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课堂的实践研究

苏霞 肖潮斌 王静
  
锦绣·上旬
2023年4期
福建宁德财经学校 福建 宁德 352100

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课堂是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的需要,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准与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课堂中的融入现状、具体措施、遇到的问题和如何改善等方面做分析和探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进课本、课堂、校园,推动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职课堂 融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并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职学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不仅能对学生思想情感、人生意识予以塑造,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而且也成为反映学校办学水准与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课堂的现状

中职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承担提升中职生人文素养的重任。但是,当前中职学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得还不够。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教育氛围还不够浓厚。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以专业内容为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大多集中在语文、德育学科,形式较为单一,其他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主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还不强。二是教师文化底蕴还存在短板。随着分科治学、专业设置不断固化,一些一线教师更注重专业素养的提升,对传统文化知识兴趣不高、理解不深,缺乏文化积淀。三是传统文化教材针对性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特别是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开发略显滞后,即使有些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但也暴露出整体设计不够、内容选择精糟不分等问题。四是中职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不足。中职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极易受不良思潮的影响,更由于自身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原因,传统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导致一些中职生不但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而去追捧西方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课堂的具体措施

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课堂的有效途径,让每个中职学生都能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1、丰富教学内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各具体课程中。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健康发展,努力培养他们优雅的气质、良好的修养、丰厚的内涵,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如在中职数学中,通过挖掘数学公式、定理中蕴含的文化思想,如九宫格与“中和”之用等,让数学课渗透国学文化思维与智慧;在中职德育课中结合传统文化的爱国爱民、修身立德、廉洁自律等思想,培养中职生的良好品质。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具体实践活动中。

(1)组织兴趣小组。如,开设《弘扬闽东之光,坚定文化自信--走进闽东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从闽东传统习俗、闽东名人故事、闽东传统技艺和闽东畲家文化四个方面出发,教育引导中职生了解家乡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做到知乡、爱乡,不断增强乡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2)开展现场教学。为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感染力,通过现场教学,让中职生近距离触摸历史,直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如,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组织中职生参观宁德市博物馆等展馆,身临其境体验闽东畲族、剪纸、廊桥等乡土文化;带领学生参观闽东老一辈艺术家丁丹老师的“三代人”绘画展等,并在现场进行讲解,进一步让中职生开拓文化视野、提升审美能力。

(3)丰富校园文化。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书法、绘画、剪纸等活动,培养中职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使更多的中职生主动参与到传播传统文化的活动中,同时有助于发挥涵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关爱、提升人格修养等方面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

3、积极引导社会实践,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课堂”。

中职学校要充分调动家长和中职生共同参与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中职生利用寒暑假或周末时间,在父母的陪同下,参观当地传统古村落、古建筑,了解当地民风民俗,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的方向,调动他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家校配合,还能带动身边的亲朋邻居广泛参与,让传统文化在全社会范围内遍地开花。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课堂实践中存在问题及改进办法。

我们在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的实践中,还发现存在不足。在今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为宗旨,以先进教学手段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机结合的新路。

一要加强专业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在专业课堂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发现中职生对历史人物和一些传统技艺等认识严重不足,如果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部分的课时量,难免影响正常的专业课程教学进度。针对这一问题,可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针对性的补充相关知识点或者鼓励学生课后增加相关阅读量,从而避免对专业课程正常教学的影响。

二要广泛拓展中职生对第二课堂的参与度。第二课堂活动往往是利用下午第三节课举办,但由于报名人数和场所的限制,学生涉及面比较有限,而且大部分自愿报名的同学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或者本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这样难免会遗漏一些更需要提高相关素质的学生。在今后的第二课堂开设中,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艺传承等活动,让原本排斥知识灌输而喜欢动手的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渐渐融入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

三要增强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参观当地特色文化、古建筑等需要中职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和鉴赏能力,也需要陪同的家长对当地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决定去参观某个展馆时,应事先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做一定的了解或者由老师讲解后再前往,这样参观效果会更好。

总之,中职学校应当遵循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积极探索中华传统文化与中职教育相融合的有效思路和方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进课本、课堂、校园,推动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郭坚.中职学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0):206-208.

[2]杨德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的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32):191-194.

[3]田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7):39-44.

本项目为2022年宁德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德育和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课堂的实践研究NDDYB202208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