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全寿命周期管理问题及优化对策

潘思
  
科学与建筑文集
2022年16期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辽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179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电力产业的作用和价值愈发凸显,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为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符合新时期时代及行业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开始引进和应用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基于此,文本将在简要解读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探究总结现阶段我国电力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相应的优化对策,以期促进我国电力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能力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推动电力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电力产业;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

随着知识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为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产业的更高要求,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愈发受到电力企业的关注,其在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也愈发广泛。相较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全寿命周期管理能够自始至终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包括前期的规划设计管理和后期的投产运营管理、退役处置管理,因此其更具先进性、科学性和经济性,可进一步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电力企业对于该先进管理理念仍缺乏准确而全面地了解,以至于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管理问题,导致该管理理念和模式的作用和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电力产业的健康化、持续化发展,电力企业有必要在全面了解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对现阶段电力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进行探究总结。

一、对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的解读

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一种对资产、时间、风险、质量、成本、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施行集成化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相较于传统以“项目期”为主的阶段性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是以“运营期”为主的过生命周期性管理模式,具有“全面控制”和“宏观预测”两个显著特征,能够有效避免短期成本行为的发生。对于电力工程项目而言,全寿命周期管理(简称LM)是对项目决策、实施、运营、退役处置整个寿命周期的全程化控制管理,能够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项目管理的总体思路、目标以及任务。该理论在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具体实践,可分为决策期的开发管理(DM)、实施期的项目管理(PM)、使用期的运营管理(FM)三个主要阶段(见图1)。从宏观管理层面来看,以上管理工作均属于业主性服务,具有统一的管理目标,即通过科学化的管理促进工程项目的增值[1]。

从该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其具有以下显著表现:(1)系统性。即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要求管理策略和手段具有一定系统性和科学性要求,各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能够相互联系构成一个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确保各阶段管理目标和总体管理目标得以实现[2];(2)关联性。即该理念下,管理工作必须要贯穿于工程项目规划、建设、运营、退役的全部过程,不仅要提出总体性的管理目标,还要根据不同生命周期的工作特点,提出具体的管理目标、内容以及任务并确保各阶段管理工作环环相扣,具有良好的管理连续性;(3)制约性。因贯穿于工程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所以相较于传统管理模式,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会涉及更多地参与主体,在总体管理目标、管理流程、管理任务等因素的作用下,各参与主体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工作关系[3];(4)复杂性。因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所以全寿命周期管理不仅会涉及更多地参与主体,还具有更为丰富细致的工作内容以及更为健全的工作流程,因此相较于以往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其具有鲜明的复杂性特征。

二、电力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全寿命周期管理观念淡薄

虽然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已成为电力产业发展的必然缺趋势,但从当期电力产业实际情况来看,仍有很多电力企业未能充分意识到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缺乏该理念的应用意识,依旧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还有部分电力企业虽有引入和应用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的观念,但未能做好该理念的宣传工作,以至于企业职工对全寿命周期管理缺乏全面、正确的理解,难以产生与之适宜的工作意识和能力素养,从而导致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缺乏执行力和实效性。

(二)全寿命周期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从而行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很多电力工程项目在施行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过程中,未能与时俱进,积极引入并灵活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以至于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过低,对管理效率、质量以及全面性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难以充分发挥出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作用和价值。

(三)全寿命周期管理管理模式有待优化

由于对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缺乏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很多电力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管理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责任主体缺乏明确性、部门工作缺乏协调性等问题,从而影响管理实效,无法发挥出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应用价值[6]。

三、电力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优化策略

(一)加大宣传教育,转变管理观念

新时期背景下,电力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宣传教育力度。一方面,将该管理理念的学习和宣传作为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通过设置标语、播放宣传资料、召集全体职工召开专题学习会议等方式,坚强寿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宣传,使全体职工对其产生正确而全面的了解,能够深刻意识到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和价值,由此主动转变传统管理观念,积极支持和参与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施行,更好地保证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执行实效性;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职工教培力度,做好全寿命周期管理相关知识、技能的传授工作,通过聘请专家召开专题学习讲座、组织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到先进工程项目现场参观学习、开展虚拟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模拟分析实践活动等形式,在引导企业职工及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转变管理观念的同时,全面提升其全寿命周期管理能力水平,以此为电力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奠定坚实基础[7]。

(二)引入信息技术,提升管理实效

在信息技术时代,电力企业应紧跟时代发展脚步,积极引入和学习前沿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并将其有效融合应用到电力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中,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信息传输能力和数据信息采集、计算能力,以此大幅度增强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实效性。例如:(1)在DM阶段,可以BIM技术为技术支撑和管理载体,来提升项目规划设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如:利用BIM技术进行三维数字化正向设计。通过“先建模,后出图”的方案设计方式来保证方案设计的可行性。该设计方法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设计阶段不同专业间的数据交换效率和信息共享性,不仅可以有效避免管道、支架、电气设备、线缆桥架的“硬碰撞”问题,还能够提高设备运维空间、热态位移空间、保温空间的设计合理性,从而全面提升项目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建设和运营经济性提供有力保障。又如,在设计阶段项目成本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可利用BIM技术精准提取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限额设计指标,并利用BIM技术虚拟建设和材料清单统计功能,对项目建设材料清单进行合理调整,以此进一步提升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管控实效;(2)在PM阶段。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部门一方面可利用RFID技术、数据库技术,构建工程项目物资编码体、工厂标识码数据库(KKS)、设备材料编码库,以此实现对工程物资的智能化、高效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BIM 技术根据项目建设模型自动提取的设备材料清册(BOM),对工程物资请购、采购、运输、交验等环节进行集约化管理,从而物资材料的角度出发提升项目成本的管理实效;另一方面可利用物联网技术、RFID技术、BIM技术进行“智慧工地”建设,借助“智慧工地”综合管理平台,对项目建设实施过程的质量、进度、人员、环境等内容进行全面、高效地管理,以此大幅度提升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实效;(3)在FM阶段。管理部门可通过大数据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传感器技术、AI技术的综合运用,打造电力工程项目智能化运营维护管理平台。以管理平台为载体,以上述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对电力工程项目中各电气设备的运行参数和项目整体运行生产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并利用“专家系统”、“智能神经网络”、“大数据分析处理”等分支技术,来提升故障隐患和运营风险的预测和防控能力,从而大幅度提升电力工程项目运维管理的实效性[8]。

(三)加强内部调整,优化管理模式

电力企业在施行电力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时,还应通过以下内部调整手段,对管理模式进行合理优化,以此提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实效性:(1)明确各阶段责任主体,即在深入分析工程项目特征和管理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DM、PM、FM阶段的责任主体,并形成PDCA(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调整action)闭环管理流程,以此确保各阶段管理任务得以有效落实;(2)加强各部门间的工作协调性。通过建立微信沟通群、建立项目管理线上办公平台、定期召开项目管理沟通交流会等方式,及时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解决,以此提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时效性[9]。

结语:

综上所述,为满足新时期对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更好地保障和推动电力产业的健康化、持续化发展,电力企业在深入了解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引入信息技术、加强内部调整等策略,对现阶段电力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进行全面优化,以此解决当前全寿命周期管理存在的问题,切实发挥出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上钦.配电网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2021,38(12):100-101.

[2]温子旺,李亚飞,范燚.电力工程配网建设的全过程管理探讨[J].大众用电,2021,36(11):72-73.

[3]黄建城,杨丹,许文超.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电力工程总承包项目全过程管理研究[J].工程经济,2021,31(10):39-42.

[4]高波.配网工程全过程管理与控制措施研究[J].科技资讯,2021,19(19):47-49.

[5]高宇,陈伟,戴光.信息化环境下电力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探究[J].信息系统工程,2020(05):130-131.

[6]王颖.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力工程资产全周期管理[J].内蒙古电力技术,2020,38(01):59-62.

[7]赵颖博,李小松,王真,袁峰.电网规划与建设中的全过程管理[J].集成电路应用,2019,36(10):36-37.

[8]肖鹏远.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J].金融经济,2019(02):187-188.

[9]於颖晖.探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造价全过程管理问题及优化对策[J].化工管理,2019(03):177-17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