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市场需求和创作独特性之间的平衡的陶艺与当代艺术市场解析

谭来辉
  
锦绣·中旬
2023年20期
中山市大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大盛陶艺 广东 中山 528400

摘要:随着市场环境的多变性,陶艺创作经常受到市场导向的制约,导致传统手工技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冲击和边缘化。此外,陶艺创作者面临身份认同的危机,他们常常被迫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做出选择,这导致了艺术与商业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而消费者的审美差异也使得陶艺创作者在产品设计时需兼顾不同消费群体的价值观与消费能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几个解决策略:完善陶艺产业生态体系以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形成一个能为陶艺创作者提供权益保障和行业支持的环境;以及创新陶艺设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市场需求;创作独特性;陶艺;当代艺术市场

1.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提倡“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文化赋予了新的活力。当代陶艺市场正处在传统与创新的交汇点上。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消费者审美的日益提升,市场对于陶艺作品的需求逐渐倾向于个性化、独特性和文化内涵的深度体现。然而,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满足这些现代需求,以及如何在保持独特性的同时满足市场的广泛需求,成为陶艺创作者和市场研究者所面临的挑战。本文旨在深入解析当代陶艺与艺术市场中,基于市场需求与创作独特性之间的平衡策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陶艺创作和市场销售的双赢局面。

2.当代市场与陶艺创作者的矛盾

2.1市场环境多变:市场导向下的创作限制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无疑为陶艺创作者带来了新的知识体系与创作灵感。然而,这种文化的交融并不总是带来正面影响。固有的手工文化在与现代艺术及市场导向接触时,往往容易受到冲击,特别是传统的陶艺工艺。部分现代艺术家为追求新的艺术性表达,过度强调现代性,从而有意或无意地弱化了传统工艺的复杂性与精湛技艺。

另一方面,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和市场导向的日益强化,许多传统的陶艺技艺逐渐被边缘化,或者被简化为市场需求服务的简单形式。这种状况不仅导致了传统工艺的技法和表达逐渐被淡化,更有许多独特且珍贵的技艺逐渐处于消逝的边缘。因此,这种市场导向下的创作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陶艺创作者的创作自由,并影响了手工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2创作者身份认同危机:艺术与商业的价值冲突

在当代社会中,陶艺创作者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艺术与商业价值之间的激烈碰撞。这种碰撞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古代艺术与商业的交汇点,而这交汇点在时代的推移下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陶艺创作者重视情感深度、艺术的独立性和原创性,这种创作理念是基于对陶艺的热爱和对技艺的追求,而非市场导向。这种文化传统让陶艺创作者把自身身份与市场机制分隔开来,希望其作品能脱离低俗的商业氛围,追求纯粹的艺术价值。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市场因素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艺术。在这种环境下,陶艺创作者不得不重新考虑其作品的市场价值,这不仅是经济价值,还涉及作品的传播、影响和社会地位。此时,陶艺创作者发现,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在市场中并不总是受到欣赏,因为市场追求的是快速的回报和大众化的审美。这种矛盾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陶艺创作者开始寻求与市场的和解,试图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但这种平衡非常脆弱,轻微的偏移都可能导致陶艺创作者失去创作的动力,或是陷入市场化的困境。

2.3消费者审美差异:价值观与消费能力的碰撞

在当代社会,陶艺不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品,更是承载文化、历史与艺术的重要载体。但在不同年代背景下成长的消费者之间,对陶艺的认知与审美标准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无疑为陶艺创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他们在追求艺术的原创性与满足市场需求之间,始终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60、70后人群,特别是经济基础稳固的部分,似乎更倾向于探求陶艺的传统价值与深层文化含义。对他们而言,每一件瓷器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底蕴,这种对于历史与文化的深度追求,使得他们更容易被古董瓷、大师瓷或者精制的仿古瓷所吸引。对这一消费者群体而言,陶艺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艺术的体现,更是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自我认同与传承。而对于80、90后消费者,他们在经济条件与审美方面的转变则使得对陶艺的需求与兴趣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成长在改革开放后,他们更容易接受和欣赏那些充满创意、故事感和现代感的瓷器。与此同时,他们更重视产品能够与自身的情感、故事和价值观形成共鸣。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被那些充满创意、故事感和现代审美的瓷器所吸引。这一代人对于陶艺的追求,并非完全基于其文化价值或历史意义,而是希望在产品中找到与自己的情感与经历相呼应的部分。

3.找寻市场与独创之间的和谐之路

3.1完善陶艺产业生态体系,提高陶艺抗风险能力

完善陶艺产业生态体系、强化其在市场中的立足之地、提高陶艺的抗风险能力,不仅可以确保陶艺艺术的延续,而且还能响应现代市场的变动和需求。为此,一是对陶艺文化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进行挖掘和保护,谨慎对待纯粹市场导向和过度的商业化倾向。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和盲目地顺应市场需求,很可能导致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受到制约,失去其原有的思考深度和创造力,从而使得陶艺作品逐渐失去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因此,需要确保其原生性陶艺文化理念在生产过程中得以体现,进而强化不同陶艺门类与器物所承载的人文价值,突出陶艺的形、质、色、纹、韵的艺术美;二是加强现代供应链系统的完善与管理,使之更具集中性、系统性,满足陶艺制作过程的全方位需求。供应链不仅包含从氧化铝等原材料的选取,到高纯超细陶瓷粉体的制备,还延伸到特种陶瓷制品的生产等多个环节。通过系统化、集中化的管理,为整个制作过程提供完善、高效且协同的支持。三是结合政策导向,通过组织各类陶艺展览、研讨会和公众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陶艺的认识和欣赏,从而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确保陶艺产业在合理的商业机制和高效的市场运行中持续发展,同时转化政策策略为具有广泛社会效益的服务手段。

3.2形成陶艺创作者的权益保障与行业支持的环境

面对陶艺创作者的身份认同危机,综合多维度策略的部署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在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等各个层面都取得均衡发展,才能真正为陶艺创作者提供一个稳固的发展空间与广阔的市场前景。从经济维度来看,地方政府可考虑在税收策略上为独立经营的陶艺家和小型陶艺工作室提供减免或其他形式的支持,同时陶艺行业协会应在资金配备上有所扶持,确保该领域经济的稳健成长。文化与教育方面,与教育机构合作,建立陶艺教育和研究中心,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创新,还有望推动陶艺学术研究的深入。此外,鼓励公共文化记忆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陶艺文化的深度挖掘上持续投入,通过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推动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同时助力陶艺文化的活态传承与持续发展。

在产业融合方面进行文旅合作,发挥创作者的独特视角与创新能力。创作者的独特视角使得陶艺作品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形态,而是能够根据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融入更多时尚与当地特色元素。例如,结合特定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具现代审美的陶艺产品,将为游客带来更为丰富的消费选择。人才培养和流动方面,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服务需求,应对陶艺人才的培训、职称评定等进行合理规划,并鼓励各机构与院校、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共建实训基地,旨在满足行业的人才需求,从而促进陶艺行业的持续繁荣。

3.3创新陶艺设计,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

在当下的消费市场中,陶艺创作者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消费者的需求正在快速多元化,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陶艺产品的实用功能,更在乎其艺术价值与文化底蕴。为了迎合这种变化,陶艺创作者首先应该细分产品,确保其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特定需求。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如儿童、青年、老年,产品设计需要具有针对性。这不仅是基于他们的经济能力,更要考虑其文化和审美取向。例如,儿童日用瓷餐具需要同时满足实用性和安全性,而青年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具有创意和个性的陶瓷饰品。在这背后,是消费者对于产品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与其情感、故事和价值观产生共鸣的载体的期待。

另一方面,随着家居和生活的多样化,装饰用的陶艺产品如瓷板画、瓷瓶、瓷雕也呈现出新的机会。这些产品在突出其艺术性的同时,也需要能够融入现代家居的实际场景中。这意味着,陶艺创作者在设计时,不仅要对传统技术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对现代技术和材料进行融合与创新。例如,陶瓷装饰在现代家居中因其清洁和保管便利性而受到欢迎,但是瓷质艺术品易破碎,因此创作者要创新材料,从而打造出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艺术价值的陶艺作品。

4.结语

当代陶艺创作者在面临市场和艺术价值的多重挑战时,需求与策略并行。通过完善陶艺产业生态、加强权益保障及行业支持,并致力于陶艺设计的多样化创新,既可确保传统技艺的传承,又可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实现艺术与市场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张朝会.消费文化语境下景德镇日用瓷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陶瓷研究,2019,34(03):98-103.

[2]李砚祖.再论陶瓷艺术与陶艺[J].中国艺术,2022,(03):18-23.

[3]郑昱旻,李清.现代陶艺的审美意蕴特征和融合发展路径阐析[J].艺苑,2022,(03):99-10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