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办高校思政教育一体化融合模式
——以《人体解剖学》课程为例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为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充足的素材。为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民办高校将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本文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价值,深入探究二者融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专业课教育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加强实践教育,以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发挥融合模式的作用。
关键词:融合模式;思政教育;民办高校;传统文化
引言:新时代,文化自信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践行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民办高校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部分民办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专业课教育体系中,持续扩充教育内容,丰富德育素材,启迪学生智慧,提高教育成效,使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趋势
民办高校因其自身的独特优势,成为当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获得外界力量的支持,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其中,民办高校的用人机制较为灵活,根据思政教育融合的需要,灵活选择教师,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民办高校具有健全的思政育人组织机构,在当地政府与校党委的支持下,新型融合模式应运而生,思政教育效果显著。另外,随着民办高校文化积淀日益深厚,师资力量与基础生源都得到优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动力。思政教育融合收效显著,顺应新时代思政教育事业的发展潮流。
2 人体解剖学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求,民办高校医学专业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作为医学基础课程,医学名词中有大量的术语来源于人体解剖学,它与医学各学科之间联系紧密,是医学各学科不可动摇的基石。在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是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这一时期对学生的思想、品格、道德、职业素养、家国情怀的培养塑造起着关键作用。坚持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发展体系,这对医学专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人体解剖学与思政教育融合满足医生职业素养的需求。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来弘扬医者仁心,继承发展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对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有着重要作用。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智慧,为现代医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教师重视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1]。其次,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建设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程思政的设计,培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爱国爱岗,积极奉献,发挥工匠精神,形成职业认同感,在工作岗位上履职尽责,营造积极、正向的社会氛围。最后,有利于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载体。学生在思政教育融合模式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推崇名医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模式
3.1“文化+思政”专业课程体系
“文化+思政”专业课程体系是思政教育融合模式的重要体现,通过一体化课程架构设计,有效消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界限。在构建新型思政教育融合模式中,民办高校基于二者的特点,对专业课理论基础进行巩固。学生在新型课程体系下,不仅学习专业课理论知识,而且培养出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借助融合式的教学,学生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例如,某地民办高校针对思政专业课教育融合模式,推出融合思政教育课程。该课程提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儒家、法家、道家的思想巧妙整合,与思政教育的要求相结合。在人体解剖学课程讲解脊柱的构成、形态结构时,自然过渡到中国脊梁,列举国内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例如:袁隆平,屠呦呦,邓稼先,钱学森等,作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前进的动力。通过该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践行仁爱理念,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型课程体系中,教师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激励学生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内在联系,进而增强学生的思政素养[2]。另外,“文化+思政”一体化课程体系中,教师更新思政教育的方法。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升思政素养。例如,在讲解消化系统的功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此引入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有对不合时代的文化的摒弃。以此来引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3.2完善的一体化融合机制
一体化融合机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内容,在新型融合教育模式下,一体化融合机制更加完善。首先,课堂教学融合的效果较好。在思政教学中提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养分。民办高校以思政课作为主要融合的阵地,并以专业课为辅助融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培育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其次,通过师生研学融合机制,将师生组织起来,对专题课程进行研讨。专家、学者、教授成立研学团队,有效推动研学活动的开展,使思政融合教育更加深入。设置名师讲坛与专题研究会的形式,为思政融合教育提供基础保障。再次,建立社会实践融合机制。例如,在人体解剖学课程第一次实验课时,课前10分钟可以举行向“大体老师”致敬默哀活动。默哀后,任课老师告知学生在之后解剖学实验课上课过程中要尊重、感恩“大体老师”,以此培养其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精神。最后,完善社团活动机制。民办高校组织开展与思政有关的“解剖绘图大赛”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教育的有效融合,达到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
3.3打造课程思政资源库
大思政建设背景下,民办高校各学科课程资源库建设效率提高。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打造优质的课程思政资源库,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思政教育融合模式的运用。1)坚持课程思政资源好用、够用与可用的原则,根据院校的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丰富资源库的素材。例如,某民办医学类院校,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积极打造课程思政资源库。通过对比研究,掌握课程思政资源,明确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储存名人、名医文化知识。其中,教师以扁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名医的知识进行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3]。2)在课程思政资源库打造过程中,人体解剖学专业课教师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了解。其中,某民办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对2023与2024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提供方向。调查结果显示:2023届学生具有一定的思政基础,相关知识储备量比2024届学生更多。对此,教师基于调查结果,调整课程思政资源库的内容,使资源库的利用效果更加显著。此外,搭配互联网技术,提高课程思政资源库的利用率。学生与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获取资源库信息,利用线上平台定期推送名医文化事例,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思政教育融合模式的作用效果。3)坚持课程思政资源库共建、共享、共用的原则,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促进思政教学水平的提高。
3.4信息技术辅助思政教育
随着“文化+思政”专业课程一体化的构建,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充分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思政教育融合模式,有效促进思政教育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首先,借助互联网辅助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思政融合教育模式。教师采用混合式教学手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医学院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人体解剖学与生命教育相结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思想。其中,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思想,充分表达了古人对生命的诠释。教师借助数字化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完整呈现,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始终保持对生命的热忱。其次,结合人体解剖学课程内涵,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在思政学习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认真体会生命的意义[4]。此外,教师充分认识到人体解剖学的特点,发挥实践教育作用,将人体器官模型通过互联网技术展现。例如,某教师参照《现代汉语规范用法大词典》,聚焦医学教育,对人体解剖学知识进行讲述。以感人肺腑的实施案例进行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学生根据抗疫时事,感悟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增强职业认同感。最后,利用数据库技术,将人体解剖学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储存,通过课程教育激发学生的热情。学生在思政学习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解,感悟文化魅力,增强自豪感与自信心,主动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
3.5一体化融合效果的监测与评价
民办高校专业课思政教育一体化融合模式的效果监测与评价极为关键,是判断融合模式、改进模式内容的有效手段。首先,民办高校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明确融合模式的监测目标,通过实时的跟踪调查,对融合模式的运作效果进行检验。例如,专业课思政一体化融合课堂中,高校管理者通过计算机系统,对课堂进展进行监测。发现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资源在专业课堂中的整合不到位,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应及时整改。高校各部门协同发力,不断融合职能作用,成立相关专业课知识点传统文化资源推送平台。教师利用该平台进行思政教育,有效弥补传统思政元素缺失的问题。在监测过程中,落实融合教育指标,加强对融合教育各项指标的监测。其次,建立科学的目标监测制度,发挥实时跟踪的作用,纠正融合教育目标的偏差[5]。在专业课堂中,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明确原则目标,对思政教育的动态进行关注。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自测,严格按照融合模式目标监测与评价路线进行自我评价,并生成评价报告,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模式的构建与更新提供基础,促进民办思政教育水平的提高。最后,根据思政元素渗透效果的检验,对思政融合教育模式作出评价,为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例如,某民办高校医学专业,教师将人体解剖学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通过对一系列活动的检验,了解以学生思政元素的实施情况。教学模式评价结果显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医学人文教育意义显著,红十字会精神得到传承。人体解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得到有效发挥,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
结论:综上所述,文章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一体化融合趋势进行分析,详细描述二者融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针对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目标,构建新型融合模式,其中“文化+思政”的课程体系,完善的一体化融合机制与融合效果监测评价系统完美呈现出融合模式的特点,提高融合效果,达到民政高校思政教育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田恒运,郝红英,刘佳,等.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课程思政——以“人体解剖学”为例[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4,26(11):96-100.
[2]朱林,葛述苹,夏海杰.思政育人视角下民办高校班导师工作探索——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建筑学专业为例[J].重庆建筑,2024,23(10):79-82.
[3]孙耐雪,薛靖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究——以某民办高校“纲要”课“三位一体式”改革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4,(10):70-73.
[4]陈端君,光永星,姚梅玲.基于课程思政的民办高校数据库系统课程教学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20(29):115-117.
[5]卢巍,李建平,冼文娇,等.以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基础医学课程的评价体系[J].中国当代医药,2024,31(28):156-159.
作者简介:
赵翌如(1990.10——),女,汉族,籍贯:河南省商丘市,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思政一体化。
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立项课题,课题名称:民办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究(编号:HNMXL2023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