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视域下山东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价值与保护策略

李军锋
  
锦绣·上旬
2024年1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在山东沿黄的区域上,有许多保存完整的传统村落,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中华农耕文明发源地的地域文化特征。深入挖掘山东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价值,对于弘扬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实现山东乡村振兴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山东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价值;保护策略

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生态价值的挖掘与创造性转化,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凝聚力和不竭动力。传统村落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称之为民间文化生态的“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深入挖掘山东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价值,对于弘扬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实现山东乡村振兴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山东沿黄流域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价值

黄河在山东境内河道全长628公里,从菏泽市东明县入鲁,流经济宁、泰安、聊城等9市25县区,在东营市垦利区汇入渤海。山东沿黄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等问题突出,特别是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亟待解决。

(一)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风格

山东黄河流域的一些传统村落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但多数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美,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许多传统村落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传统。从非物质形态来看,传统村落较好地传承了民间技艺、民俗文化等“乡愁”的非物质载体。例如,山东聊城东阿县苫山村具有独特的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苫山古村落的形成苫山村,因苫山而得名。苫山,属泰山西来余脉,峦峰层叠,风景秀丽,形似苫盖,所以叫苫山;因为山峰西岩有峰突起状若卧羊,因此又叫羊山。居住当地的先民将此二峰合而称之苫羊山,简称苫山。又如,济南章丘区的石匣村,由石匣、东岭、相峪、相峪口四个自然村组成,村中石头铺成的小巷,搭建的石桥、建造的石屋、石庙,日常生活用的石碾、石磨、石缸、石桌、石凳、石槽,都是以石头为建材,整个村落宛如一个石头世界。村中诸泉汇流成河,穿村而过,河水沿峡谷有节奏地潺潺流淌,犹如一曲悠美的乐曲在山村里荡漾;沿河两岸还分布着真武庙、龙王庙、山神庙、西寺等多座庙宇。另外,在石匣村最闻名于世的是民俗文化当属章丘梆子,座落在村首广场上古朴而又气派的大戏台就是本村戏剧文化繁荣的见证。在戏台的对面,由小学改建的“中国章丘梆子戏剧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宣传章丘梆子博物馆,用了大量的图片、实物、资料生动地展示了章丘梆子的发展历史,能够领略了章丘梆子的精彩和大师的风范和故事。

(二)完善的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就是历史文化的不断传承和认同。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下,传统村落不仅融合地域和民族元素,孕育了本土文化,而且对文化的核心价值进行认同和传承。例如,淄博万家村位于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西北部,地处白云山前卧牛山麓,南邻102省道。该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明清时期三代尚书府第,淄西毕氏文化发源地。明嘉靖中期,毕氏六世祖毕忠臣居西铺,购置万安庄,后更名万家庄,七世祖毕木亲手厘定“三不一守”、“三学一愿”毕氏家训。毕氏家族一直秉承诗书孝礼传家,重视个人内在修养和品德提升,六百余年间先后出过11位进士,40多位举人。“积下德行传后世”是毕氏祖先对后辈的训诫,除了恪守祖训家规外,投豆以自省、秋祭敬祖先、贡品必有藕、制衣孝父母等道德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传统村落的历史文脉具有传承性的特征,表明了后人继承文化遗产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所以保护传统村落,一定要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性。

(三)较高的生态环境价值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文明带来的农耕生活,造就了先人以“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的生态营建理念。在这种自然观的作用下,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营建通常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从而造就了传统村落独特的生态环境景观。例如,临沂的李家石屋村位于山东省南部蒙山五大景区之一的蒙山人家风景区内,村庄主要由五个村民小组成分别为:广崮尧、大公馆、小公馆、河西、拐弯子。该村的自然景观非常独特:一条十里惊天河穿村而过,河水清澈、水流湍急,沿谷地形成大大小小数十个池潭;池中、道路旁、两侧山谷中竖立着各种奇形怪石。河水、树林、奇石共同构筑了李家石屋奇特的景观。又如东阿县苫山村的苫羊碧塘是最主要的水文景观。每到夏天多雨时间,水灌此塘,变为平湖。绿波粼粼,鹅鸭嬉戏,山屋倒影,月色相映,形成一幅美丽的图景。此外还有险湾索涛、河湾晨曲、临黄观翠、西麓双渠、芦花渡等有名景观。

二、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山东沿黄流域传统村落保护的策略

(一)坚持原真性保护和发展。

原真性是其传统村落文化的特征之一,当前部分沿黄流域的传统村落已经失去原真性,走向了现代化发展潮流,这是传统村落的一个发展问题。对于山东沿黄流域的传统村落的保护,关键是保护当中的传统古建筑、传统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自然景观等,这些是传统村落保护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当今现代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村落逐渐商业化,传统的建筑风格逐步现代化,导致传统的建筑风貌消失。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以及居民对传统村落保护力度不足、意识淡薄,对需要加强保护的传统村落进行改变、销毁,致使传统村落任其旅游商以及企业公司进行开发,原真性消失。事实上,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坚持其原真性,这样才能展现出特色性和文化性,才能突出其历史厚重感。

(二)坚持因地制宜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在部分省份会出现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同质化。同质化使传统村落文化的发展趋于模式化“千村一面”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我们部分地区在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目标定位不明确、思维观念不清晰。山东沿黄流域的古村落都是坐落在不同的地方,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传统风俗文化和经济基础,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当地的独特资源优势,深挖当地的文化特色,建设具有特色性、地域性的传统村落,从而突出自身的品牌特色。比如滨州的魏集古村,在保留了地方古代建筑风貌的基础上,突出了"一山一水二圣"的主题,展示了自己特有的水乡风貌和风景。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和发展该村,除了当地的财政投入之外,还积极引入外来资金。据悉,总共花费近亿元来对该村中的古建筑修缮保护、旅游设施的开发上。在此,游人可泛舟于村中心,观赏两岸风格迥异的民居,感受江南水乡的气息。

(三)坚持可持续性保护与发展。

山东沿黄流域的传统村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是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历史信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对山东沿黄流域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性是传统村落文化得以长期发展的本质特性,坚持可持续性保护与发展原则:一是要进一步深入对沿黄流域的传统村落中传统文化、民间技艺、节日民俗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的传承,保持文化传承发展的延续性。二是要不断加强对沿黄流域的传统村落中的传统建筑、历史文物特色民居、街区等物质遗产的保护,保持其物质文化的本真性;三是沿黄流域的传统村落是一个个超大的文化空间,蕴藏着众多珍贵的文化产品,这需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接轨,需要引进更多市场主体以及资本力量,更好地将传统村落中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文化资源活化,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经济基础,以实现沿黄流域的传统村落的可持续性。

(四)要创新传统村落文化的发展路径。

数字文旅是文化建设的数字工程,也是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新型动能。在创新山东沿黄流域的传统村落发展路径上,要聚焦“传统村落文化+数字科技”相融合的新业态。要利用当前的前沿科技成果,多通道投影、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与山东黄河流域的传统村落文化共同搭建沉侵式体验的结构与形态。数字技术已成为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动力,乡村文旅产业也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空间,这有利于对山东沿黄流域传统村落的创造性转化。比如,泰安肥城市五埠村结合自身农文旅产业特色,以乡村数字旅游为核心,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形成了产业兴旺,兼顾乡村治理的数字乡村发展建设模式,打造成为肥城的“掌上村庄”示范村。如今,该村的游客旅游、村民自治、乡村治理,所有在村人员用手机扫码就可获得“管家式”服务。因此,要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把科技创新与传统村落文化融合在一起,把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村落文化资源转化为高品质的文化体验服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

[2]王思明,刘馨秋.中国传统村落:记忆、传承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

[3]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传统村落,2013。

作者简介:李军锋,男,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师,基金项目:2023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科研课题:黄河流域山东段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立项号:X23H00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