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简论光影对建筑空间氛围的塑造
摘要:自古以来,太阳光对于世界各民族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光不仅可以照明,也赋予了建筑空间生命不同的个性。本文分析了光影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以及对空间意境营造的意义,通过深入的实例解析,总结了运用光影对空间探索及塑造建筑意境表达情感的方法,对建筑空间是如何在光影作用下由客观存在上升到知觉情感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自然光;建筑空间;光与影
光影大师路易斯·康说,“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表明光影与建筑空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筑的本质是空间,而光就是建筑空间的灵魂。本文针对知名建筑作品中的建筑空间及光影表现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空间中各种形式的光影能够影响人的知觉体验和空间感受,表达出建筑空间所蕴含的情感与精神。探究除了以视觉形式对建筑进行表达之外,使用光影的变换让人在空间中的产生的精神情感共鸣的重要性。
一、光与影的产生
光与影是一个统一又对立的概念,有光的存在就会有影的出现。自人类最基础文明诞生以来,太阳光是使万物生长的核心条件,自然的生物在阳光下得以生存和发展,人们在白天出去狩猎,耕作,农织,借助日光的恩惠努力生存;到夜晚相拥在一起,抱团取暖,抵御来自阴影的危险,人们从朝夕变换的明暗中获取精神的庇护。光代表着新生、创造和救赎。从此,光与影在人的灵魂中刻上了超越物质的意味。人们开始崇拜光明,摒弃黑暗,对光和光明赋予精神的寄托,开始将“光”本身赋予带有超自然的精神色彩,以精神的庇佑,对“光”附加了神性,将光上升到另一层面并以自身的形象将其具象化,赋予了超越层面寄托的具体形象,便有了“神”的概念。由于太阳在人类文明之初起到重要而伟大的作用,当时的人类为了表达自己对太阳的崇拜之情,便开始通过例如索尔兹伯里巨石阵,布列塔尼石柱等形式去展现,使跨越时间长河的现代人类再次见到这些古迹也能与当时的人类产生共鸣。
光与影密不可分,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而光可以帮助我们感知空间,影的衬托让光更有力量,光影拥有多种“情绪”,环境、明暗与色彩的不同也会相应的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力。通过历史回顾,光影的运用在建筑艺术的表现早已实现,我国的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采光的窗户纹样,富有寓意及装饰效果,使得光透过窗户纹样落在昏暗的室内产生丰富的光影效果。在西方,罗马万神庙(图1)中光从建筑中间穹顶圆孔中洒下,唯一从天空照射进万神庙的光芒令众人敬畏,哥特教堂(图2)中光线透过玫瑰花窗形成彩色的光线,斑斓的图案出现炫目的效果。高耸入云的尖塔,狭窄且高耸的室内空间都让人不由得产生出敬畏之心,华丽精美的雕塑如同圣灵降世,衬托出人的渺小,使信徒虔诚的信仰达到顶点,产生摆脱世俗能够到达天堂的心理暗示。纯净与灵动的光影,赋予了建筑生动的轮廓和神圣的氛围,人类通过物质层面升华到精神层面。
二、光使建筑空间氛围更有温度
将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的光影变化考虑在建筑设计中,有助于使建筑空间氛围更有温度,在光影与空间相融合,会使走入空间的人对建筑的功能需求升华到心理、精神等知觉层面。善于运用建筑空间中的光与影的现代设计师如安藤忠雄、柯布西耶等,都使自己建筑作品超过功能主义的单调乏味,营造出带给人内心深刻、永恒光辉的建筑空间氛围,提升了建筑的精神内涵。
1.崇高神圣的宗教空间氛围
宗教空间对于人是诠释“生命”与“死亡”的神圣地方,通过建筑的围合可以控制光影,去渲染空间内部所表达的崇高虔诚的氛围。如由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所设计的“光之教堂”(图3),当人褪去光亮,进入建筑内部后,周围是一片昏暗,而神圣的十字架却是由自然中光的力量来表现,安藤忠雄将教堂最前方的墙体上留出巨大的十字架空隙,光从这仅有的空隙中穿透,洒进这个建筑。他特地营造这样一个幽暗密闭的空间,以此来提醒教徒或者来访者专注于摸索、等待、思考。这座教堂中没有圣像,没有装饰物,只有在墙面上留出最简单的十字形状,让耀眼的阳光穿过空隙,在昏暗的室内呈现出仿佛来自天堂神圣的光的十字架。
当一天中的时间不断变化,太阳的角度也随之变动,光线也在不停变化,教堂十字架的光影效果也在不断变换。光对人一直都有神圣的意义,安藤忠雄将光赋予在这栋建筑中,从室外透过的光 ,成为整个建筑内唯一的光亮,仿佛与大自然的神圣力量结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十字架。人对物的赋予,在这一刻反馈到了人的本身上,人们被凝重混凝土封闭的昏暗建筑中,只能通过十字架的空隙能获得外界的光明,黑暗中的一束光,是希望也是对虔诚的信徒们的救赎。人们在教堂里从光中感受自我 ,感受光影,感受天地,感受大小万物,思想在这一刻得到了解放,从投射进光亮的十字架中,人的灵魂得以洗涤、得以升华。建筑在这一刻赋予了人以知性的思考,超越了建筑本身仅有的庇护作用。[ ]
不可控的光,通过柯布西耶的设计成为表现朗香教堂崇高神圣的最好材料。朗香教堂朗香对现代建筑的发展影响深远,他打破墙是平整光滑的传统观念,将墙体设计成弯曲或倾斜,并且墙面都是凸凹的造型,使用布满颗粒的粗糙混凝土墙面,没有任何修饰的表面展现了最纯净的氛围。屋顶上三个半圆采光塔、屋顶与墙体之间的缝隙、墙面上形状各异的彩色窗孔是教堂的采光主要方式。飘逸流动的光通过这三种主要方式在室内形成点、线、面等形状,柯布西耶运用明暗对比、多种色彩的搭配和巧妙的造型设计,来控制光的不同的色彩和形状去营造教堂内宁静平和的祈祷空间氛围。
墙壁上的小圆洞使得强烈而清晰的光线从中穿过,在黑暗的室内空间中形成了一个点状的“星云”(图4),就像人类浩瀚宇宙中的星辰一般神秘。从入口处的外墙开始,墙面上映照着线形的连续光带,不断蔓延在坡道旁的墙面上。原因是由于混凝土的壳体上有雨水槽,阳光穿过玻璃后经过折射,使雨水槽成为这些光线的反光板,折射出光的波浪(图5),在昏暗的空间里如同光编制的光网。在这个巨大而幽暗的神秘宁静的教堂中,丰富的光与影的展现形式极富感染力,内部空间变得光怪陆离,营造出了迷幻的氛围。
此建筑有三个半圆采光塔,这种采光方式受到中世纪哥特宗教建筑的影响,采光塔可以将阳光照射进入教堂空间,柯布西耶将采光口设计成简单的几何图形,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将现代理念与传统宗教建筑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将建筑作为媒介与大自然相连,用光表现神性,使空间与光融合。三个采光塔中最高塔可以不受太阳光升降角度变化的影响,从早到晚均能照射到阳光,而东侧的塔内空间在早晨被映射成深红色;西侧在傍晚则是黄昏的金色(图6)。在哥特式教堂建筑中,多为大面积的玫瑰花窗,而朗香教堂中窗户的大小不一,史无前例的将教堂的窗户设计成呈内大外小或内小外大的楔形形状,倾斜形成的不同角度的洞壁,玻璃上采用了简洁而现代的抽象彩色玻璃,使教堂内的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玻璃的光影效果。走入教堂的人看到这些光影设计不仅能意识到建筑物的‘形’,还能感受到其内部空间的体量感和由光线演绎的美感。
现代主义建筑逐渐走向冰冷理性化,过度的强调功能主义,缺失了属于建筑独有的传统及其所表达的情怀与温度。朗香教堂的成功体现在柯布西耶打破传统哥特式天主教堂建筑的形式,没有采用大面积的玻璃花窗和高耸尖塔等建筑结构,大胆突破了传统宗教建筑设计思想,将现代建筑材料混凝土运用在建筑上,墙面上采用小块简洁的抽象彩色玻璃,弯曲的墙壁更是在视觉上突破了以往的建筑形式,运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宗教,通过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不光保留了哥特式教堂所具有的特征,还满足了现代宗教信仰者们的精神需求。
2.冥想静思的空间氛围
寂静是指周围环境没有声音。但在光影的运用下,室内空间也能营造出属于听觉上的心理感受,营造出超脱世俗的纯净空间氛围。人的说话声音在明亮宽阔吵闹的环境声音要比在狭小昏暗寂静的环境中音量大,可以看出除了外部因素和空间尺度,光在空间环境的心理营造上起到关键作用。幽暗的光使得周边环境的变得朦胧,颜色被淡化,仿佛使人感觉处在自我的心理空间领域,能够发掘和沉淀自己,并且触动内心深处去思考人生的感悟。
安藤忠雄设计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冥想之庭(图7),建筑面积约为34.5 平方米,高度为6.5米,外型是一个圆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个用来祈祷和平的小建筑,简单的圆柱体外形,素水泥作为材料,抛弃复杂的装饰,仅在建筑体的顶部与墙体之间留出空隙,光线从圆形的空隙中洒下,在墙壁上形成明暗的过渡,运用光影关系使单一材料的墙面变得富有变化。光影、形态与材质的巧妙组合使不同国家、宗教、种族的人们可以在这个幽静狭小的空间自然地引起沉思和冥想。
由此可以发现空间中使用简洁的内部形态与视觉元素,朴素的建筑材料,空间环境中柔和不刺眼的光线,以及规则稳定的光影形态能使人在心理上具有安定感,感到周边环境很安全,营造出幽静的空间氛围让人感到精神放松,引起冥想静思。
3.欢快明朗的空间氛围
大面积的玻璃可以让人看到屋外风景,视野开阔,心情舒畅健康享受自然。通过对光线的冷暖明暗以及形状的运用,使人的心灵与身体感受到变化,增强建筑空间表现力的多样性。充足的阳光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建筑是人们去感受自然存在的媒介。利用建筑的构架将光进行分割,使得大面积的光变得星光点点,充满活力,营造出欢快明朗的空间氛围,
贝聿铭在日本美秀博物馆(图8)内部便运用几何造型,将地面的光巧妙分割,丰富了建筑内部空间。而面对窗外的风景,采用一整面落地窗,带来斗转星移,四季变换,在安逸中感受时光的流动,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人们久住城市,在面对窗外的绿色都毫无抵抗力,大自然让人放下所有压力,带来安祥舒适,心情变得欢快与放松。光线通过宽大玻璃最大化地进入,室内环境在充足光线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宽敞整洁。
三、结论
通过对建筑造型和内部空间的光影变化的分析,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光影是静止的,但在不同时代的设计师手中却有着不同的内涵,光影是表现建筑空间环境氛围的重要因素。光影与建筑空间相互作用,能够营造出不同的建筑空间氛围,超越功能使用的局限,赋予了建筑空间更多样精神内涵和象征意义,带给进入此空间的人们一种灵魂深处的触动。因此,建筑空间需要在建筑形式美的基础上重视光影的运用,将丰富精神内涵在空间中展示出来,只有将形式美与精神内涵相结合,情感才能成为建筑空间与人的精神情感的媒介,成为有生命有温度的建筑。
参考文献:
[1]杨颖,李晶晶.让努维尔的光影美[J].四川建筑,2013(4).
[2]谢华,胡大为《以日本传统美学角度浅析安藤忠雄教堂建筑中的光与影》[J].艺术与设计,2020(8).
【作者简介】丁雨薇(1999.03-),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