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TPACK理论视角下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策略

涂清铃
  
锦绣·上旬
2024年7期
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是提升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本文从TPACK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了爱国主义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堂融合的策略。TPACK理论强调教师需整合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与技术知识(TK),形成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分析了TPACK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内容知识、教学知识、技术知识,并提出了具体的融合策略:将政治性与学理性相融合,整合线上线下优质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技术应用,避免唯技术论;持续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改变传统思政课堂教学理念。这些策略有助于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生动和有效。

关键词:TPACK理论;爱国主义教育;高校思政课堂

一、前言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探讨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TPACK理论,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改进教育实践的框架。该理论强调教师需要将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与技术知识(TK)相结合,形成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我国高校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供给[2]。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平台,更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场所[3]。

然而,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与TPACK理论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方面,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3]。本文在进行分析过程中就从TPACK理论视角入手,对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二、TPACK理论基本概述

(一)TPACK理论

TPACK理论,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是由美国学者Matthew J. Koehler和Punya Mishra于2005年在L. Shulman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这一理论框架旨在解释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如何相互作用以支持有效的教学。TPACK理论认为,教师需要将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简称CK)、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简称PK)与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简称TK)相结合,形成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TPACK理论的提出,不仅为教师知识结构的界定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TPACK理论的基本要素

1.内容知识

内容知识(CK)是指教师在特定学科领域内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它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在TPACK理论中,内容知识不仅仅是对学科事实和概念的了解,还包括对学科内概念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将这些概念呈现给学生的能力。CK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深入地掌握学科内容,并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有效地组织和传递这些知识。

2.教学知识

教学知识(PK)是指教师关于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知识,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等方面的知识。PK涉及到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能力。在TPACK理论中,教学知识是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风格,还要能够设计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活动。

3.技术知识

技术知识(TK)是指教师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在TPACK理论中,技术知识不仅包括对硬件和软件的操作技能,还包括对技术如何影响教学和学习的理解。TK要求教师能够选择合适的技术工具来支持教学活动,以及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这些工具来提高教学效果。

三、TPACK理论视角下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知识(PCK):教学内容整合与创新教学方法相融

1.将政治性与学理性相融合

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过程中,PCK的运用尤为关键。首先,教师需要将政治性与学理性相融合,这意味着在传授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时,不仅要强调其政治意义和价值导向,还要注重学术性和理论性的深入剖析。通过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帮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分析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爱国主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这种融合政治性与学理性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学术探究能力。

2.整合线上线下优质教学资源

在TPACK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有效整合线上线下的优质教学资源,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线上资源如电子书籍、在线课程、教育视频等,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视角。线下资源则包括图书馆藏书、历史文献、实地考察等,这些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感性认识。教师可以设计混合式学习活动,结合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互动讨论,使学生在多维度的学习和体验中深化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例如,通过线上平台分享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和自学;在线下课堂上组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辩论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等技术手段,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爱国主义精神的力量。

3.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在TPACK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这包括但不限于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翻转课堂允许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等材料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上则用于深入讨论和应用实践,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课堂互动性和学习深度。项目式学习则通过让学生参与主题研究、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从而促进知识的交流和互补。案例教学则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应用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互动白板、在线问答系统等,来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生动和有效。

(二)技术内容知识(TCK):创新技术应用与遵循教学规律并重

1.创新技术应用

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过程中,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生动、直观、互动的教学环境。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事件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场景,增强学习的沉浸感。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线上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拓宽交流渠道。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学生“穿越”到历史现场,体验历史事件,从而加深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资源。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工具和方法。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手段,以保持教学的现代性和前瞻性。通过创新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避免唯技术论

唯技术论倾向于过分依赖技术,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教学规律的重要性。教师应该认识到,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技术的应用应该服务于教学内容的传递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追求技术的新颖和复杂。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遵循教学规律,确保技术的应用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相匹配。例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应该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避免过度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内容。在使用网络资源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确保技术应用能够促进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内化。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技术应用的公平性和包容性,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平等地访问和利用技术资源。教师还需要关注技术应用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保护学生的隐私和信息安全。通过避免唯技术论,教师可以更加合理和有效地利用技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技术教学知识(TPK):信息素养提升与转变教学理念并举

1.持续提高师生信息素养

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过程中,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还涵盖了对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估和创新应用的能力。

首先,教师自身需要具备高水平的信息素养,这包括熟练使用各种教学软件和平台,如在线课程管理系统、互动白板、教学反馈工具等。教师还需要能够评估不同信息资源的可靠性和适用性,以及如何将这些资源有效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中。此外,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如数据分析工具、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工具等,以保持教学方法的现代性和创新性[4]。对于学生而言,提高信息素养意味着他们能够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评估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术研究和创新。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举办工作坊、提供在线学习资源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信息素养。通过持续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可以促进教学方式的现代化,使学生在学习爱国主义教育时能够接触到更丰富、更立体的信息资源,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2.改变传统思政课堂教学理念

传统的思政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思考。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更加开放和互动的教学方式。这包括设计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建互动学习平台,如在线讨论区、学习社群等,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够进行交流和合作。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利用技术手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习管理系统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建议和材料。通过改变传统思政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可以创造更加开放、包容和互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生动和有效。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本文探讨了在TPACK理论指导下,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堂。通过分析TPACK理论的基本要素,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包括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技术应用的创新与合理使用、信息素养的提升与教学理念的转变。这些策略旨在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文章强调,教师在应用技术时应避免唯技术论,确保技术的应用服务于教学内容的传递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应持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并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更加开放和互动的教学方式,创造更加开放、包容和互动的学习环境。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思政课堂中的有效融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帆,孔繁宇,李晓茹.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4,(19):91-93.

[2]吴芸,刘发稳. 推进中高职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4,(24):48-52.

[3]蔡小葵.“大思政课”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J].特区经济,2024,(08):18-21.

[4]闫肃,朱星樽.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意义指向、内容向度与实施理路[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4,45(08):107-114.

作者简介:涂清铃;(1998,01-),女,土家,湖北恩施人,学科思政专业;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