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铁路隧道暗河溶洞处理关键技术

梁栋 杨永新 周汉国
  
科学与学术文集
2022年22期
四川铁科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11731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文章以某隧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隧道的工程特点,针对隧道巨型溶洞的特殊性,提出了暗河改移、溶洞顶板加固处理、基底注浆加固处理等技术措施,巨型溶洞重难点工程处理技术。工程措施完成后,分别对围岩收敛、岩体压力、岩体表面应变、锚索轴力等进行了监测,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得知提出的溶洞处理技术起到了较好的工程效果。

关键词:铁路;隧道;暗河;溶洞

一、工程特点

该铁路隧道位于云南省威信县境内,全长6306m,双线隧道。D3K279+948掌子面超前钻孔探测到溶洞,揭示后发现巨型溶洞大厅及暗河。该溶洞横向长约230m,宽约93m,大致呈一长方形,溶洞顶部呈穹窿状,大厅垂直高度50~130m不等,线路方向右侧高,左侧底;且于溶洞左侧坡脚发育一条暗河,河面宽5~15m。隧道D3K279+860~+953段穿越巨型溶洞大厅,隧道顶部位于溶洞大厅顶部附近溶洞大厅顶至其底面高差约为50~130m。D3K279+813~D3K280+010穿越溶洞大厅段,共计197m。

其主要工程特点是:

(1)溶洞空腔巨大,隧道拱部嵌入顶板,需对溶洞大厅顶板进行开挖。

(2)溶洞大厅洞壁及顶板浅层存在局部掉块和塌落。

(3)溶洞大厅底部填充层厚度大且呈斜坡堆积,稳定性差。

(4)暗河下游消水能力有限。

2.巨型溶洞处理总体方案确定

结合溶洞大厅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发育情况、多次技术方案比选专题会议研究,最终确定了对该暗河及溶洞大厅处理采用“暗河改道+溶洞回填+顶板加固+桥梁跨越”的总体方案,包括溶洞大厅底部暗河改道、溶洞大厅回填、隧底注浆、溶洞顶板锚索(杆)防护、隧道衬砌结构、桥梁结构等。

3.巨型溶洞重难点工程处理技术

3.1暗河改移

暗河水对施工及运营安全影响大,且溶洞大厅回填将阻塞其左侧坡脚暗河排水通道,为保持暗河既有生态系统,避免影响暗河下游出水处电站的正常使用,将溶洞大厅范围暗河段进行改道,包括泄水洞及暗河上下游封堵工程,见图1、图2。

泄水洞

于溶洞大厅坡脚顺暗河水流方向距其右侧洞壁30~50m距离,设迂回泄水洞,长约450m,净空尺寸7.2(宽)*6.0m(高),采用光面爆破施工。

暗河封堵

为使上游水尽量不进入溶洞大厅,上游瓶颈断面采用混凝土封堵。

为保证溶洞大厅内地下水排泄通畅,暗河下游封堵采用直径不小于30cm块石回填。

3.2溶洞顶板加固处理技术

暗河改道、溶洞回填后、对溶洞大厅范围,采用锚网喷进行隧道洞壁永久支护。为确保结构及运营安全,对D3K279+872~+958段隧道拱部范围洞壁采用全长粘结型锚索进行加强;整个岩溶顶板设计317孔。

3.2.1全长粘结型锚索施工技术及工艺性试验

1)全长粘结型锚索主要设计技术参数

(1)锚索长为26m,含张拉段长度1.5m,锚索间距2.0m(环)×3.0m(纵)。

(2)锚索钻孔直径为140mm,钻孔长度为25m。

(3)锚索采用9束公称直径为15.2mm环氧涂层钢绞线制做。

(4)锚索设计拉力为1200KN,初始锁定预加力取100KN。

2)全长粘结型锚索主要材料

(1)水:采用5#拌合站地下水,经检验满足《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相关要求。

(2)钢绞线:钢绞线为填充型、涂层表面嵌砂型环氧涂层钢绞线(标记为FECS.B-15.2-1860 GB/T 21073-2007),其性能满足《环氧涂层七丝预应力钢绞线》(GB/T 21073-2007)及《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5224-2014)的规定;环氧涂层钢绞线抗拉强度不小于1860MPa

(3)锚具:采用OVM型。

3)工艺性试验情况

在隧道暗河溶洞大厅处理7号施工通道内,选取拱部位置设4孔锚索,全长粘结型锚索4孔:2孔钻孔10.5m,上仰角度90°,验证锚索设计拉力; 2孔钻孔25m,上仰角度90°,验证锚索施工工艺,见表1。

(1)砂浆强度

现场采用M35水泥浆进行注浆,水胶比采用0.33、0.38、0.4、0.45进行现场调试对比,最终采用0.4水胶比进行注浆。M35水泥浆7天理论强度为25MPa,实际强度为25.5MPa,,为理论强度的102%。

(2)锚索密度检测结果

1#、2#、3#、4#锚索试验孔,密度检测均合格分别为93.6%、92.8%、94.6%、85.1%;其锚固质量等级1#、2#、3#为A级,4#为B级。

(3)破坏试验情况

破坏力试验采用锚索设计拉力1200KN的1.15倍拉力(1380KN)进行破坏性试验;对2根10.5m长锚索施加1380KN以上应力时,未出现破损现象。

3.2.2 C25钢纤维喷射混凝土施工工艺

1)喷浆前先用高压风、水枪冲洗受喷面,如有水易潮解的软化岩层,则采用高压风枪清扫岩面。

2)严格按照试验室出具的配合比进行计量,尤其是速凝剂的掺入量,做到参量准确,添加均匀。

3)喷射混凝土应分段、分片按由下向上的顺序进行,以避免污染未喷混凝土地段,岩面个别地方出现的较大凹面时,应首先予以找平圆顺,可先用钢筋网折叠进行回填,然后予以复喷密实,不得用其它杂物回填,保证不留空洞。

4)喷嘴与岩面的角度,一般保持垂直。在边墙施工时,宜将喷嘴略向下俯10°左右,使混凝土束喷射在较厚的混凝土顶端,可略减少回弹量;喷射距离原则上以能看清喷射情况,料束集中、回弹量最小为宜,控制在0.6~1.2m之间,喷射混凝土采用机械手进行喷射。

5)喷射时喷嘴料束应呈旋转轨迹运动,一圈压半圈,纵向按“S”形进行,转动半径为15cm。每次移动长度根据爆破长度而定。喷射纵向第二行时,要从第一行的起点处开始,行与行之间的搭接2~3cm,料束旋转要匀速。

6)喷射混凝土作业必须喷至设计厚度,可根据锚杆外露长度作为标记,如无外露锚杆时,在岩面上固定一些铁钉作为标记。喷层较厚时,则应分两次或多次进行喷射,间隔时间不得小于20分钟,保证喷射混凝土的平整度,其凸凹量不超过5cm,且钢筋保护层不小于3cm。

7)拱顶轮廓线喷射混凝土平整度控制,复喷前对轮廓线范围植Φ6钢筋,环向纵向间距均按1m控制,钢筋头位置按设计喷射混凝土面控制,喷射过程中现场质量员在现场进行盯控,用1m的靠尺进行现场卡控。

3.3基底注浆加固处理技术

1)为减小隧道回填体沉降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对隧道底部回填体进行注浆加固。加固深度15~30m;考虑回填体内成孔困难,采用跟管钻孔,钻孔采用Ø133mm钻孔,孔内埋设Ø108钢花管(壁厚8mm)注浆孔横向间距1.5m,纵向每5m~6m分段,每段设3排,行列式布置。

2)注浆采用袖阀管进行多次反复注浆,间隔时间按浆液的初凝时间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但不应小于4h;第一次注浆时压力为0.2~0.5MPa,进行复注浆时正常注浆压力为0.5~1MPa。

3)注浆以普通硅酸盐水泥单液浆为主,周边止浆帷幕可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或硫铝酸盐水泥浆,水灰比0.6~0.8:1,水泥水玻璃比为1:1,浆液有效扩散半径为2.0m,可根据现场注浆试验进行调整。

4.溶洞监测

该溶洞为保证施工和运营的安全预警,分别进行了以下监测:围岩收敛监测、岩体压力监测、岩体表面应变监测、锚索轴力监测、锚杆轴力监测、土体分层监测、围岩与初支接触压力监测、初支拱架应力监测、二衬钢筋应力监测、二衬混凝土应力监测、初支与二衬接触压力监测、隧底与回填体离层监测、基底回填体分层沉降监测、钢支撑轴力监测(施工期间)、钢支撑应变监测(施工期间)、隧底沉降监测得到相关监测数据得出结论如下:截至2019年11月28日,检测数据均无异常变化。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隧道巨型岩溶大厅工程施工案例为依据,总结了隧道岩溶大厅治理重难点施工技术,以科学的、合理的理念为指导,以严谨的施工态度,有效的推动现代高铁建设的不断发展,同时为同类型地质条件隧道建设提供了生动范例。

[1]谭信荣,岩溶地区瓦斯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成都,2010.

[2]高速铁路隧道特大溶洞防护及处理施工技术研究[J],李丁.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1).

[3]浅析铁路隧道工程岩溶段施工处理技术[J].赵伟刚.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

[4]运营线路隧道溶洞处理及隧道内线路加固技术[J],王磊,兰天仕.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