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文科背景下朝鲜语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魏潘潘
  
中文学刊
2023年1期

[[基金项目]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Seed Program for Korean Studies throug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Korea and the Korean Studies Promotion Service of 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AKS-2020-INC-2230008).]

摘  要:2018年10月教育部首提“新文科”,之后外语专业特别是英语专业学者从各个角度展开了对其的讨论和研究。近年来,朝鲜语专业虽也吸收了课程思政、国别区域人才培养等先进教育理念,但立足新文科视角下进行研究较少,缺少对新文科内涵的思考和论证。本论文立足新文科已达成的共识性特征,从广义层面探究了朝鲜语专业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化、课程设置多样化、师资队伍复合化以及教材开发规范化。

关键词:新文科;朝鲜语;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魏潘潘,男,1986年10月出生,籍贯山东巨野,博士、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韩国语教育、韩国学。

Abstract: In October 2018,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irst put forward “New Liberal Arts”, and then scholars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especially English majors, discussed and studied it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Korean major has also absorbed advanced educational concepts such a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national and reg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o on,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liberal arts, and a lack of thinking and demonstration on the connota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Based on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Korean language major from a broad sense, and puts forwar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urriculum design,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Korean language;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大数据、AI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对传统外语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冲击。现阶段虽没人相信人工智能会取代外语教育,但也不会有人质疑机器已替代了大量人工翻译工作,传统的以单一语言为核心的外语教学受到挑战。外语教师应深刻认识信息技术以及时代发展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深化外语教学改革,使其能紧跟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新文科建设正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提出的,致力于解决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其为外语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新文科”的教育理念是美国希拉姆学院率先提出的,2017年10月开始,该校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对29个专业进行重组,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①。 “新文科”在中国发端于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文件中提出了有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总体部署②。2019年4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正式全面启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③。同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坚决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④。

中国“新文科”的概念提出时间不久,其建设更是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目前学界对新文科的内涵尚未形成共识,其涉及学科较多,短时间内也不可能达成共识,目前新闻学界、教育界,外语界等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对新文科的认识,胡开宝(2020)认为,“新文科是指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实现文科内部以及文科与自然科学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之后形成的文科。新文科一方面强调采用科技手段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另一方面关注与科技发展相关的人文社科问题,主张从文科视角分析科技发展的前景”⑤。

新文科提出四年来,外语专业,特别是英语专业一直走在改革的最前沿。但相比英语专业,朝鲜语专业缺乏对新文科内涵的思考和论证,冠以“新文科”之名的研究少之又少。新文科内涵丰富,虽未达成共识,但也有一些共识性的特征:第一,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是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⑥。这个层面上讲,课程思政建设当属新文科建设的一部分;第二,新文科还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所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也是“新文科”建设所要求的;第三,外语专业特色方向凝练和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都是“新文科”所强调的学科交叉融合的体现。从这层面上讲,朝鲜语专业近年来进行的课程思政改革、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发等都可概括为是站在新文科视角下进行的。本论文正是立足“新文科”已达成的共识性特征,从广义层面探究朝鲜语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明确其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专业教学涉及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本文主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以及教材建设进行分析。

其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国内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同小异,特色不突出,基本是根据《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版)(以下简称“标准”)设定的,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扎实的朝鲜(韩国)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中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专业型、复合型朝鲜(韩国)语专业人才。大部分专业仍将翻译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虽通过开设文学、经贸、教育等方向致力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因外语教育与专业教育未实现交互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不显著。

新冠疫情影响下地方院校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大打折扣。疫情缩短了高校活动的半径,校企合作等受到限制,大大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成效。另外,三年疫情打乱了各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节奏,极大地限制了国家间和高校间的交流合作项目,部分朝鲜语专业对外交流更是完全停滞。

此外,人才培养目标很少结合地方实际,好高骛远、不接地气。这也使得即使是规模很小地方院校也致力培养“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等)、辐射全国、连接世界”的全球公民。

其二,课程设置的局囿。极其相似的课程体系更使得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或是自认的特色成为“一纸空文”。《标准》规定的非通用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基础专业外语、高级专业外语、专业外语视听说、专业外语写作、专业外语口语、专业外语语法、专业外语汉语互译、专业外语文学史、对象国或地区文化等。目前,作为非通用语的朝鲜语专业也是以此为主干课程进行课程设置的,通过基础朝鲜(韩国语),高级朝鲜(韩国)语、朝鲜(韩国)语听力、朝鲜(韩国)语口语、朝鲜(韩国)语阅读、中朝(韩)翻译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课程开设受限,学生可选面较窄。单科学校或地方院校因学校资源和师资结构受限,选修课开设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新文科强调的“融合、复合和交叉”的要求。有的高校必修课所占比重极高,只要求学生选修2-3门通识选修课,大大制约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列入《标准》的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等素养,区域与国别知识、中国语言与文化知识等知识,跨文化交流、信息技术等能力自然也成为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但很多朝鲜语专业未开设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课程,所谓的区域与国别知识也只是试图通过一门《韩国社会与文化》课程来实现。

其三,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困难。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满足不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新文科倡导的学科融合和跨学科知识对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更高的要求,但朝鲜语专业的教师仍集中在语言学、文学、教育学等领域,远不能达到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传统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最突出的成就是外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研究,研究领域相对单一和狭限,知识体系开放性不足⑦。朝鲜语专业教师亦是如此,大多数中青年教师仍固守语言、文学领域,转型意愿不迫切。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增设了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但直至今日朝鲜语专业教师鲜有参加国别区域研讨会、少有从事国别区域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其四,教材建设的相对滞后。我们知道国内很多非通用语专业都存在教材开发、更新滞后的问题,但无论是专业发展基础,还是师资规模考量,这样的问题不应出现在朝鲜语专业建设中。虽现阶段朝鲜语专业教材建设已优于其他非通专业,尚存在如下问题:第一,韩国编写教材仍占较大比重,融入思政元素的国内教材亟待开发、推广;第二,线上线下一体化教材开发滞后;第三,国内很多重点外语院校已加大了对专业教材的引进和开发力度,但教材建设还是集中在专业课程,对于辅修、二外等课程教材开发的重视不够。

中国的新文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朝鲜语专业教师应乘着各高校、各专业都在进行新文科建设的契机,深刻体会新文科的内涵,针对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化。人才培养应考虑学校性质和优势,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上下足功夫。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朝鲜语专业正是发挥理工类院校的优势,致力于“朝鲜语+理工类课程”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辽东学院朝鲜语专业秉承“求同存异、韩朝并重”的发展理念,力求在毗邻朝鲜的地域优势上做足文章,寻求与国内其他高校朝鲜语专业共同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朝鲜语专业充分发挥外语院校优势,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专业课程以外的辅修课程(经贸、法律、计算机等), “韩国语 + 英语 + 辅修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效初显。

人才培养要和国家需求和社会需要相对接,并从中寻找其人才培养的特色。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扩大中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等。大连外国语大学张国强认为,“国家急需多语种涉外法治人才(朝鲜语+法学)、多语种国家传播人才(朝鲜语+新闻学、传播学)、多语种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朝鲜语+政治、经济、文化)、多语种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人才(双语+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多语种国际中文教育人才(朝鲜语+教育、中文)等”。新文科倡导的学科交互融合创新了学生思维,各高校理应为学生的认知搭桥,使其成为想成为的人。

另外,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忽视地方需求,不要一味地将专业定位为“辐射全国,影响世界”。例如,浙江是“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共荣富裕示范区”“外贸大省”,省内的朝鲜语专业完全可以在浙江文化走出去、浙韩经贸合作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增加人才培养中的“浙江因子”。

第二,课程设置多样化。整合校内、院内资源,做好新文科建设的交叉融合工作。新文科强调的交叉融合并非只指学科间交叉融合,也可以是学科内部的交叉融合。朝鲜语专业应根据研究方向梳理相应的课程体系,尽可能开设专业各方向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课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打通20个语种专业的课程资源,开放全部课程,使相关专业学生有机会进行多语言学习和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基础专业知识学习,目前已在中东研究、东南亚研究、西亚研究等方向初步积累了“多语种+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经验⑧。朝鲜语专业也可通过鼓励学生辅修或选修日语、俄语等课程培养区域研究人才。区域国别学升格为一级学科后,国内外重点高校都开设了区域国别学硕博点,通晓日韩俄语言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生肯定会成为各高校争抢的“香饽饽”。

针对校内资源有限的问题,各专业应充分利用国内外线上资源,提高课程开设的针对性和选择性。新冠肺炎疫情间接地促进了线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很多高校都在致力于线上课程的建设和开发。今后,可通过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平台之间的合作,共享国内外的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吉林大学朝鲜语专业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优势开展校内交叉培养,加强院系间交流合作,推动校内“大文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仍通过引进海外优质课程来实现其课程的多元化。

新文科虽强调学科交叉,但切不可本末倒置。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首次把国别和区域研究纳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正是倚重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具有一手资料获取、解读与研究能力的优势。这就说明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仍是首要的。我们可通过专家讲座、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撰写、读书清单等方式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意识。同时,我们还要确保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相匹配,开设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课程或像吉林外国语大学一样,通过学校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地球村开展沉浸式、互动式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师资队伍复合化。引进具有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师,以此弥补知识结构单一和专业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借助各高校、各专业都在进行新文科建设的契机,切实加强朝鲜语学科团队建设,组建跨学科团队,实现教师跨专业、跨学科、跨校际以及跨区域科学有序流动。

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通过各种研修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实现语言与他专业领域的有效融合。要根据自身兴趣和优势,积极参加他专业领域的培训和进修。如要成为国别区域研究方面的人才,就要格外关注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研究重镇的动态。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也是国别区域研究秘书工作处所在地,每年都会举行大规模的年会;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是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支持下、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和运营的协同研究平台,仅2022年8月就关于区域研究方法论举行了87场讲座;广州市是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秘书处所在地,迄今为止,全国各地的122所大学的180多个院系加入了该联盟。2022年7-8月“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规培一期”就举办了15场讲座。

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从制度层面保障教师多元知识的汲取。现有教师转型滞后除固有观念制约外,还与现有职称评价体系有关。业内专家形成跨学科思维,改变只有语言和文学研究才是本专业范畴的偏见,鼓励教师从更为广阔的韩国学上汲取营养。

第四,教材建设科学化、规范化。2020年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强调,教材战线要从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方向、加强政治把关、健全教材体系、注重改革创新等五个方面来贯彻落实。朝鲜语专业,特别是全国20个朝鲜语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应承担起教材开发建设的重任,逐步减少国外教材使用比例,创新教材编写路径,切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北京大学王丹编写的《新经典韩国语专业系列教材》精选了中国的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格言警句等,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实现了语言教学的目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汪波主编的《韩国语讲中国文化》(朝鲜文版)也兼顾了语言教学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加大线上线下一体化教材开发和建设的力度。新冠肺炎疫情间接刺激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兴起,各高校打造在线课程的力度空间。在线课程的兴起虽是新冠疫情影响下的直接产物,但我们不可否认其也是教育发展的必要产物,疫情只是加快了这一进程。今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推进以及继续教育等兴起,线上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会愈发突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全永根充分考虑到韩国语阅读课程的特点和信息化教学发展的趋势,编写了“纸质课程+在线课程”一体化教材——《中级韩国语阅读》,实现了所有知识点的扫码学习,为传统纸质教材做了强有力的补充。

加大对非朝鲜语专业学生教材的开发,在他专业跨学科知识构建中积极贡献“韩语力量”。国内开设韩国语专业的高校有100多所,这些高校基本都承担本校辅修韩国语或者是二外朝鲜语的教学工作,受众较广,新文科建设也可能会在非朝鲜语专业为我们带来新的发展生机。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在培养目标、教学学时、学习动机、知识需求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辅修和二外教材必须要与专业教材相区分,相关论证和开发的力度也应加大。

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朝鲜语专业始于1945年的重庆国立东方语言专科学校朝鲜语专科,1949年并入北京大学东语系,迄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1992年中韩建交,朝鲜语专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机遇,规模上的不断扩大掩盖了其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过于按部就班也造成一些问题老生常谈。近年来,随着韩国经济放缓以及韩流消退,专业发展已从过去的规模扩张转为内涵提升,学习需求也由追星旅游转为生活生存,这些都对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朝鲜语专业教师应在对专业建设保持高度责任心的同时,增加危机意识和紧迫感,深刻领悟包括新文科在内的各种教学理念和改革思潮的内涵,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以确保专业建设始终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需求。

注释:

① 麦可思、王慧:《一场新文科的尝试》,《北京日报》2018年09月19日。

② 郭英剑:《新文科与外语专业建设》,《当代外语研究》2021年第3期,第29页。

③ 中国政府网:教育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9n/2019_zt4/tjx/mtjj/201906/t20190619_386519.html)。

④ 中国政府网: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19-10/12/content_5438706.htm)。

⑤ 胡开宝:《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理念与路径》,《中国外语》2020年第3期,第14页。

⑥ 吴岩:《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1年第1期,第8页。

⑦⑧ 宁琦:《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北京大学为例》,《外语界》2020年第3期,第37页、第40页。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