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探究

贾红
  
锦绣·中旬
2023年2期
郑州工商学院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本文基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所提出的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针对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详细分析其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优化农产品布局深化产业融合、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冷链标准、深耕大数据技术应用,加大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平衡区域间人才需求等建议,希望给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产品;冷链物流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任务郑重载入。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将立足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借助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的契机,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走切合实际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河南省农产品冷链流物流现状

从整体看,河南省具有地理区位优势,各类运输方式齐全,货运量与货运周转量均较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综合运输网络,全国交通枢纽地位得以成型。以2021年为例,河南公路货物运输量、货物运输周转量分别为226447万吨和7026.3亿吨公里,分别位居全国第五位和第三位;作为传统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截止2021年末常住人口9883万人,位居全国第三,农业总产值6244.8亿元,居于全国第一;但人均可支配收入26811元(城镇居民人均37095元,农村居民人均17533元),仅排全国24名,远低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城镇居民人均47412元,农村居民人均18931元)。数据反差之一源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得以较好的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没有形成规模,使其收入仅停留在第一产业;且与之相配套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完善,特别是衔接产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公里”两端物流设施短板的冷链物流,可以说冷链物流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势

(一)各类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

河南省地处“天下之中”,地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大部分地处暖温带,是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的纽带,是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气候、地形与水利等方面 占有巨大的优势,进而产生各类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达16个,数量居全国第二位;怀姜、卢氏黑木耳、固始鸡等25种特色农产品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登记证书;荣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证书共163份,居全国第五位。针对河南省十大优势特色农业2017年至2020年产值分别对应3978.56\4343.37\4772.78\5627.0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由2017的52.6%上升至2020年的56.5%。

(二)交通物流体系较为完善

国家“四横四纵”8条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中,河南省洛阳位于四横中的鲁陕藏通道,漯河、商丘位于四纵的二广大通道上,郑州、新乡位于两通道的交汇处,串接农产品主产区和19个城市群。总体来说,河南有6个城市、10个枢纽列入《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规划》,枢纽数量居中部六省第1位;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增至4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集货范围覆盖全国四分之三区域,境外网络遍布30多个国家;7个投运水果、粮食、肉类等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和药品、汽车2个功能性口岸;快递网点实现乡镇全覆盖,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均居中部六省第1位,成为国家6个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省之一。在冷链物流方面,郑州、商丘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同时中欧班列(郑州)在全国率先研发投用冷链集装箱,实现超过在万公里国际全程冷链运输,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在全国首创发布“物流复工指数“,依托”豫冷链“平台开展冷链食品追溯管理,有较高的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可以说,交通物流体系的完善及高位运行,为全省农产品及相应加产品的销售提供保障。

(三)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旺盛

电商的发展带动农产品(特别是地标农产品)的销售,同时也增大冷链物流的需求。2022年9月,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2018-2022地标农产品上行趋势报告》,该报告梳理发现,在京东平台销售的河南农产品成交额连年增长,年均增长43%,其中,生鲜品类成交额年均增长37%。在线上销售的河南产生鲜商品中,蔬菜成交额占比从2018年的54%提升到2022年上半年63%,禽肉蛋品的成交额占比26%,河南水产品(河南稻田小龙虾)也实现了从0到2022上半年的成交额6%的占比。从增长趋势来看,河南产的生鲜农产品中,鲜菌菇、瓜类近5年成交额年均增长超过500%。特色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在电商平台的迅猛增长,这也就说明河南冷链物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空间。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不足

(一)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

2020年我国冷库设施地区发展分布显示,华东、华中地区占比分别为37.2%、15.45%,分别位于第一、二,但区域重点冷链业务营收占比却是8.2%,远低于华东39.6%、华北25.9%、华南18.5%;冷链物流收入百强企业中河南省占有10个,居位第三,但市场主体实力较弱,大多物流企业仍以“小散弱“为主,全省规模以上物流企业仅占物流市场主体的7.7%,A级以上物流企业数量222家不足全国的3%,缺乏具备供应链整合和平台组织能力的”链主型“龙头企业,物流上市企业仍未实现零突破,距高质量发展要求使用方法存在很大差距。另外,以人均冷库面积来看,根据国际冷藏仓库协会数据,2018年美国0.49、日本0.315、加拿大0.316、中国0.132(单位:立方米/人),而河南到2020年才达到0.1立方米/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设备不足,加上冷链设施设备分布不均,冷链设施设备集中高,导致冷链设施设备无法实现资源均匀化,各类冷链设施设备数量无法满足农产品市场的需求[1]

(二)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化低,企业协同不足

从河南省冷链物流园区规划布局情况可知,国际及区域冷物流等布局体系较为完善,但城乡冷链物流环节有待进一步提升,全省投入运营农村物流中心50余个,乡镇物流节点129个,做到县县有分拔、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但冷链物流因对温度有特殊要求,不同于普通物流,有产品对象化需求,而大部分地区农产品没有规模化生产,同类产品零散不集聚,不同产品的冷链物流线短缺;再加上第三方冷链物流体系不透明,冷链物流信息未能及时有效共享,特别是小型物流企业不规范,缺乏相关行业标准,交易信息平台、监管平台没有或不完善,企业间的联动难度大,协同不足,最终造成上下游两端冷链不足现象。

(三)冷链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缺乏

相比2010年,冷链物流受到重视,中国冷链运输率和流通率均有大幅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果蔬、肉、水产品类的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冷链流通率分别为22%、34%、41%,与欧美95%以上相比,冷链物流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冷链物流不同于常温物流,尤其是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更高,需要具备更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不同农产品的自然习性、保鲜环境,以及产品之间的影响机理等。如美国,从事物流业管理的人员约 92% 具有学士学位,41%具有硕士学位,22%具有从业资格证书[2]。从对我国76家冷链物流企业调研可知,本科及以上人员仅占27%,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统计,2018年既懂冷链物流行业理论基础又具备实操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不足2000人,与后疫情时代,全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严重不符,河南省的相关高职院校并没有直接的针对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使得冷链物流人才储备严重短缺,严重制约了省冷链物流的发展[3]

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农产品冷链物流路径探讨

(一)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健全商贸流通等设施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也将冷链物流工程列入物流重点工程,拟在高附加值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和集散地,除了培育10个左右省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之外,依托县级示范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创新10个左右国家农产口产业仓储冷链设施建设试点县,争取到2025年全省冷库库容达到2000万立方米,以聚焦产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公里,补齐两端冷链物流设施短板,以探索发展共享式“田头小站“等移动冷库,推动冷链物流全流程、全要素、数字化的发展,完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二)优化农产品布局深化产业融合,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

河南2018-2022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明确指出2022年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规模突破3万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2万元,而实际收入与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可进一步产业优化、融合三产业,延伸农产品价值链,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民收入。如美国农业的生产环节投入比例为30%,产后投入比例为70%;生产环节的人员少,采后加工服务的人员多。以水果为例,经过采摘后储藏加工,增值比例为1:3.8,而我国是1:1.8,其原因在于我国的农产品绝大多数是鲜销方式即由产地以原始产品(采摘后的初级状态) 的形式销售,而农产品附加价值的真正实现是在非产地的再加工,而我国采后商品化处理为1%,保鲜储藏比例不足20%,加工比例不到10%[3],如此将有较大附加价值空间提升。

(三)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冷链标准,深耕大数据技术应用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包括原料生产、加工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每一种农产品、每一个环节为确保质量与安全无问题,需制定了一系列(包括产地、包装、储运、标签、品质等级、最大农药残留物允许含量和最大杀虫剂残留物允许含量等)法律法规和标准,并积极推进有机产品、HACCP及ISO等专业认证制度、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识管理[4]等,使河南省更多的生鲜农产品得到消费市场的认可。同时加大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使冷链大数据监管平台更完善、覆盖范围更广,真正做到产品“五有一追溯“,冷链物流被监管,实现全链条、无断链完整体系,提升农产品企业的销售量与信誉度。

(四)加大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平衡区域间人才需求

冷链物流是一门交叉复合型学科,相应的冷链物流人才是需要建立人才开发战略,包括技术研究人员、管理经管人员、业务设计人员及一线人员的技能培训。对口冷链物流专门人才存在严重的缺口,使得完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是随着十四五规划中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特别是田头市场仓储保鲜设施)的加大投资,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加大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由于补齐产销两端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共享式田头小站等移动冷库的探索开发及应用均需专业人才,加上更聚焦于产地,城乡区域差距的存在使企业更注重培养区域冷链物流人才,以减少其流动性,助力冷链物流的稳定发展。

总结: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进行分析,在河南省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产品的冷链物流的措施;助推河南省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推动河南省的经济发展,让冷链物流的发展达到新高度,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罗杏玲,胡元庆,刘三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南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 SWOT 分析[J].现代营销,2021(08):132-133.

[2]谢素艳.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9(11)

:128-130.

[3]王磊.基于SWOT分析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11):170-171.

[4]邓寒,王茂春.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22,45(09):129-131+135.

作者简介:贾红(1978.11—),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学历:硕士,职称:讲师,从事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等相关管理专业教学工作。

基金项目:郑州工商学院2022第二届校级科研创新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省农产品冷链流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2022-KYFH-0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