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巴彦淖尔长城遗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与意义浅析

张斌 宋雅洁
  
锦绣·上旬
2024年4期
1.巴彦淖尔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 内蒙古 临河 015000 2.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 内蒙古 临河 015000

摘要:巴彦淖尔地区的长城遗址,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巴彦淖尔长城遗址概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框架、巴彦淖尔长城遗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意义等方面进行浅析研究,得出巴彦淖尔长城遗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长城遗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用;意义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工程,自古以来便是国家防御的重要屏障,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市,一段段长城遗址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历史与沧桑,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巴彦淖尔长城遗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与意义。

1.巴彦淖尔长城遗址概述

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是黄河“几”字弯的顶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该地区的长城遗址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历史悠久。据调查,巴彦淖尔市境内的四条长城是以长城为主体,烽火台、障塞、边堡等为附属建筑组成的一个长城防御体系。总长度为1020公里,占内蒙古长城(7570公里)的近七分之一,占全国(21196.18公里)的5%。2013年,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认定巴彦淖尔市秦汉长城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段落。2014年9月,战国赵北长城、汉外长城即阴山汉代当路塞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巴彦淖尔市境内的秦汉长城广申隆段、同和太—东希日朝鲁段、汉长城西尼乌素段、汉代鸡鹿塞障城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1]。

1.1战国赵北长城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修筑了赵北长城。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遗迹之一,距今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据长城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巴彦淖尔市赵北长城墙体长53公里,沿线分布障城2座、烽火台37座、马面1处,遗址1处。这段长城见证了赵国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军事对抗与文化交流,为后来的多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1.2秦汉长城

秦时蒙恬所筑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蜿蜒于巴彦淖尔阴山山脉的秦长城遗迹应属秦长城的中间段落。根据长城的建筑形制、走向、位置和建筑体系的分布格局,可将此段长城分为东西两段。据长城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巴彦淖尔市秦汉长城墙体长250公里,沿线分布障城15座、烽火台300余座。

1.3汉外长城

汉外长城位于阴山以北的戈壁荒漠地带。汉外长城分南北两道,两道长城相间10—30公里不等。据长城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巴彦淖尔市汉外长城墙体约700公里。在长城南侧沿线分布有障城12处、古城1处、障址73处、烽火台57处、城址13座。

1.4保护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对巴彦淖尔长城遗址的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开展了长城文物保护工作,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规划和措施。同时,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等方式,推动长城遗址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然而,巴彦淖尔长城遗址的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由于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长城遗址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发展,长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框架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历史演进中,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列重要论述揭示了各民族共有身份建设的深层机理,指明了新时代凝心聚力的必由之路,开拓了民族工作的理论新境界,为发展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出了中国原创性贡献[2]。

3.巴彦淖尔长城遗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

3.1 见证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巴彦淖尔长城遗址不仅是军事防御工程的遗迹,更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城内外各民族通过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战争与和平等多种方式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长城作为这一过程的重要载体,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

3.2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长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对巴彦淖尔长城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可以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

3.3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巴彦淖尔长城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同时,利用长城遗址的丰富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活动,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4.巴彦淖尔长城遗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意义

4.1 彰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巴彦淖尔长城遗址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展示了各民族在历史上的共同奋斗与融合发展。通过深入挖掘和研究长城遗址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4.2 强化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分裂走向统一、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历史进程。巴彦淖尔长城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有助于强化各族群众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4.3 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之一,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巴彦淖尔长城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5.结论

综上所述,巴彦淖尔长城遗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见证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还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并强化了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巴彦淖尔长城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文平.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M].文物出版社,2018第1版.

[2]何文钜.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理论精髓[J].广西民族研究.2021第二期.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