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产教融合的“3+1”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樊琛 王小丽
  
科学与学术文集
2022年31期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机械工程系 陕西西安 710018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如饥似渴,特别是华为芯片事件后,学校输出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矛盾凸显出来,是国家和学校及企业不得不深入思考,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为何断档,在信息技术向人工智能时代跨越的当下,如何运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关系满足生产力的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需要专业知识过硬并且动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的讲话及十四五规划等都表明了:“‘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由此可见,在我国发展进程推进到今天对教育的重视度提到新高度[1-2]。

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为指引,机械工程学院坚持立足西安、面向陕西、辐射西部,主动对接地方新型制造业体系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凝练办学特色,培养在新型制造行业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在以往开展的校企合作中,合作深度不够,合作双方没有实现共赢的目标[3]。对于企业而言,经济效益处于首位,与学校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为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4],解决技术工人“用工荒”的问题;实习地点大多是传统的机械加工制造企业,实习岗位大多以设计类和加工类为主,学生较少接触到当前高速发展的智能制造、自动化控制和大数据等专业技术知识,限制了“新工科”思维。对于学校而言,所追求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期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参与到技术研发及管理层面的能力,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

2.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形成针对地方行业的专业特色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没有跟随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地方经济产业链对接不紧密,没有针对地方行业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不能形成一个行业所需要的专业方向完整的知识体系,不能很好地服务地区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3.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没有很好地结合

在以往开展的校企合作中,主要依靠学校和企业进行联系,自行摸索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学生生产实习地点,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而企业联系学校是为了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校企合作中没有充分借助政府有关部门的力量来保证合作的可操作性和持续性。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没有深度融合企业资源。在科研方面,青年教师的研究工作主要延续研究生学习阶段所做的内容,没有将研究内容与地方行业的技术难题相融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对于学生来说,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结束后留在企业工作的人数很少,没有实现实习与就业的良好结合。

4.未充分借助政府有关部门的力量

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要借助政府有关部门的力量。在以往开展的校企合作中,主要依靠学校和企业进行联系,自行摸索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学生生产实习地点,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而企业联系学校是为了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校企合作中没有充分借助政府有关部门的力量来保证合作的可操作性和持续性。

5.学校缺乏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应用型专业教育中,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缺乏。一方面,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还不清晰,片面地认为教师有专业证书和资格证书就是“双师型”教师,忽视了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效果。一方面,技术型教师的引进存在诸多困难。一些外聘教师虽然有着高学历、经验丰富,但是其知识体系不够系统,不能达到教学目标。

二、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 构建政府主导、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陕西区域产业特色以及学院机电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信息查找、媒体了解及现场考察等方式进行了多次调研。学院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以及咸阳示科技局合作构建了政府主导、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政府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宏观指导,研究如何培养区域经济发展“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并主动吸纳优秀企业助力人才培养。

2. 深化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

首先,学习新工科建设指南,明确目标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工科的新要求。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工程伦理意识等,着力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工程科技创新、创造能力,全面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成效,建设质量文化,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5]。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2019年以来年,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多名专业教师赴西安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等多家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座谈的形式了解行业对于机电类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需求。根据调研结果,明确培养新型制造行业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机电类专业“项目工程师”的目标。同时,对接陕西西安市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的主攻方向,助力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同实施“理论+技能+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和提高拓展等课程平台构成的、以应用为重的理论教学体系,以专业技能培养逐层深入的、以能力为要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工程训练、专业竞赛、科技创新等多种形式构成的课外科技创新实践体系。与企业联合共建实践内容,把企业课程引入到课堂教学与课程实践中。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