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在线语言学习动机与文化认同研究
——以湖南H学院留学生群体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国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增强,汉语的重要性日趋凸显;在“一带一路”相关政策的促使下,来华留学生群体锐增。既往的研究表明,语言学习动机与国家政策、经济结构等因素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其强度与效果也会对文化认同之间有着,受防疫影响,2020-2022年间很多来华留学项目无法集中授课学习,全部以在线学习方式进行。本研究以湖南H学院来华留学生群体为例,来探讨在线学生群体的学习动机状况,及其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情况。
关键词: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学习动机、文化认同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作为我国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之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长期有着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扩大交往圈、共画同心圆,沿线国家通过专项项目进入国内各大高校,学习语言,优秀的学生还获取了相应的学位。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不仅为未来“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人才需求,还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输出提供了方向。
2020年初,新冠肺炎全球暴发,受防疫影响,汉语教学从传统线下集中面授被迫转为线上教学模式。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张博在出席“新冠防疫对国际中文教育影响形势研判会”上提出:在新形势下,国际汉语教育化危为机的唯一方式就是大力发展线上教学,要总结前期经验,也要进行深入思考,线上教学开展以来教学效果如何?还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等等。用科学方式推动、引导和保障“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质量,并深化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使线上汉语教育由防疫下的紧急应对转向后防疫时代汉语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湖南H学院来华留学生群体的调研,分析不同类型入学状况与在线语言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目的是为提高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的保持率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实施的汉语教学活动,即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形式。外汉语”,亦或“汉语国际教育”,汉语教学的主要讲授者为中国教师;汉语教学的主要对象为非华裔外国人,以来华留学生为主;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一门外语而学习的语言知识。
“线上教学”是一种依托网络的教学行为,是网络与教育相结合以后形成的一种与传统面授方式相对立的教学方式一非面授的教学方式。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研究对象为H学院2018级、2019级、2020级来华留学生群体,约30人。
二、来华留学生群体在线学习现状与动机分析
经过前期的充分沟通、访谈,以及防疫后线上的结构式访问,对这些留学生群体的线上语言学习的动机,总结如下(以下留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一)对在线教育学习和掌握水平较低
在线教育学习的习得能力和水平是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的首要前提。H学院留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在线教育学习习得能力较弱、在线教育学习掌握水平较低的情况,这直接导致在华留学生与周围人的沟通存在巨大障碍,当日常的语言交流存在障碍,对中国文化更进一步地了解俨然成为空谈。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域性条件并非优势
一般来说,“自古以来处于中华文化圈”或是“当前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域特殊条件应该是留学生习得掌握在线教育学习、适应认同中华文化的优势,但根据对H学院留学生群体的调查情况分析,即便是来自泰国、老挝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对在线教育学习和中国文化的相关情况也知之甚少,对于他们而言,中国文化仍然也是一种陌生的异体文化,与本国的文化差异较大。地域条件的特殊性未能成为他们了解和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优势条件。
(三)血缘关系是留学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原因
H学院2018级外国来华留学生中,刘龙是一名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根据问卷调查以及面对面访谈,我们了解到杨龙的父亲为中国东北人,且杨龙本人在五岁之前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辽宁,自小与爷爷奶奶用在线教育学习普通话进行交流,对在线教育学习和中国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五岁之后与父母一起生活在俄罗斯,父亲在俄罗斯为其找到在线教育学习水平较高的当地老师教授在线教育学习,日常生活中,父亲与杨龙使用在线教育学习交流。根据对比调查,杨龙的在线教育学习水平及中国文化认同程度远高于同年级另一名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志明,杨龙能够用较为流畅的在线教育学习与人交流,对于H学院开设的文化实践课程也表现出更大的耐心和兴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父系或母系的血缘关系是留学生拥有较高在线教育学习水平及较高中国文化认同的重要原因。
(四)性别在华留学生对在线教育学习和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情具有较大差异
首先,H学院在华留学生中,来自同一国家的留学生因男女性别不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来自泰国的几位留学生,龚梅、婉妙、丽华等均为女性,她们对在线教育学习以及H学院开设的文化实践课程,如剪纸、陶艺、中国国画、太极拳、舞龙等,都表现出较深厚的学习热情,先从浅层次的学习来看,她们能够更有耐心地学习这些课程。再从深层次来看,只有先把基本的在线教育学习和文化课程学习好、掌握好,才有可能进一步了解这些课程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相反的,同样来自泰国的丹、江峰等留学生均为男性,相较于来自同一国家的女性,他们对这些课程并无浓厚兴趣,根据志愿者反馈,他们偶尔会缺席学校开设的文化实践课程,那么,浅层次的初步学习尚无法保证,了解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就更加无从谈起。
(五)来华时间长短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方面没有影响
调查的H学院留学生群体中有不同批次即不同年份来到H学院学习在线教育学习和中国文化的,来到H学院之后通过HSK4考试之后继续留下攻读本科学位的有三名留学生,分别是凌明、江峰和李艳,调查发现,他们比新一批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时间要长一年,但与新的来华留学生相比,她们对在线教育学习和中国文化并没有表现出更高层次的学习热情及认同。这种现象说明,来华的时间长短并非文化认同程度高低的影响因素。
(六)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大多停留在游客视角
留学生来华学习在线教育学习的影响因素有多种,以H学院留学生群体为例,从文化认同角度分析,留学生表示吸引她们来华的因素有中国美丽的风景名胜、中国的节日活动、中国人的友好、中国的特色菜系等等,这些浅层次方面的文化认同都说明留学生均处于游客认识的角度,并未将文化适应和文化认同内化于心。
(七)留学生来华学习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工作
根据对H学院留学生的采访调查,得出,留学生来华学习是因为当今世界中国和在线教育学习的影响力扩大,掌握好在线教育学习能够对今后的工作有益处。
三、提升在华留学生文化认同感的措施
(一)加强在线教育学习教育
不仅是H学院的在华留学生,普及到全国各地的在华留学生,都普遍存在在线教育学习水平较低的情况。因此在留学生来华的第一时间,必须首先加强在线教育学习教育,提升留学生的在线教育学习水平。一方面,可以加强课堂的教学,努力使学生在课堂中汲取到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加大留学生课后的练习强度,通过反复的书面、口头练习,提升留学生的综合能力。文化渗透于日常生活,唯有将在线教育学习水平提升,才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第与身边的中国人交流,文化认同才有前提和保障。
(二)提升校园文化实践课程的可学性
跨文化适应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我们开设的文化课程目的就是为了让留学生能尽快适应并从思想层面认同中国文化,但就H学院留学生群体的调查可以看出,学校为其开设的几门文化课程并未取得卓越的成效。学校应当试图寻找中国与各国之间文化中具有联系的部分,开设让留学生觉得可学、亲切的文化实践课程,这样做既可以使各国文化碰撞融合,也可以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被学习。
(三)走出校园体悟中华文化
在安全许可的范围内,鼓励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走出校园,亲身去接触具有特色的中国文化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具有特色的剪纸、写春联、贴春联、清明祭扫等活动,让留学生在生活的真实环境之下体味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四)学校改进管理体制
学校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对学生管理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变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区别对待本国学生和来华留学生的情况,而且要实施二合一管理模式,在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优化的基础上,要避免来华留学生在接受管理期间产生孤立感,也要避免产生优越感,促进在华留学生和本国学生之间的平等和谐交流。
总结
“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紧跟时代脉搏的关键词,本身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本研究依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H学院所在地并非国内一线发达城市,H学院作为地方性的本科院校,不具备很强的吸引留学生的条件,并非留学生来华的首选学校,因此导致研究的样本量过少,且由于在线教育学习水平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个别样本对于问卷题目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对数据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调查数据不具备说服力;其次,在与留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语言差异导致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可能存在歧义,影响研究;
但是此课题是从时代背景中衍生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对于中国文化以更好地姿态走向世界,提升中国的大国形象具有深远意义。研究团队将提升能力,积累经验,努力改善条件,保持对这一命题的关注,继续研究。
作者简介:杨馥羽:怀化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许灵婕:怀化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通讯作者:贾鹏举,硕士研究生,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李泉.非学历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地位[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01):12-21.
[2]丁兴富.远程教育学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之我见[J].开放教育研究,2005(01):32-41.
[3]庄凯尧,肖艳虹,皇甫思逸,徐桂权.关于留学生来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J].国际传播,2019(04):81-90.
[4]王甜甜.汉语习得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以义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2(01):23-26.DOI:10.13985/j.cnki.34-1227/c.2019.01.006.
[5]何晓菲,王凤丽.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9):133-134.
基金支持: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在华留学生语言学习供给侧问题研究”
编号:S201910548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