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以“颜回”为例来探究《论语》中“学”的态度

何文聪
  
锦绣·上旬
2023年3期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摘要: “学”在《论语》中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是解读《论语》所绕不开的重点话题。从释义来说,“学”可以解释为学习文化知识或学习修养德行。从学习的境界来说,“学”又可以概述为“博学”“好学”和“乐学”三方面。纵观《论语》中对“学”的态度的阐述,更是集中提出了对“学”的具体要求。通过对学的典范——颜回的“学”的态度的分析,能让我们深入理解《论语》中“学”的内涵和要求。联系当下的语文教学现状,思考《论语》给我们带来的意义和启发。

关键词:《论语》 学 态度 颜回

一、“学”的内涵

对于《论语》中“学”字本义的探讨,历来有训为“觉”和训为“效”两种主流解释【1】。笔者试从学的内容出发,去反推学的内涵。可以发现,“学”可以解释为学习文化知识和学习修养德行。

(一)“学”的释义

《论语·学而》篇中,“学”字一共出现了6次,且在开宗明义的首章中就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子乎?”【2】1。按照对学的内涵的界定,我们可以将“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归纳为对学习知识的自我实践和相互切磋。“人不知而不愠”则可以从学的另一内涵去理解,强调学的内容不仅是专攻于文化知识,还应当注重自我德行的修养。那么,“学”的两种内涵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先后次序呢?孔子在《论语·学而》篇的其他章节给了我们某些提示和启发。

《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2】3是孔子对学习次序的一个安排。孝悌、忠信、爱仁是君子在德行修养上的自我要求,而学文要排在它们之后,即知识的学习要让位于德行修养的学习。

简言之,“学”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学习修养德行要先于学习文化知识,这符合儒家思想中所强调的以“学”来实现君子人格的理念。

(二)“学”的境界

明确“学”的内涵和“学”的先后次序后,再从“学”的境界上来说,又可以将“学”划分为“博学”“好学”“乐学”三方面。

1.理论上的“博学”

《论语·雍也》篇和《论语·颜渊》篇中重复出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59一句。“博学”是要求人们广泛地学文,以用于当前的实践,来约束个人的行为,这样就不会叛经离道了。同样,“君子不器”的观点,亦是要求君子要具备各种才能,是对“博学”的再次强调。

2.行动上的“好学”

《论语·学而》篇中提出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6是孔子对好学者行为的定义。“好学”,侧重的是学习者在主动自觉的学习中获得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好学在博学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对“学”的要求也从理论层面的广泛学习上升到行动层面的主动学习。

3.精神上的“乐学”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56,知之者侧重的学是“博学”,好之者偏重的学是“好学”,乐之者强调的则是精神层面上的“乐学”。乐学是在知学、好学基础上的更高境界,以学为乐,乐学不倦,在学中达到一种痴迷的忘我状态。

二、“学”的态度

孔门中好学者的典范有两位,一是孔子,二是颜回。颜回作为孔丘最中意的弟子,位于孔门德行科之首,被后人尊称为“复圣”。《论语·雍也》篇中,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2】50。孔子回答“有颜回好学者,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2】50。孔子认为自颜回去世后,就再也没有比他更好学的人了。

(一)“语之不惰”的勤恳态度

《论语·子罕》篇中“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2】91,孔子认为颜回在听讲时,是从不懈怠的。在《论语》中,我们看到孔子对一些不当的行为一般都会采取委婉的规劝和反向的激励。但在《论语·公治长》篇中,孔子却愤慨地批评在白天睡觉的宰予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2】40

从颜回和宰予的对比之下,我们能窥测出孔丘对勤恳的学习态度的肯定。正如“学而不厌”【2】61(《论语·述而》),学习得不到满足,感不到厌烦,要秉持勤恳不惰的学习态度。也如颜回的自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120,可以不聪敏,但一定要勤恳地听从教导。

(二)“未见其止”的不懈态度

《论语·子罕》篇中记录道,“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这是对颜回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的认可。学习是长跑马拉松,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91以堆山做比喻,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堆山,却停了下来,那是我自己半途而废;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刚倒上一筐土,却在坚持进行着,那是我自己在不断前进。哪怕是一件小事,也只有坚持去做,才能从火苗燃烧成熊熊大火。学习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致千里,成江海。

(三)“一以知十”的探究态度

孔丘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 【2】39,子贡回答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2】39颜回能做到一以知十,是因为他秉持一种主动探求的“学”的态度。孔子在教学中推崇的是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而非大满贯式的全盘托出。这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中要有探求新知的欲望,积极地向老师去提问有疑惑的内容,并主动探求老师教授之外的学习内容。

(四)“退而省其私”的反思态度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11(《论语·为政》),颜回在接受孔子的教诲时不违背孔子的意愿,这是讲颜回的谦逊。颜回在学习后能反躬自身,去反思自己的行为,然后去发扬道理,这是孔子对颜回能持反思态度的赞可。反思的态度,可以说是“学”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提升自我的关键环节。学会反思,不断地完善自我,将“学”的效果发挥到最优化。

三、“学”的态度的思考

常言道:“态度决定一切”,《论语》中对“学”的态度的阐发,不仅在特定时代下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与价值,而且对当下的语文教学,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启发。这也恰恰证明,对“学”的态度的探讨,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一)端正语文学习态度

人们在教育功利化目标的驱使下,认为语文提分要比数学英语难得多,便将语文看作一门耗时多、收效差的学科。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学生不能端正语文学习的态度,便也不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学习语文的快乐。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通力合作。

一方面,教师应当具备严谨负责的教学态度,以身作则,上好每一堂语文课,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语文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真正达到《论语》中所倡导的“好学”和“乐学”。另一方面,家长应当克服盲目从众的心理,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学校课程,并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真对待语文学习。

(二)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它的内容应当是丰富多样的,语文学习也绝不仅仅是语文教材的照本宣科。《论语》中所提倡的“博学”和“君子不器”的观点,同样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来。这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教学技能,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反思和实践。语文教师要积极地在语文教材和语文生活之间建立巧妙的联系,拓宽语文教学的内容,让语文教学真正地“活起来”。

结语

“学”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明确“学”的内涵是我们探究孔子“学”的思想体系的第一步。对《论语》中颜回的“学”的态度的具体分析,可以总结出孔子对勤恳、不懈、探索、反思等学习态度的重点强调。同样,对“学”的态度的探讨,不仅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也为当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我们应当尊重传统文化经典,借古鉴今,以更好地去指导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 传统注解对《论语》“学”之本质的讨论——以皇侃、朱熹及心学系思想家为例[J]. 文教资料,2018(32):039.

[2] 金良年.论语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 “学”的内求与外发 ——从 《论语》首章看儒家教育要义九歌.[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中国科学出版社,2015(14):01.

[4] 《论语》中关于“学”的内涵及方式.[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