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少数民族类型电影的文化传播与当代价值探析
摘要:少数民族电影是记录少数民族生活、展现少数民族风情、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和睦的重要手段,电影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影像来了解自身之外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在利用电影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文化传播时,电影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尽可能在展现特色的同时,避免出现容易造成文化误读和引起文化冲突的元素,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并加以提炼,对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内容进行画面呈现,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关键词:少数民族电影;文化传播;当代价值
电影作为一种影像记录手段,可以通过独特的视听语言展现丰富的文化景观。电影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除了可以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状态展现在观众面前,还将其传统文化以及蕴含的文化意义通过电影表达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对于少数民族电影文化传播和当代价值探析则是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电影进入主流电影市场和公众视野圈的重要步骤。少数民族电影作为宣传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团结的重要工具,将其未来的发展居于中心地位是应有之义。
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传播
在影视行业持续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影也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电影对少数民族生活的展现,也让更多人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如《嘎达梅林》、《茶马古道》、《冰山上的来客》等,这些少数民族电影从多种角度展现了民俗风情和独特的文化内涵。,电影以为一种传播手段,可以扩大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力,推动少数民族更加繁荣发展。
少数民族类型电影对于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有着重要作用。作为少数民族类型电影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对少数民族生活的展现,宣传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团结是其承担的责任。类型电影种类的丰富使得观众的选择增多,而少数民族电影如需在当前的影视环境中站稳脚跟,在宣传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需要对自身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积极调整,使其符合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文化传播方面,除了真实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生活作为蓝本之外,也应在基本角色塑造和剧情打磨方面进行细化加工,除此之外,结合现有的视频制作技术,利用富有现代性的电影制作方法,将影片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呈现。
电影作为一种载体而存在,对于观众而言,其首要职能是提供精神的慰藉感,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少数民族类型电影应使电影中的情感与观众的情绪产生共鸣,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形态。通过挖掘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与情感,打动观众内心,进而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区别于部分电影片面强调自然景观叙事,少数民族电影使用本民族独特的民族风情与民族景观进行叙事则显得极为寻常。如《天上草原》中的手扒肉、蒙古包,《五朵金花》中的赛马、对歌等,都体现了异域风情的民族景观。少数民族电影正是基于书写区域革命的历史风华、描摹区域建设的镜像画面、镌刻区域文明发展现状的思考,让其自然而然地站在了“文化镌刻”地高点。少数民族电影从区域角度出发,用富有民族、区域特色的符号编码镌刻着民族地区区域变革发展的历史景观,进而形塑社会大众的集体记忆,形成了较强的民族电影文化传播现象。
二、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当代价值
少数民族电影创作和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体现并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功能则是巩固民族团结,增进国家认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少数民族电影在“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等政策指导下,为增进中国的国家认同而创作和生产,承担着独特的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少数民族类型电影所蕴含的价值是基本保持不变的,但是具体的内涵诠释却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一些变化。总体来看,少数民族电影所传递的价值观核心是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精神,但是民族团结的具体内涵却在发生着变化。当前的少数民族电影更加体现了角色任务的复杂性特点,将民族团结的时代特色放置于其中,再强调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对个体化的时代特征有一定的反应。时代特色的彰显是一贯的,但是彰显的方式却是不断变化的。在新时期,我们在电影中要展现符合我国国家发展建设的新内涵和新精神,要突出不同民族的突出事迹。将电影艺术的力量转化为精神的力量,通过活灵活现的电影艺术凸显民族发展的特点。加大对于电影艺术推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类型电影除了作为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外,还是一种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的商品。其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的同时还具有市场经济价值。目前来看,少数民族电影在电影市场中仍处于低迷时期,要想让少数民族类型电影在展现文化内涵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就需要创新电影故事类型,重新燃起大众的兴趣,通过少数民族类型电影的推广,人们对于其背后蕴含的精神价值更多的采取接纳的态度。这种接纳是民众对于自身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于民族繁荣发展的一种肯定,它在推动民族团结、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民族信心作用的同时,对社会经济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少数民族类型电影与时俱进,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要进一步把握少数民族类型电影的主旋律思想,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加大电影的传播力度,同时让少数民族类型电影背后的价值观念变得更加鲜活,从而更好的发挥其社会经济价值,更加彰显时代特色。
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传播策略
少数民族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众多电影中的一个亮点,也正是因为少数民族的民族历史、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以及民族性格等主流文化相比具备了‘他者’的性质。用镜头表现这些民族民俗、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让电影更多地表现了‘新鲜感’和‘陌生化’的民族特色。对民族文化特质的挖掘与传承才是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持久的保证。
我们现在正处在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并存的年代,选择的多样性和便携性使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信息。少数民族文化要想得到更好的传播,传播主体必须适应时代,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电影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跨文化媒介,不仅需要依靠本民族的文化,同时也需要吸收更加广泛的其他类型电影文化,尤其是分享其他文化的成果。只有具备了吸收不同文化的能力,少数民族类型电影才能真正在电影市场被接受,并广泛传播。
少数民族电影在“跨文化传播”的大背景下,应当创新文化传播内容,加强转换性话语、解释话语、修复性话语、矫正话语的运用,从影响文化本体出发,能过够将民族文化、民族品格、民族精神搭载于影像之中,利用电影叙事文本实现文化传播。少数民族电影作为反应中华街民族不同族群文化的重要媒介,其蕴含的民族深层文化价值观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话语权的进一步扩大,能够消除偏见、增进理解、凝聚认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并非是简单的地、强势地传播本民族文化,以迫使他者认同,而是力图在多元文化交流的场域中体现自身华语,进而在民族前进的道路上保持“文化前进”、留下文化积淀。
少数民族电影只有创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表述方式,将现代化阐释与原生态表述深度交织,提炼出少数民族文化的当代价值、世界意义,少数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精神面貌与文化内容也就能更好的进行传播,从而完成影像的媒介传播功能。
四、结语
少数民族电影是记录少数民族生活、展现少数民族风情、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和睦的重要手段,电影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影像来了解自身之外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电影工作者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尽可能在展现特色的同时避免出现容易造成文化误读和引起文化冲突的元素,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并加以提炼,对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内容进行画面呈现,进一步保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饶曙光.少数民族电影:多样化及其多元文化价值[J].当代文坛,2015(01):4-9.
[2]邵培仁,潘祥辉.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65-73.
[3]周祥东,邓静.少数民族电影构建文化传播话语体系的“破”与“立”[J].电影文学,2022(04):11-17.
[4]潘皓,王悦来.短视频叙事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以YouTube平台李子柒短视频为例[J].中国电视,2020(10):90-93.
[5]王继霞.当代回族题材电影发展评略——以三部献映片为核心的考察[J].理论与创作,2010(05):97-101.
作者简介:牛苡如(出生年份:1998年1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西省壶关县,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西藏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