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道德与法治“沉浸式”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杨晓
  
锦绣·下旬
2024年3期
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摘要:沉浸式体验是指当人们进行活动时,如果完全投入情境当中,注意力专注,并且过滤掉与沉浸情境不相关的知觉,即进入沉浸状态。沉浸式体验有一种置身虚拟世界之中的感觉,早期的沉浸式体验更多是和VR等高科技关联在一起,现在被运用在各行各业中,如沉浸式阅读、沉浸式化妆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学中,又如何打造沉浸式法治课堂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沉浸式;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一、提高生活化融入比例

《生活处处有规则》案例片段展示:

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里吗?

2、生交流:淹城动物园;我们前两天刚去秋游过!

3、提问:我们是怎样去淹城动物园游玩的呢?

4、生交流:乘坐大巴车。

5、追问:去秋游时,你带了哪些东西?老师的书包里也带了很多东西,你觉得哪些东西不能带上车,为什么?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大部分的理论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且最终也要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融入比例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由于知识储备较薄弱,生活经验较少,理解能力较弱,而法律条文等法治知识相对而言较为晦涩难懂,因此借助生活中真实的案例,能够较好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但教材中的一些事例或数据虽然经典,但是往往会因经典而显得过时。在法治教育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引用教材中的案例,那么学生会因缺乏“时空感”,脱离生活实际而使法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是德法学科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经验既是学生学习新事物的前提,也是学习新事物的起点。因此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融入比例最关键的就在于,教师在选取教学资源时要以本班儿童的生活作为第一选择,从本班学生自身的生活着手,那么课堂资源呈现时将迅速把学生带入相关情境,课堂教学也将从“观他人”转化为“审自己”。这种转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可以让学生沉浸在已知熟悉的氛围中,拉近课程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自己将生活与课程进行有效链接。

二、关注体验式课堂教学

《生活处处有规则》案例片段展示:

1、同学们,我们乘坐大巴车来到了淹城动物园。现在每个小组都拿到了一张动物园的地图。地图上,你发现淹城动物园可以分成哪几个区域?

2、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你们最想游览的区域,为了做一名文明的游览者,请你们小组里制定与之相关的游览规则,然后说给其他组听一听。

3、交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涵盖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开展体验式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多动口、动手、动脑。因情境的熟悉与生活经验的丰富,学生能够迅速将碎片化的生活经历进行拼接,优化课堂效果。在体验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外学生活动的方式指导课堂思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仿体验不同的角色,感受不同个体的内容世界,实现其思想和情感的共鸣,进而使其切实理解道德。法治的相关内容。而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活动,也能够让学生沉浸在相应的学习任务里,主动高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三、打造教学情境完整性

在《生活处处有规则》一课中,教师通过设计游览淹城动物园这一完整的教学情境,通过采用学生回忆、再次模拟体验、思辨、讨论等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一次愉快的游玩经历中,体会到规则无处不在、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就是最好的沉浸式课堂。另外,在完整的情境中,教师通过逻辑性的环节设计,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梯度变化、宏观与具体的层次变化、深度与广度的有效延伸、现实与教材的有机融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多重的、动态的,是随着时间、空间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因此在法治教育实践中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儿童发展所需,能够起到指导儿童当下的生活行为的作用,又要着重其完整性与逻辑性,让儿童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进行思维的风暴与突破,实现意识形态上的丰富与成长。

四、实践检验教学实效性

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怀特海先生这样写道:“学校里教授的知识都是二手货,甚至三手货。一切学问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从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中归纳出来的。如何归纳,这在书本上是不讲的。学生学了别人归纳出来的二手货,未必真正懂得这些知识和原始的观察有着什么联系。而这才是学生最最需要的东西。”笔者认为学习的目标并不会知识本身,最重要的是应该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世界、观察生活,自己从观察中发现问题,通过整理观察得到的素材,比较分析后抽象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知识才会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才会运用,而不是纸上谈兵、消化不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沉浸式课堂教学成果的高阶展示与延伸。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自己在课堂上所习得的知识,不仅是对知识的检验,同时也是将知识与自身生活进行连接的双向融合。

五、总结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沉浸式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自我交流、自我对话,是学生主动而又积极的寻求内在与外部进行链接的学习需求。因此,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为学生搭建沉浸式学习的平台,化被动为主动。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