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及对策研究

崔梦娜
  
锦绣·上旬
2023年4期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摘要: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造成信息的极度膨胀,注意力有限的人们更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将自己构筑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这种现象对大学生的成长构成了潜在威胁。本文分析了大学生“信息茧房”的具体表现、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对策

1.大学生“信息茧房”的具体表现

1.1 信息选择兴趣化与相关化

新媒体由于迎合了人们碎片化阅读和即时互动表达的需求而快速兴起,其交互性特点极大提高了人们的主动性,人人都可以生产和传播信息,造成信息量极度膨胀。调查发现,兴趣是大学生在信息选择过程中的第一考量,兴趣可以推动人们想要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多数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浏览信息的习惯是经常浏览感兴趣的内容,偶尔会浏览其他内容。通过访谈,发现受访的女同学偏向于选择阅读美妆搭配、自拍摄影等信息,男同学则更偏向于选择阅读游戏赛事、运动健身等信息。

1.2 信息格局圈子化与分割化

信息格局圈子化与分割化是信息选择兴趣化与相关化的结果。由于社交的需求,同质性的用户通过平台的交流互动功能,参与话题讨论,结识与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或价值观的人,这些人就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圈子,不同的领域形成了多个不同的圈子,即信息空间圈子化。根据调查,少数民族的学生因为文化习惯差异更偏向于与本民族的同学交流相处,形成了一个本民族的圈子;程序员因专业特点和工作需要更偏向于在本领域交流互动,形成了一个基于行业的圈子。圈子内部交流频繁,圈子之间交流较少,就形成了彼此之间独立、分割的局面。

1.3 信息获取同质化与片面化

信息空间圈子化造成信息获取内容的同质化和片面化。长期阅读同质化和片面化的信息,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批判思维的养成。以微信为例,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公众号的方式来定制信息和服务,受访者表示很多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内容呈现同质化的特点,再加上微信相对封闭的传播特点,信息的传播范围受到限制,导致信息获取的片面性,比如,微信朋友圈充斥大量的“丧”信息,就会导致人们看问题相对消极悲观,而看不到事情美好的一面。

2.大学生“信息茧房”的形成原因

2.1 主体的选择性与从众心理

从哲学上讲,认识总是受到自然与具体实践水平等的限制,所以主体认识具有有限性。人们不可能做到全面接收信息,往往会选择与自己既有观点、态度、兴趣相一致的信息内容。这局限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范围和领域,形成了个人范围内的“信息茧房”。受访者表示网络上的信息量大,不能关注到所有的信息内容,通常只会关注到自己感兴趣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除此之外,大多数人由于害怕被群体孤立,往往会遵从所属群体的意见,而不接受其它团体的意见,导致信息在内部流动,形成群体范围内的“信息茧房”。多数的受访者表示,为了保证集体和谐与维护集体利益,在群体讨论中,基本会遵循多数人的观点和态度,很少会与其它团体交流。

2.2 个性化推荐技术

个性化推荐技术就是根据用户的特征和偏好形成数据标签并匹配内容中相似矩阵,然后进行对应标签内容的分发,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发现自己需要的内容。在信息过载的今天,个性化推荐技术满足了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需要,提升了用户的体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推送内容的同质化,为用户搭建了一个“信息茧房”。在调查中,85%的大学生经常遇到信息推送,多数的大学生发觉自己浏览的信息类型基本相似。分析数据表明,信息推送与用户浏览到的信息类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个性化推荐技术在我们推送感兴趣内容的同时,让我们看见的世界越来越窄,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不同领域的内容被屏蔽在“数据标签”之外,使得用户的认知窄化和单向化。

2.3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

媒介素养是指用户对媒介及信息的使用和理解能力。媒介素养的高低会影响用户对媒介的使用能力和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由于网络媒介缺乏严格的规范,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大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力和批判意识又相对较弱,一方面,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出现失色表现,另一方面,长时间接收单一信息源的内容,会形成“信息茧房”。在调查中,多数的大学生表示没有接受过媒介素养的相关教育,所在高校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认知完善的重要时期,高校在媒介素养方面引导不及时与力度不够导致大学生认知失调,进而沉浸在自己构造的“信息茧房”中,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大学生“信息茧房”的对策建议

3.1 平台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加强信息把关

平台可以从技术和信息内容两方面出发削弱用户的“信息茧房”程度。首先,为了避免用户过多接收同质化的信息造成认知窄化,平台可以通过改善算法机制,在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时,穿插一些“非计划”的内容,以此来增加用户与其它信息或观念的偶遇几率。其次,平台要加强信息内容的把关和审核,采用技术审核与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法。上传到平台的信息先由机器过滤一遍,再由人工来审核,通过人工审核弥补机器审核的不足,抵制低俗内容的传播,构建良好的信息环境。

3.2 高校构建良性信息环境,开设相关课程

高校要构建良好的信息环境,一方面,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实时关注校园网络平台的舆论走向,阻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实现校园网络的信息安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校园公共论坛,传播全面化的信息,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范围。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开设媒介素养提升类的公共必修课,帮助大学生了解网络的内在机理和对个体、社会的影响,提高对媒介及信息的使用与判断能力,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3.3 个人拓宽信息获取范围,提高媒介素养

一方面,大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和负面效应,通过拓宽信息获取的渠道和适时管理所关注对象,来拓宽信息获取的范围。在主流和权威的引导下,大学生要积极培养个人的公共意识,打破既定的思维习惯,聚合多元化的信息,开阔思维,拓宽视野。另一方面,个人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培养批判精神,加强对信息的判断力,能在众多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秉着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态度去传播信息。

参考文献:

[1]侯润泽.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团员教育途径研究.陕西教育.2019.

[2]宋钇凡.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算法推荐——以今日头条为例.新媒体研究,2019.

[3]汤广全.“信息茧房”视阈下大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塑造.当代青年研究,20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