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国特色时政词汇英译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科技、文化、经济、政治等的全面发展,极具中国特色的时政词汇不断增加。而面对这些不断增加的新词,如何准确地翻译这些词汇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不同领域的时政词汇着手研究译者如何灵活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因语言翻译的误差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造成的对于中国特色时政文化的错误理解,从而能精准地翻译中国特色时政词汇、加强文化输出、提升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国特色;时政词汇;英译策略
一、引言
时政语篇、新闻报道等代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和立场,涵盖中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文化,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是国际社会和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权威渠道。因此,如何准确地翻译富有时代新意及中国特色的时政词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意在研究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国特色时政词汇的英译策略,探究既保留中国特色、又顺应中西方不同思维逻辑的翻译情况,在最大限度上准确地向西方传达中国特色时政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二、中国特色词汇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中西方民族思维逻辑以及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翻译误解
中国特色时政词汇反映了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这些概念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寻找最贴近的相似词汇或者进行解释说明,以确保读者能够理解词汇的含义。中国特色词汇通常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仅凭字面上的翻译可能无法完全传达其意义。例如,中国的 "文明"一词,翻译成英文的"civilized",其涵义难以被外国读者完全理解。如文明城市不要译成"civilized city" ,应译成"Modern city of social development" "安居工程"不要译成"Peaceful living project" 而应译成"Housing project for low-income urban residents" “民心工程”翻译为 “project in the public interest”。这意味着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和项目来解决人民的问题,改善人民的生活,而不是关于心灵或心脏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的思维逻辑和文化背景,以更好地传达中国特色。
(二)两种语言间存在的词汇空缺和词义冲突
两种语言间存在的词汇空缺和词义冲突也是中国特色词汇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之一。由于中西方语言结构和词汇表的差异,存在着两种语言间的词汇空缺和词义冲突。一些 中国特色词汇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的 对应词汇,或者其词义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存 在多种解释。例如,中国的"人民"一词,其词义既包括了"people"的含义,也包含了对于国家、政治和社会的特殊指涉。这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目标读者的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词汇和翻译策略。再比如“武术”“wushu”,“功夫”“kungfu”,这些 中国的特色文化,而对外国友人来说这都是闻所未闻的,这些都反映了这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所造成的词汇空缺。
总之,中国特色词汇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在翻译中需要特别关注。翻译人员需要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使读者能够在译文中感受到原文的魅力和中国特色。并且中国特色词汇中的一些词汇和词组具有中国特有的音韵美观的特点,这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困难。翻译人员需要在保持原词汇的含义和音韵美观之间进行权衡,找到最佳的翻译。
三、如何选择翻译策略
(一)在最大限度上保留中国特色的同时又尽可能的顺应英语逻辑
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如何采取正确的翻译策略,我们认为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保留中国特色,这也是翻译的核心需求。
例: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
The practice of “eating from the same big pot” prevails i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enterprises to the state and in that of the workers and staff members to their enterprises.
分析:本句翻译的处理采用了异化的处理方法。既保留了汉语原形象,又准确表达了喻义。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在翻译中除了保留中国特色,顺应英语逻辑同样十分重要。翻译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而想要传播文化,首先就是要让西方群众对中华文化有一个清晰全面且准确的认知,在此背景下,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顺应英语逻辑这一准则极为重要。如下句子中划线习语的翻译为例。
例: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We must unswervingly give equal importanc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one hand a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ideology on the other hand.
分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国内典型的时政习语,形象生动,内涵深刻。但是直译的结果只会是词不达意,起不到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政策的目的。在本语境下,这两个习语的实际意义是“不偏不倚地同样重视”,所以译文准确的表达了原意。
在对这两种翻译准则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更为重要的是将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单单是追求只保留中国特色或是片面地顺应英语逻辑。只有二者平衡才能最为准确地翻译中国特色时政词汇。因此,我们也得出了第一条翻译策略:在最大限度上保留中国特色的同时又尽可能地顺应英语逻辑。
(二)保证词汇和词义准确性
在翻译过程中,词汇空缺和词义冲突经常给译者的翻译工作的带来很大困难,在翻译中国特色时政词汇的时候,翻译工作者也难以避开此类问题。在面对此类问题时,灵活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或使用多种翻译方法有机结合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
以“三农”为例,译者将它翻译为
three agricultures ×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三农”是一个很典型的空缺词汇,是社会主义中国特有的现象,没有一个专门的英语词汇可以充分体现出这个词汇的思想内核。在翻译时,译者可以分析“三农”包含的真正意义:农业,农村,农民,从而选择意译法进行准确的翻译。
为确保译文的得体,译者需注意词义的褒贬强弱。
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Fight when we can win and run away when we cannot. ×
Fight when we can win and move away when we cannot. √
汉语原文的“走”没有贬义,因而move away比run away更好地体现了原文的感情色彩,在语义上也更贴切。
同时,有些中国特色词汇的意义非常丰富,翻译人员需要综合考虑词汇的语义多样性和译文的自然度,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式。如
例1:要继续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
We should continue to make sure that leading cadres are clean, honest and self-disciplined, investigate and deal with major cases and rectify unsound practices in departments and trades.
例2: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Promoting officials according to their ability, we should prevent malpractice in official promotions.
例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We should promote progress in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rectify unhealthy tendencies in all professions.
最后,词义冲突也经常给译者的翻译工作的带来很大困难。以“北斗”为例,北斗是一个冲突词。在中国古代,北斗七星历来深受中国人民的重视,古人凭借北斗定位、判断季节、在中国风水文化中用来推演等等。且北斗又称紫薇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福佑,是七位神君;而在西方,北斗拥有不同的含义象征:是神学色彩的力量象征,福祸相依。为了区别我们中国与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北斗寓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翻译成 “Beidou navigation system”,并没有采取现有的英语词汇,而是以拼音为翻译,保留中国特色的同时又尽可能地顺应英语逻辑。
(三)深挖中国特色词汇背后所含有的文化自信
只有对本民族文化充满信心和骄傲,才能对文化的独特性有清晰的界定,才能更好地提取时政词汇中所含有的中国特色部分,进行更加准确的翻译。以神舟系列火箭为例,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翻译成 “Shenzhou-16 manned spaceship”。神舟有“神州”的谐音,中国又有神州大地的美称,取名神舟象征着飞船研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各个民族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齐心齐力努力之下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华人民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而这种凝聚力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神舟不是神奇的船,它是独属于中国人民的理想概念,没有一个现有的英语词汇可以表达出这种理想之地的意味,而用中国的拼音很好地表明这是充满中国文化色彩的概念词汇,选择拼音而不是以英语逻辑创造词汇,体现了我们深深的文化自信。
四、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翻译是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一环,当我们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在这种信念下进行翻译工作,准确地翻译中国特色时政词汇,可以在翻译成果中体现出大国风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国际威信,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进而提升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CHEN Zheng;LI Changbao. Translation of Economic Literature and Political Ter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Brief Literature Review[J]. CSCanada: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Vol. 26, No. 2, 2023, pp. 43-47
[2]Dr. Rafat Y. Alwazna. The Cultural Aspect of Translation: The Workability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Translating Culture-Specific Texts[J]. Life Science Journal. 2014;11(11)
[3] 陈秀秀,金奕彤. 从北京冬奥会谈专有名词翻译[J]. 英语广场. 2023(20):7-11
[4] 季明旸.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策略研究[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19(01):89-92
[5] 刘维杰. 目的论视角下《三体》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D].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2022.
[6]平宇婕.显化策略的运用:《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21/2022)》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
[7]王若溪.中国特色表达汉英汉俄翻译策略对比研究—以2018-2022《政府工作报告》为例[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
[8]吴虹秀,巩娜,曹洪睿,王岩. 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研究[J]. 海外英语. 2022(17):35-36
[9] 许馨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的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策略研究[D].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
作者简介:陈睿韬,2003,女,汉族,福建省三明市本科,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