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禹文化融入高校“Z世代”群体思政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社科研究基地专项课题“大禹文化融入高校‘Z世代’群体思政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145J042)的研究成果。]
摘 要:现代年轻人群体,以“Z世代”为主体。高校大学生正是“Z世代”典型代表,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或已打上“电子土著”的烙印。此群体以鲜明的个性及特色化的辨识度,迅速成为社会重点关注对象。高校“Z世代”学生群体如何强化主流文化认知和正向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的凝聚力,让此群体找到文化归属感至关重要。大禹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所彰显的文化精神,正面阐释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谋求生存和谋求发展的坚强意志,这是值得当下高校“Z世代”学生群体大力弘扬和传承的文化精神,其中包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民族精神。
关键词:Z世代;大禹文化;思政育人;民族精神
作者简介:曹笑玮,女,1987年出生,浙江舟山人,硕士,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田思敏,女,2002年5月出生,浙江丽水缙云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2102班本科生。
Abstract: “Generation Z” are the dominant group in the population of modern young people. College students ar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the “Generation Z”, known as the "natives" of the Internet or identified as “electronic natives”. for the student group of “Generation Z”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ultural spirit manifested by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represented by Dayu has positively presented the strong will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strive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continuous self-improvement and hard work, which is the cultural spirit, including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diligence, craftsmanship, and national spirit, that should be promoted and conserved by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generation Z.
Key words: Generation Z; Dayu cultur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National spirit
高校“Z世代”①学生群体代表着未来无限可能,高校是他们人生走向社会要系好第一颗纽扣的平台,如何培育自我觉醒而不是“躺平”,或变成“尼特族”②;努力创新而非思维裹挟者;目标坚定而非精致利己者。此外,如何强化主流文化认知和正向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的凝聚力,找到自身的归属感,的确至关重要。
一、高校“Z世代”群体现状辨析
现代年轻人群体以“Z世代”为主体,(“Z世代”通指称1995年-2009年出生的人),在深度数字化、广度网络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代人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或已打上“电子土著”的烙印。而现代大学生正是“Z世代”典型代表,此群体以鲜明的个性及特色化的辨识度,迅速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群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主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③第二个百年历史征程上首当其冲的“时代新人”大致相当于目前高校“Z世代”学生群体,“Z世代”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正向有效的引导和培育。
2022年5月27日,中国日报社联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等知名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创立的Z世代研究中心在京成立。同时正式对外发布由Z世代研究中心出品的《2022全球Z世代观察报告》④,并与3天后发布官方英语解读版,这意味着对于“Z世代”群体观察研究官方主流媒体及国内重点高校搭建平台以一种合作模式进入社会大众视野。
Z世代研究中心出品的《2022全球Z世代观察报告》中提及“Z世代”具有自信、包容、友好、个性、未来等关键词的特点与属性。目前高校“Z世代”这个庞大的学生群体使用数字化电子产品已从技术手段演变成无处不在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所接触文化呈现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性、丰富性、互动性优势,同时海量信息爆炸式的输出影响集中表现在信息过剩、资讯碎片化、当下满足的直接化。2022年“浅”搞笑梗通过网络平台在学生群里中爆火,“Z世代”群体高频的使用“浅尝、浅学、浅试”等,此现象的延伸涵义代表了“Z世代”学生群体在数字化生存环境中具有特有“浅学习”的特征,“快消式”获取方式,“成瘾性”生活习惯等一些负面因素倾向。多数“Z世代”学生在学习和获取的过程中还未具有较为成熟的甄别能力及较强韧性的专注力。同时“Z世代”学生群体鲜明的个性某种程度是触发他们偏爱或者强烈主观意识选择自己易接受和学习的文化,较为容易产生进行自我信息裹挟,形成文化茧房的现象。
二、大禹文化融入高校“Z世代”群体思政育人的意义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了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治国理政,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智慧应对国内外重大挑战,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有力凝聚了民族精神,得到全世界中华儿女高度认同。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成功的治水英雄,其治水表现了临危受命的担当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尊重自然的科学精神,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建立九州一体的命运共同体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2006年在浙江为公祭大禹陵发来贺信:“大禹以其疏导洪患的卓越功勋而赢得后世敬仰。其人其事其精神,展示了浙江的文化魅力,是浙江精神的重要渊源。”⑤全国各地先后为大禹建立纪念性场所,祭祀缅怀寄托对大禹的崇敬之情,形成了丰富的大禹文化,传承和弘扬大禹精神。目前各地对大禹文化研究多数基于当地历史中大禹文化研究、大禹对当地风俗影响、大禹古迹等开展历史、考古、文化等学术研究。
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思政教育是学校育人的生命线,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之问”。大禹为代表地方特色文化精神阐释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求生存、求发展的坚强意志⑥,正是高校“Z世代”学生群体需大力弘扬和传承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浙江精神和绍兴精神。作为在绍高校党务和学生工作者,将大禹文化融入思政育人工作中,让在绍高校的“Z世代”学生群体秉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践行“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崇尚科学、务实创新”的绍兴精神。培育“Z世代”学生群体从中汲取强大力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传承中华文脉,具有中国心,充满中国味,饱含为祖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三、大禹文化融入高校“Z世代”群体思政育人的着力点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一代代政治上坚定、思想上纯洁、行动上担当的青年,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Z世代”的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首先,育人准则要坚持党建引领。让党建贯穿立德树人的全方位、全过程,打好立德树人底色。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育人内容要坚持文化引领。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引导“Z世代”学生群体对大禹为代表地方特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具有认同感;把“Z世代”学生群体和大禹为代表地方特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拉近距离;让“Z世代”学生群体对大禹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获取及思考,讲清楚大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内涵意义,鲜明特色,加强挖据与阐发,有建设性创新性持续开展思政育人工作。
再者,育人过程要坚持目标引领。建立以“目标引领、提升质量”为主的育人机制,全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不断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强化学生工作特色,确保学生成长成才。将大禹文化通过实践运用在第一课堂的教学和第二、第三课堂活动体验中,达到浸润潜移默化,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四、大禹文化融入高校“Z世代”群体思政育人的路径思考
以前瞻性的理念和方案来将大禹文化融入高校“Z世代”群体思政工作中,形成了“一个中心、四大载体、八种感受”的模式。把主题教育和日常教育、激励式教育与感染式教育、个体沉浸式和群体体验式教育等结合起来。按文化育人、实践育才的思路,积极拓宽载体路径,开展各类情景式、体验式、参与式的文化浸润活动。
(一)完善“Z世代”共性兼具特色育人体系,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将弘扬大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以“Z世代”学生成长成才为思政育人主线中,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主题教育融入班级建设,强化同向同行;以结果为导向,将“五率一度”六维指标落到实处;将大道理转化为小系列,五育并举探索“学风+”思政育人路径等一系列举措,根据目前高校受教育“Z世代”学生群体特点来科学完善特色育人体系架构,将“四大载体、八种感受”贯彻“Z世代”大学阶段的学习过程,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打造大学阶段文化育人闭环管理,从中提炼、构建新的思政育人术语、价值意义和研究方式,在思政育人过程中“Z世代”群体有自信感、安全感。
(二)构建大禹文化立体式环境,融合推进多元化渠道宣传。逐步打造建立大禹与镜水人文讲堂、大禹文化长廊和大禹文化资料室,依托市级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大禹与中国传统文化科普基地,以多方营造充满大禹因素的充满正能量的环境氛围,在视觉形象设计中融入大禹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给予学生独特视觉感受。同时以公众号推文等形式推出“用外语讲中国故事”视频系列展播、大禹故事、国粹、戏剧、传统重大节日及节气及地方民俗等来开展文化科普及安全知识宣讲,作为大禹文化育人话语体现的有效延伸和补充。通过“Z世代”学生主要获取信息渠道,以显性与隐形相结合的思政育人手段将大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固化在心中,做到入耳入脑入心,润物无声内化好精神品质和道德规范。目前,我院“Z世代”学生群体受大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达12000人次以上。
(三)打造多方位精准核心受众点的思政育人平台载体及团队,激发大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创新力。为更好弘扬绍兴地方特色文化--大禹文化,培育时代新人,进一步凸显大禹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中的重要地位,依托学院内涵建设及强大师资队伍成立大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组建以党政领导为首,骨干成员均为中共党员的创新团队。让学生感知所处地民族文化人物事例及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拉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距离。强化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话精神和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学校办学思路,学院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素质教学部,开设大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通识必修、选修课,全院教师党员参与授课,抓牢“Z世代”学生最佳受教育时间和课堂传授教育的主阵地,全面系统的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文化需求和选择,让大禹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同根同源,助推大禹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大脑,强化对“Z世代”群体的教育引导、实践养成。
打造“镜水人文系列活动”“弘扬大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等平台载体,助力培育以弘扬大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学院“Z世代”学生团队以弘扬越文化为主,至今天最长已有6年,300余名“Z世代”学生党员、干部参与实践,唤醒无数未成年人知途迷返,无数贫困地区孩子受教育,绍兴地方文化得以传播,其中“育新课堂”实践团队被《中国警察网》《浙江新闻频道》《绍兴新闻频道》《绍兴日报》等多家省、市级媒体报道,社会反响强烈,“育新课堂”、“筑梦支教”分别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组织的2019、2020浙江省暑期社会实践风采大赛中荣获优秀团队。这样教育形式运用在第一课堂的教学和第二、第三课堂活动体验中,达到浸润潜移默化,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四)开展形式多样文化主题活动,提升大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渗透力。一是,开展以大禹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高端学术交流活动,让“Z世代”学生群体作为志愿者承担会务工作,作为听众参与高端学术会议,在“学中干,干中学”科普大禹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二是,推动传统学生线下社团科学转型工作,打破传统学生线下社团结构固本化,受众群体逐步萎缩化的困境,以“Z世代”学生群体为中心,指导老师为专业引导的启发式、研讨式、引领式不同专业背景和特色社团中心逐步转型,在“Z世代”学生群体活跃的第二、第三课堂发展学术社团、服务地方社团、文化交流社团等多元化社团中心,让“Z世代”学生群体感受大禹文化的魅力与感染力,提升学生参与其中的主观能动性,深化大禹与中华传统文化育人凝聚力。三是,开展以大禹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竞赛活动。积极探索大禹与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用“Z世代”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参与校、市、省级中华经典诵读竞赛等,开展集阅读、背诵、写作一体贯彻“Z世代”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征文比赛,开展大禹故事漫画比赛,组建大禹文化宣讲团参与到院校两级活动中去。
结语
通过有机结合大禹文化与时俱进的融入高校“Z世代”学生群体思政育人工作,围绕大禹文化特色思政育人探索实践,进一步推进地方服务工作,坚持适合“Z世代”学生群体平台和团队建设,坚持深化思政育人创新工作项目品牌建设,进一步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提升现代“Z世代”学生群体思政育人品牌质量和内涵,赋能高校“Z世代”学生群体思政育人体系中的大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让“Z世代”学生群体感知大禹精神及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拉近距离实现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双提升。
注释:
① 王水雄:《中国“Z世代”青年群体观察》,《人民论坛》2021年第25期。
② 王鑫、王荣、顾美红:《大学生“尼特族”的群体画像与转化逻辑》,《高教探索》2022年第4期。
③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09日。
④ Z世代研究中心:《2022全球Z世代观察报告》,Z世代说公众号平台2022年5月28日。
⑤ 习近平:《致绍兴市公祭大禹陵活动贺信》2006年3月28日。
⑥ 金云:《校园文化背景下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以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为例》,《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 高小燕:《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8期。
[2] 宋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