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在装饰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统美术元素创新教学的路径探索

张立
  
锦绣·上旬
2023年25期
重庆经贸职业学院 重庆 409000

摘要:装饰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元素既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也能够创新美术专业课教学方法,优化美术专业课教学质量。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做好前期教学设计,巧妙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创新教学方法、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组织实践活动,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只有教师从多角度入手实现教学创新,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担负起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责任。

关键词:装饰专业;美术基础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

引言:

装饰专业的美术基础课程,强调让学生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掌握美术课理论知识,进一步掌握美术绘画技法对于这一专业的学生来说,若能够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新的元素和新的内容,也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展学生的学习事业,让学生以更加适当的视角学习,理解相关美术知识,提高美术专业课实践学习效果。

一、装饰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元素的要点

(一)选好融合教学切入点

装饰专业的美术课程教学中,美术基础专业课所涉及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性。但也可通过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元素,帮助学生拓宽学习视野、从多角度理解装饰专业美术基础课的理论知识 [1]。本文探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美术元素中,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西兰卡普土家织锦属于有非常丰富文化内涵,且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元素。教师应当在美术基础课程的色彩运用教学、装饰图案设计教学以及传统与民间美术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教学元素,优化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引入先进的教学辅助技术

以提高美术课程教学的呈现效果,作为教师也应当积极引入多种类型的教学辅助技术进行应用,例如微课视频以及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相关在线教学平台,力求通过先进辅助技术的融入应用,使得美术课程教学的视觉呈现效果和实践体验得到优化,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美术元素融合应用而言,以先进的技术使得具体的文化元素更加细腻的方式进行呈现,也有利于优化课程教学效果,取得更好的教学质量,教师只要做到对不同类型的辅助技术和创新教学方法合理应用即可。

二、装饰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中融入被物质文化遗产美术元素创新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做好前期教学设计,巧妙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在装饰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做好前期教学设计,对于优化传统文化融合效果有重要作用。作为教师,应当从教学流程设计,学生主观需求分析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系统性分析,为取得更好的装饰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保障。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说,装饰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这部分课程教学所担负的重要责任。例如,在装饰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西兰卡普这一土家织锦元素时,教师就应当把握以下几方面要点,保证融入效果。①以渝东南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为例,教师首先应对西兰卡普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工艺特点和艺术价值。同时,结合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明确西兰卡普在装饰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②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对于本文探讨的渝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西兰卡普土家织锦就属于非常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历史悠久,内涵也十分丰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用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合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二)创新教学方法、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创新教学方法对于优化教学效果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装饰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从传统美术元素也具有高度的必要性。在具体的教学工作落实中,教师应当选择渝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内含丰富形式多样的西兰卡普元素融入装饰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应用合作探索教学方法组织整体教学流程把握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①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便相互学习和帮助[2]。②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搜集与西兰卡普相关的资料。资料类型包括文字、视频等多种类型。③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共同分析、归纳所搜集的资料,深入了解西兰卡普的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④引导学生参与实践,选择自己喜欢的西兰卡普土家织锦类型,通过学生协同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织锦图案的绘制后,学校可尝试联系非遗传承人,由传承人通过演示和实践指导的方式教学生学会应用传统的织布设备进行西兰卡普土家织锦图案的纺织,土家织锦不仅对线条的细腻性有一定的要求,也要求在织布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色彩搭配和创新能力当学生掌握了基础的织锦工艺技术后,教师再从美术装饰设计专业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从配色图案设计的角度入手,进行创新思考和实践,达到锻炼学生的美术装饰设计能力的目标。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帮助学生丰富其实践学习过程、优化实践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三)组织实践活动,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传播

组织实践活动是指,教师可选择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让学生通过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体的制作过程接受相应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当即有了实际体验,其自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会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也会被有效激发,这对于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优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对于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而言,为了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准确地了解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土家织锦的制作工厂,或相应的旅游景点欣赏土家织锦手工艺人的织布过程。同时,学习尝试参与到支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承担起文化传承责任。在完成实践体验后,教师再进一步鼓励学生将土家织锦的纹饰图样色彩运用方式融入到装饰设计实践中,达到展示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效果。

三、结束语

综合本文分析可知,在装饰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是装饰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任务,也是丰富这部分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美术课程教学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组织活动创新教学实践方法,达到优化教学效果、传承传播传统文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海燕. 地方高校美术基础教学的创作意识培养初探——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3, 33 (06): 122-127.

[2] 蒲浩淼. 民间美术在大学美术基础教育中发挥的价值[J]. 艺术大观, 2022, (35): 121-123.

课题:重庆经贸职业学院课题《基于装饰专业美术基础与渝东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的传承教学研究》(JM202004020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