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文化自信视域下,“非遗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摘要: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时代高职院校的职责和使命,本文全面阐释了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深入分析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现状和挑战,探讨文化自信视域下,“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唤醒中国青年骨子里文化自信的基因,让中国青年更加坚定了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的信念,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石。
关键词:文化自信;非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近年来,文化自信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它致力于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唤醒了中国青年骨子里文化自信的基因,而且也让中国青年更加坚定了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的信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关键举措,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清晰地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脉络,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理解和认同,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这样的教育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必须更加聚焦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核心理念。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加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融通联动[2],深化对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的培育,让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承担起时代的任务,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石。
二、文化自信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
(一)文化自信铸就大学生人文素养新高度
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度认同与自觉弘扬,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巧妙地融入文化自信的元素,以此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自豪,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促进了他们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并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文化自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支撑和鲜活源泉
文化自信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中,同时也汲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硕成果。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动且富有深度的教材和案例,使教育过程更加紧密地贴合现实、融入生活、贴近学生心灵。在传承与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文化自信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更加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文化素材,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摆脱掉传统的单调乏味的理论灌输,将抽象的理念具象化,从融入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把理论变成故事,用故事承载思想,以思想激发情怀[2],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使思想政治教育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吸引力和深刻的感染力。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现状与现实挑战
00后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通常表现为背着画板、拿着相机,他们喜欢二次元、cosplay,他们思想更活跃奔放。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引领,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引导学生弘扬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上给予正确的引领和指导,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至关重要。意识形态的导向性对于文化的演进方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文化作为最深层次的自信,需要渗透到思政育人全过程中。目前高校文化育人的现实挑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育人方式单一
文化育人强调浸润式教育。目前,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还不健全。一是传统课堂讲授方式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导致学生往往只能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内容也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第二课堂的形式较为有限,主要局限于听讲座、报告和参加一些活动。尽管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但往往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难以深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方向。同时,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未能形成文化育人的合力。
(二)文化融合不深入,缺乏引导容易产生认知偏差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融合日益显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线上传播与线下教育相辅相成,成为两大关键传播渠道。然而,线上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也带来了内容质量的参差不齐,外来文化的冲击可能让学生产生认知偏差。如果在育人的全过程中,学生被国外不良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所迷惑[3],就会影响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削弱他们的文化自信,对其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深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开放包容地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从而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学生才能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成长为既有文化自信又具备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三)年轻化校园受众对传统文化关注度降低
进入新时代,新一代的高职学生已经由“00后”逐步步入“05后”,他们热衷追求新鲜事物,快速吸收并模仿社交媒体上的流行文化。然而,在快节奏的信息更迭中,他们往往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无法深入领略和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传统文化的传播虽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但本质上仍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某些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形成固有的表现形式[3],即便采用先进技术进行转化,也难以激发其持续关注度。这种较低的关注度不仅影响传播主体的积极性,也削弱了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播影响力。
四、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非遗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建构“技能+文化”培养模式,探索非遗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将“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开展“多彩非遗 文脉相承”系列活动,先后邀请天津三绝:“泥人张”、“风筝魏”“杨柳青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建构“技能+文化”培养模式,探索非遗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单场活动受众300余人,学生通过现场聆听非遗传承人的讲解,与之互动问答,更加深入的了解天津本土文化的独特内涵,亲身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技能+文化”培养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这也为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二)搭建“沉浸式”体验平台,激活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应用
学院从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中心辐射打造数字艺术系文化长廊,开展汉服文化、茶文化、国学文化、中国传统色展览、二十四节气展览,做到一月一主题、一月一展览,努力营造文化育人环境。以基地为依托搭建“沉浸式”体验平台,激活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应用:邀请“泥人张”传承人张宇老师现场指导学生体验“泥人”的制作过程、第四代“风筝魏”传人魏国秋老师现在指导学生体验制作风筝、“杨柳青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石彦敏老师现场指导学生绘制“杨柳青年画”。此外,在重大节庆日开展沉浸式体验民俗活动,如春节剪窗花、端午节包粽子、中秋做月饼,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角度、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让文化自信深入人心。
(三)邀请非遗传承人加入“大师工作室”,共筑文化自信、提质增效教育之路。
学院始终秉承着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具备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素质人才。先后邀请“泥人张”、“风筝魏”、“杨柳青年画”传承人进入大师工作室,旨在搭建一个集非遗技艺传承、文化交流与技艺创新于一体的平台,共筑文化自信、提质增效教育之路。通过大师工作室的平台建设与发展规划,学院希望与各位传承人深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擦亮津品、津派文化品牌。在这里,学生们不仅能够学习到非遗技艺的精髓,更能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学院以非遗为媒,搭建起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们在触摸历史的脉搏中,感受非遗的深邃与魅力。通过亲手制作、亲身体验,学生们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专业技能与艺术素养,更能够在实践中领悟到工匠精神的真谛,从而培养起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在大师工作室的熏陶下,学生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他们开始更加珍视和传承自己的文化根脉,更加坚定地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这种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更来自于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和追求。
五、结语
在当今高校文化建设中,将“非遗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贯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的有益尝试[4],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在探索“非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路径上,用开放性、包容性、浸润性、适用性的方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文化育人元素,并结合时代要求,探索实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质量的创新形式,其实践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1]付文娟,高志越.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论析[J].才智,2024,(12):13-16.
[2]蔡海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研究[J].才智,2024,(06):108-111.
[3]廖一祯.文化自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探究[J].中国防痨杂志,2024,46(02):251-252.
[4]付荣云,朱福芳.非遗技艺赋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路径研究——以“山东手造”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0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