问题时会更多地埋怨自己,不去找他人解决和倾诉,这对于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韧性并不是很好的解决途径。
在大学阶段,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活动,才能实现个人素养的全面发展。高校当前管理模式使得学生的社会实践学习、社交娱乐和部分校园活动甚至身心健康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给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产生离实际的困难。
因此,探讨如何在当前管理状态下开展有效的校园活动和专业实践变得非常有必要,以期在特殊时期更好地丰富学生在校生活、稳定学生生活情绪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学生工作部门应克服困难、发挥创意,在形势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开展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封校校园生活,缓解学生群体可能产生单调无聊、焦虑烦躁的心理状态;同时给予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得学生素质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五、建议
1.将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高与中国国情与特色的德育相结合,使之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更和谐的统一
根据问卷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关注的重点只是一些表象的东西,且更多是关注自身相关的利益,而对于问题的实质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没有重点关注,因此只会进一步造成不良的行为反应和躯体化症状。鉴于此现象,则要以此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为契机开展自主能力提升、信息安全观、角色责任意识、家庭和谐观、生命价值观、生态文明观等思想心理主题教育,从而引导大学生恰当积极地应对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与人生挫折性事件,促进自我各方面的健康发展与成熟成长。
2.通过专题活动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心理韧性及应对能力
心理状况与心理韧性成正相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就意味着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各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一些专题讲座、小型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活动中,从“观他人、看他做”的过程中,形成个人的自身感受,有助于从根本上建立自身“防线”,根本上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高校成立相应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对特情学生群里精准帮扶
特情学生一般心理韧性差,应对模式相对僵化,不良情绪不易排解,对心理韧性较低的人群适时进行相关教育、引导,及时纠正其消极、悲观、恐惧等心理不容忽视。特情学生是学校和高校教师关注的重点人群,高校应该成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高校教师尤其辅导员应该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能,对特情学生定期进行辅导帮扶,减少其不良心理反应和行为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4.倡导大学生选择合理应对行为,多途径舒缓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大学阶段仍属于心理发展成熟时期,面对突发事件、学业、生活多重压力,大学生中更容易滋生负性心理情绪及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如抑郁、焦虑等,或沉溺于游戏中,不思学习、效率低下,严重者还可影响躯体健康,进而阻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从实际调研以及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总体较好,大学生解压途径多样且丰富,听音乐、玩游戏等娱乐活动占较高比例。但也存在较为显著的心理韧性差异,产生了不恰当的应对反应行为。高校要营造良好的积极的氛围,倡导大学生选择合理应对行为,形成多途径舒缓压力。
5.提高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以及早期干预对心理韧性的提高的重要性
对于学生的学业、心理等方面,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需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学生心理韧性,缺少任何一方面,都可能带来不良后果。因此需要家校联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经常性地开展对学生心理的干预,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应该会有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钟晓虹.基于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与训练研究——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03):481.
[2]陈又华.公共安全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归因与策略研究[J].财富时代,2021,(10):59-60.
[3]赵静.大学生心理韧性与身体活动、幸福感关系研究[C].天津体育学院,2020.
[4]刘航宇,林川.国内外心理韧性的比较研究.广东白云学院.
[5]徐小雨,王翼.大学生认知风格对创伤后应激水平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健康研究,2020,40(06):635-639.
本文系河北中医学院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名称:新冠疫情背景下“封校管理模式”中大学生心理韧性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11443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